书城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7361500000007

第7章 凯恩斯学派(5)

在讲价值理论时,传统经济学总是说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状况,边际成本和短期供给弹性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讲货币和价格理论时,传统经济学则说价格决定于货币数量、货币收入流通速度、相对于交易数额的流通速度、窖藏、强迫储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这两部分理论之间没有联系。凯恩斯对这种状况颇为不满,他认为,他的价格理论把长期被分割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了起来。凯恩斯反对传统的二分法,主张将经济理论分为研究单个企业和行业的资源分配和报酬的理论和研究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的理论。在研究前一理论时,可以不考虑货币的性质和特点;而研究后一理论时,就需要一个完整的货币经济理论。凯恩斯认为他主张的这种二分法是正确的二分法。

凯恩斯还主张把经济理论分为静态均衡理论和移动均衡理论。在移动均衡的经济体系中,对未来的看法会影响现在,而货币的性质和特点就在于它是现在和未来的连接物,货币的重要性就是由此产生的。因此,在研究移动均衡时,不利用货币就不可能讨论预期变化对当前活动所发生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与此不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以使利率水平降低,利率的降低可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即提高资本家心目中预期的利润率。预期利润率的提高可以鼓励资本家增加投资,从而可以增加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增加就业和收入,从而可以增加消费需求。结果是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供给的增加,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不一定随货币数量的增加成同比例的变化。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这时,供给有完全弹性,增加产量不会提高边际成本,因而不会提高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有效需求的增加,有效需求的增加引起就业量的同比例增加。简言之,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成同比例变化。

第二种情况是,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当产量增加到出现“瓶颈”现象时,就很可能出现若干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在一般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加,部分地增加就业量,部分地提高价格水平。因此,并不是在达到充分就业时价格水平才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而是在就业增加时价格水平就在逐步提高。不过,价格水平的提高这时还低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就货币工资而言,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货币工资也随有效需求的增加而提高,但是货币工资的提高这时还低于工资品价格的提高。凯恩斯称这些临界点为“半临界点”,以区别于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称在这些点上增加有效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为“半通货膨胀”,以区别于充分就业下增加有效需求所引起的“绝对通货膨胀”或“真正的通货膨胀”。

第三种情况是,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这时,供给完全没有弹性,增加产量就会提高边际成本,因而会提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有效需求的同比例增加。这时,有效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成本的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例提高,而不会增加产量和就业。凯恩斯称充分就业下增加有效需求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为“绝对通货膨胀”或“真正的通货膨胀”。

以上讨论的是短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至于长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结论问题。他说,在长期中,流动偏好很有规则,国民收入和货币数量之间大致上存在某种关系,国民收入中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很可能相当稳定。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利率变动的净效果是确定一个平均数,同国民收入和货币数量之间的稳定比例保持一致。在极长期中,价格几乎总是趋向上升。

凯恩斯从价格理论中得出的实际结论是,当失业存在时,从增加货币数量来降低利率,增加有效需求,提高物价,以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已不同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在的资本边际效率比上一世纪低得多,而利率又不能降低到使大多数财富持有者不能接受的程度。因此,只采用货币政策,只实行适度的通货贬值,恐怕难以找到一条出路,重点还是要放在财政政策上。

(六)经济周期

《通论》的第二十二章讨论经济周期问题。凯恩斯认为他自己的就业理论是通论,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则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

凯恩斯说,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要对经济周期做出完全的解释,他的就业通论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消费倾向的波动、流动偏好状态的波动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全都发生作用。但是,他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

凯恩斯从繁荣后期危机突然发生说起。他认为,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这时,资本品不断增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率或许也已提高。但是,这一切都被乐观预期所抵消。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投机者更为关心的并不是对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作有理性的估计,而是对市场情绪的近期变动进行预测。当过度乐观、过度购买的市场上幻想破灭时,来势迅猛异常。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伴随而来的是对未来的沮丧和不确定性,这自然使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使利率上升。因此,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常常连带着利率上升这一事实,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不过,凯恩斯并不同意着重用利率上升来解释危机的传统观点,而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

他说,危机主要不是由于利率的上升,而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只是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之后,流动偏好才会增强。凯恩斯把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看作是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据解释,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现行收益出现下降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这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如果人们认为当前的生产成本比未来的高,资本边际效率就会进一步下降。疑心一起,就会迅速传播。从繁荣转入萧条时,许多资本的边际效率变成微不足道,甚至是负数。经过一段时间,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这段时间也许是一个时代的资本的平均持久程度的稳定函数。这是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

