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百家绝句
7379200000001

第1章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本书收有《九日登高》、《相思》、《别董大》、《寒食》、《江雪》、《南园》、《清明》、《台城》、《画眉鸟》、《夏日绝句》等近百首绝句。

本书收有《九日登高》、《相思》、《别董大》、《寒食》、《江雪》、《南园》、《清明》、《台城》、《画眉鸟》、《夏日绝句》等近百首绝句。

骆宾王(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唐高宗时任侍御史,因多次上书被贬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失败,从此下落不明。

《旧唐书·本传》说他“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你,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的诗格律严谨,感情激昂,特别是在五、七言律诗和长篇歌行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七言歌行《帝京篇》在当时传为绝唱,但后世广为流传的是《易水送别》、《在狱咏蝉》等几首。

创作背景

战国时秦国势力强人,逐渐灭掉了其他六国。当时,当秦国逼近燕国时,燕太子丹派将士荆轲行刺秦王。荆轲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冒死去行刺,最终虽因失败而身亡,但他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此时在当年燕丹送荆轲之地送别朋友,不由得联想到古人,心中充满敬慕和惋惜之情。由于当时武则天执政,骆宾王不满武则天的统治,希望能恢复李唐王朝,所以作此诗一方面为朋友送别,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忠于李唐王朝的爱国之情及愿意像荆轲那样担起重任报效国家但却没有得志的失落心情。

注释

易水送别:又一作《于易水送人》。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在今河北省雄县城南二十五里。

此地:指易水。

燕丹:燕太子丹。

壮士:指战国将士荆轲。

发冲冠:即今“怒发冲冠”。

昔时人:指荆轲。后泛指古代爱国壮士。

没:消逝,死去。

犹:仍然。

寒:本指寒冷。这里指壮士的凛然之气。

今释

战国将士荆轲在易水边辞别燕丹,入秦行刺秦王嬴政。当时,为他饯行的人都身穿悲凉的丧服,易水上寒风萧萧,荆轲垂泪涕泣,怒发冲冠,伴着寒风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他带着人民的嘱托与希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终,他用自己的鲜血为国家和人民谱写了一首慷慨而激昂的历史悲歌,数千年后时至今日,易水依然流淌,但当时荆轲那威风凛然之气仍让后人记忆犹新。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送别诗。诗人在构思上别开生面,借送别而思古,以思古而惜今。前两句写送别和送别时悲壮的情形,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积极向上的情怀,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表达了诗人想像荆轲那样为国作贡献却又不得志的失落感和诗人有利轲那样的进取精神。

全诗仅用二十个字,把诗的整个气势渲染得至浓至烈,而且无一写壮志的词却写出了悲壮的意境,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