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到了,张绣想要答应。这时,贾诩冒充张绣,坐在张绣的位置上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袁绍,自家兄弟都不能相容,难道还能容纳天下的国士吗?”张绣大惊,偷偷地对贾诩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张绣说:“袁绍强而曹操弱。我又与曹操有仇。归顺他能行吗?”贾诩说:“正因如此,所以更应该归顺曹操。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归顺他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势强,我们以这点兵力归顺他,肯定不会被他重视,曹操兵少,能得到我军肯定非常高兴,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二个原因。曹操有王霸之志,而有王霸之志的人,肯定会释私仇,以明德于天下,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您别再犹豫。”张绣听了贾诩的分析,心悦诚服,便率众归顺了曹操。果然如贾诩所言,张绣到后,曹操与他把手欢宴,并结成儿女亲家,待之甚厚,后封破羌将军,死谥定侯。
国渊巧破诽谤案
有人写信诽谤曹操,曹操深以为恨,一定要弄清是谁干的,但却无从破案。
这时,魏郡太守国渊劝告曹操保留诽谤信,秘而不露。因其信多引用《二京赋》里的文句,国渊便对值班的功曹说:“京都缺少有学问的人,魏都这么大,肯定有许多苦读之士。所以朝廷想起一些略有根基的少年,去京都就师学习。”值班功曹推荐了3个人。临近送行的时候,国渊接见了3人,说:“你们的所学还有不到之处,《二京赋》是记载事物掌故之书,已被世人忽视。如果有人稍懂此书,你们就可以跟着他学习。”国渊又偷偷地告诉了他们事情的原委。
十几天后,果然找到了一个能读《二京赋》的人,3人便去跟着他学习。政案的事也就有了些线索。后来,国渊派官吏去,请求那个人为《二京赋》作注释。注释到手后,与原来的诽谤信一比较,字体确系出自同一人之手。于是,本来无从下手的案子,在国渊的巧计下便被破了。
孙策设计骗张勋
庐江太守张勋,兵强马壮,称雄于江淮之间。江东孙策非常痛恨他,便使计派使者求见张勋,说之以卑辞,路之以重礼,写信给他说:“上撩人多次欺辱我国,我对他们怀恨已经几年了。想要前去攻打,但路途不便,希望得到贵国帮助,一同前去讨伐。上撩非常富有,您可以得到上撩的财富以增加自己的实力。我自己则只想报仇,别的一无所求。所以,请您出兵支援。”张勋信以为真,又因得了孙策的珍宝,心中乐得忘乎所以。张勋的手下也都来相贺,只有刘晔不然。张勋问以缘故,刘晔回答说:“上撩虽小,但却城地坚固,易守难攻,绝不是旬日之内可以拔下的。如此,则军队疲惫于外,而国内空虚,如果孙策趁机袭击,就根本无法守卫。这样将军您便进有敌人阻拦,退又无家可归。因此,如果您必要出兵,祸患就算是已经临头了。”张勋不信,兴兵保上撩。上撩未克,而孙策果如刘晔所说,袭击了张勋的后路。张勋只好逃奔曹操。
孙策引虎离山,计策不可谓不高,但却骗不了明眼人,刘晔就识破了他的计策。最可笑的是张勋,因利欲熏心,受到警告后仍执迷不悟,足见其愚蠢。
孙权假意投降诈文帝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兴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使者求降于曹文帝。文帝以此事问刘晔,刘晔回答说;“孙权决不会无缘无故来投降,肯定是其国内发生了紧急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孙权前不久袭杀关羽,夺取了。荆州四郡,刘备大怒,肯定是率大兵前去讨伐孙权了。东吴外有强敌,百姓必然慌恐。又害怕我们也前去讨伐,因此才会求降。他求降的用意有二:一是防止我们出兵相攻,二是想借用我们支援的幌子振奋军心并迷惑刘备。孙权善于用兵,临机制变,他的求降之计不过是如此而已。现在,天下三分,魏国占了十分之八,东吴、西蜀则各保一州,依据山川险要,一有危难便互相援救,这是小国能够自保的关键。现在,东吴、西蜀不但不互相援救,反而互相交攻,这正是老天灭亡他们的最好之机。因此,我们应出动大军,横渡长江袭击东吴。如此,东吴的灭亡不过是十天半月的事。东吴亡了,西蜀便孤立无援。那样,西蜀也就不会长久了。”文帝如果听信刘晔的话,那么东吴、西蜀可能真的不会长久了。但文帝却说:“别人称臣投降了,我却去讨伐他,这使天下人存疑惧之心,不敢来归,因此,袭击东吴,绝对不可以。但我为何不能接受东吴之降,而袭击西蜀之后呢?”刘晔回答说:“西蜀离我们太远,而东吴离我们较近,如果听说我们要征伐西蜀,刘备必然回师自保。那时,他如要退兵便没人能牵制他。东吴则不然。刘备气愤已极,必欲灭东吴而后快。他如知道我们伐东吴,必然高兴与我们共争吴地,绝不会改变计划,忍气救吴。所以,我们袭击东吴是必然之势。”文帝不听刘晔所说,于是接受了东吴的投降,并要拜孙权为吴王。