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存储成本很高,很少会低于每年10%,因此必须降价处理,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吸收为止。这大约需要3-5年时间。吸收存货等于负投资,在吸收过程中,就业量会进一步下降。只有在吸收完毕以后,就业量才会上升。

此外产量下降时,流动资本如用于原材料的资本必然随产量的下降而减少。

这也是一项负投资,而且数量很大。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衰退的最初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长,这有助于抵消流动资本的负投资;

在下一阶段,存货和流动资本在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在通过最低点以后,存货很可能还是负投资,部分地抵消流动资本的再投资;最后,在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总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在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包括收入动机和商业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导致成本下降。这一切,促使投资增加。又由于收入下降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所以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和复苏之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了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所引出的实际结论是:在萧条阶段,降低利率有助于经济复苏,但是,仅靠纯货币的补救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手段还是财政手段;补救的办法也不在于提高利率,因为提高利率会阻碍投资,还会降低消费倾向,而在于采取果断措施,实行收入再分配,以提高消费倾向;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投资率变动,投资率的变动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则是根源于投资市场中的心理,没有理由预期这种心理会发生深刻变化,所以,结论是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总额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而应当由中央当局审慎地加以控制和管理。

四、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一)凯恩斯政策主张的出发点——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单纯依靠私营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保证社会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必须依靠国家干预经济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诱,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否则就无法摆脱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困境。他明确指出,为了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最聪明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一方面设法由社会来统制投资,让资本的边际效率逐渐下降,同时用各种政策来增加消费倾向。在目前消费倾向之下,无论用什么办法来操纵投资,恐怕充分就业还是很难维持,因此两策可以同时并用:增加投资,同时提高消费。”

可见,在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中,最本质之点就是主张国家调节经济,干预经济生活,也就是主张发展和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凯恩斯正是在必须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名义下,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张,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

(二)凯恩斯政策主张的着眼点——总需求管理

国民经济的均衡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从这一点上讲,国家干预经济应该对供求双方都实施调控。但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处于过剩状态,有大量的生产资源闲置未得到充分利用,因而,总供给是一个可任意调节的量。因此,政府干预经济的着眼点不在于社会总供给方面而在于社会总需求方面。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总需求管理为主。

所谓“总需求管理”就是指国家采取某些政策措施来调节总需求,当经济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即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即在于增加社会总需求,使两者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反之,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有效需求过度时,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即在于压缩社会总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水平上达到均衡。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运行的常态,因此,政府干预经济需要以扩大政府开支,扩张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

为此,凯恩斯提出赤字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三)凯恩斯提出的主要政策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前面讨论的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现在论述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这种顺序安排很容易使读者产生一种印象,似乎凯恩斯先有经济理论,然后合乎逻辑地从经济理论中引出经济政策。事实正好相反。如前所说,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时间顺序说,是先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和反危机的经济政策,然后才有为之提供理论根据的凯恩斯经济学。关于这一点,美国凯恩斯主义者克莱因说:“实用经济学仅仅是常识,而理论经济学不过是‘把常识弄得艰深’而已。……他(凯恩斯-引者)并不是先有理论再有实用政策,而是先有目的在于医治真正的经济病症的实用政策,再由此引申出他的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通论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30年代反危机的需要编制出来的。这一理论发表后,便为业已存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提供了理论上的说法,并在实际上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通论》中的理论,具有政策含义,是针对实际的政策提出来的。了解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凯恩斯理论的实质。凯恩斯《通论》的诠释者迪拉德说:“在凯恩斯的思想里,理论和政策是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凯恩斯的观念总是针对实在的政策……我深信结合政策来研究凯恩斯的理论是最容易理解的。凯恩斯不是仅仅为了喜欢制造工具而创造新的分析工具。他的观念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政治家们已经把它变成行动了。”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多次批评自由放任,他说,他以前师承并且多年来用以教育别人的自由放任学说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投资引诱不足,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很快,而利率由于制度的和心理的因素不能以同样速度下降,就业和生活标准不能达到生产技术条件所能提供的合理水平。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要求扩大政府职能。他说:“扩大政府职能……恐怕会被认为是对个人主义的极大侵犯。相反,我为它辩护,这不仅是避免现存的经济形态完全毁灭的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且是使个人主动精神成功地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