刘晔知道后,又进言说:“不可这样做。先帝征快天下,获得了十分之八,威震海内。而陛下您受汉帝样让,登基为帝,德合天地,声闻四海。孙权怎能与您相比呢?孙权虽有雄才大略,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小侯,位低势卑。现在,虽然不得已接受了他的投降,只可加封他为将军,不可立之为王。王位,距离陛下您的地位仅差一阶,礼秩服御也难以区分。因此,如果加封孙权为王,江东之民对您便不再有君臣之义。孙权得到了王位,退却蜀兵之后,肯定会在外表上敬重您,以使国人都听到,而在暗地里却想法激怒您,等您发怒兴兵讨伐时,他却告诉吏民们说:他恭恭敬敬侍奉你,从不爱惜珍宝财物,随时交纳贡品,不敢失君臣之礼。您却去征伐他,一定要侵害他的国家,抢劫人民财宝一。东吴老百姓只能听他的,听他的便会对您气愤,从而上下一心,共同战斗。那样的话,讨吴之事便会困难十倍了。”
文帝又不听刘晔之言,便拜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大将陆议大破刘备,杀西蜀兵8万余人,东吴的危难消除了,孙权便强硬起来,而且果然像刘晔所说的那样:表面上越发恭敬文帝,实际上却逐渐无礼,果然也累得文帝前去征讨,无功而返。
关羽兵败孙权之手
关羽水淹于禁的大军后,进而兵进樊城、襄阳,把这两座城四面包围起来而曹操认为,关羽离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已不远,因而想把献帝转移到别的城市定都。这时,司马锡和蒋济劝曹操说:“于禁等人之败,实际上是败于水,不是战事上的错误,对国家大计来说不是什么重大的损失:刘备与孙权,表面上看起来很亲近,实际上却相互防范。关羽得志了,孙权必不高兴。现在,可派人去江东,劝孙权出兵关羽之后,并答应割江南之地给他。孙权只要一出兵,那么樊城之困便可解了。”曹操从其言,便派人联络孙权。孙权立即出兵西上,袭取了公安和江陵,关羽失败被杀。
司马懿与蒋济之计可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怂恿别人袭击敌后,以解除自己的危险。试想,曹操如不用此计而迁都远避,则国内必将震惊慌恐,关羽气势更加旺盛,樊城、襄阳守不住不说,中原大地也必将暴露在关羽的军事力量面前,难以防守。而此计一施,关羽立败,各种危急一并解除。
田豫巧计破敌
田豫远征鲜卑,被鲜卑兵重重围困于马城。敌人众多,如何突围呢?田豫心生一计,他派一支小股部队高举战旗,鸣角击鼓,堂而皇之地从马城南门而出。敌人就在城下,看到田豫出城了,便急来攻杀。可是,田豫并不在这支小部队中,他在城里看到敌人都被自己的小队吸引去了,便率主力从北门悄悄出城,回头南下,来到敌人背后,突然击鼓发起进攻。敌人出乎意料,在魏军的猛烈攻击之下,抛弃弓马,四散奔逃。田豫率军追杀20余里,杀敌无数,尸骸遍野,不仅成功地突出包围,而且歼灭了敌人许多有生力量。
郭淮妙计调姜维
西蜀姜维留廖化于成重山筑城坚守,自己领兵向西,迎接羌人治无戴,欲联合羌人,进攻魏国。
魏将军郭淮想要分兵前进,一路取廖化的成重山,另一路追击姜维,防止他与羌兵汇合。手下造将认为,姜维西迎羌兵,廖化拒险而守,都是强敌。如果分兵两路,则首军力弱,既不能制止姜维的西进,也不能攻克廖化的成重山。所以,不如合兵西进,趁姜维与羌兵尚未会师之际,横穿中路,使其无法联络。如此方为上计。郭淮说:“我军兵取廖化,出敌意料之外。成重山为西蜀的边防要地,我军去取,姜维恐西蜀门户有失,必然回顾救援。这样,我军不必西行太远,敌人便无法互相会合,而姜维也就只能疲于奔命了。这实在是一举两得之策。”于是,郭准便派夏侯霸率军一支西追姜维,自领大军进攻廖化。
郭淮的预料一点没错,姜维得知魏兵进攻成重山,恐西蜀门户有失,顾不得西进迎接羌兵,只好回兵自救了。这样,郭淮攻敌之必救,遂使姜维的如意算盘成了泡影。
司马昭疑人而用
司马昭欲派钟会领兵伐蜀,邵悌求见,说:“派钟会引兵10万攻伐西蜀,我认为不妥。钟会单身远出,无人节制,必谋不轨,不如另派别人相代。”司马昭笑着说:“这点我怎么会不知道呢?西蜀作乱天下,使百姓不得安宁,现在讨伐可谓易如反掌,但众人都说蜀不可伐。人如果其心中犹豫怯懦,便会智勇皆无。智勇皆无的人派去出征,不过是给敌人添几个俘虏罢了。只有钟会与我意见相同,认为西蜀可灭。他智勇双全,这次派他前去,必能灭蜀。灭蜀之后,他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图谋不轨,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想,西蜀之将新遭败军亡国之祸,心胆管破,不足以言勇,故不敢参与阴谋。而魏国将士思念故乡,也必不肯与之同流合污。钟会如果作乱,只会自灭宗族。你不必忧虑,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担心。”于是派钟会领兵伐蜀去了。
后来,钟会密告邓艾不轨,司马昭将要领兵西进。邵悌又说:“钟会统兵五六倍于邓艾,足以制住邓艾。所以,你命令钟会捉拿邓艾就是了,何必亲自前往呢?”司马昭说:“你忘了前时所说的话了吗?怎么又劝我不要西行了呢?钟会确是心有反意,但即便如此,我们的话还是不要说出去。我要以信义待人,只要钟会不先负我。我就不能使他先生自疑之心。我这次西行,一到长安,事情肯定便会结束了。”
果然,司马昭兵到长安时,钟会已被杀死了。原来,司马昭早在钟会身边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古人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司马昭却正好相反,疑而用之,然后再设计杀掉。
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因为除了钟会,恐怕再无别人能完成灭蜀的大任了。
诸葛亮激将说孙权
曹操征服荆州,刘备慌忙逃奔夏回。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东吴求救孙权。
当时,孙权兵聚柴桑,对曹操的进兵是战是降一直犹豫不决,想观望曹刘的胜败之后再作决定。诸葛亮见到孙权说:“天,大乱未已,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刘备亦在汉南收拾民众,与曹操并争天下,逐鹿中原。现在,曹操已基本平复北方之乱,运而南下破了荆州,威震四海。致使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将军您当此紧急关头应该慎重从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认为吴越之众足以与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布兵相拒。如果您认为不能与曹操相抗,何不养甲罢兵,归降曹操呢?现在,您外表上说服从曹操,内心中却在犹豫不决,事情危急而不果断,恐怕大祸即将临头了。”孙权说:“按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由降曹操呢?”诸葛亮知道孙权本不想投降,而恐战不胜而失去江东,便以激将法对孙权说:“田模是齐国的壮士,他都能够守义而不降受辱,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呢?刘备英才盖世,众人仰慕,贤人智士之归依他,犹如百川之人大海。如果他的大事不济,只能说是天意使然了,他怎么能够归降曹操呢?”激将法果然奏效,孙权听后愤然说:“我誓不能以东吴之地,10万之众受制于人,与曹操相战这就决定了。”虽然如此,孙权心中仍存疑虑,他说:“刘备新败之后,能否渡过此次大难呢?”诸葛亮看到孙权大计已定。便趁热打铁说:“刘备虽然新江长报之败,但战士归还者及关羽所率的水军仍不下万人、荆州刘传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士兵远来疲惫,听说追刘备时,一日一夜行军300余里,这就是所谓的强管之末势不能穿鲁结,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附于曹操,不过是迫于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将领兵数万与刘备协同作战,击败曹操是必然之事。曹军失败必然北还,如此则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强大起来,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希望将军您早下决心。”诸葛亮一番激将法后再以明确的分析安慰孙权,使孙权听后大为高兴,因为战胜曹操,自己的东吴便无果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曾、鲁肃等人领兵3万,与刘备并力而战营军,果然大败营军于赤壁。
刘备新败之后穷困不堪,只好求救于孙权。孙权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办法求救,孙权害怕曹军的气势,未必敢作出出兵的决定,而诸葛亮以激将法游说孙权,激起孙权的豪气胆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诸葛亮茅庐谈大计
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的人才,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信之,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急不可耐地遣开闲人,就在诸葛亮的茅屋中请教起天下大计来。刘备说:“汉室倾危,好臣专权,皇帝蒙尘。我不自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毕竟大志尚存。请问有何等大计能使我完成夙愿呢?”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暴乱天下以来,天下豪杰四方并起,占据几州几郡的人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可谓名气小而兵众少,但曹操到底还是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这不只是因为曹操得了天时,也是他充分运用了机智谋略。现在,曹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天下,难与争锋。东吴占据江东已历三代,山川险峻,民心顾盼,又能举贤用能,因此,东吴只能以之为援而不可相谋。荆州北据汉水、滴水前抵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用武的好地方。但其主刘表不能后守,这大概是皇天赐奉给您的厚礼吧!您对荆州是否有意呢?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终成帝业。益州牧刘启愚腐懦弱,民丰国富而不知存养抚恤,有智之士皆想得一明君。您既然是皇室后裔,情义之声传遍四海,又能笼络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如能拥有刻、益二州,据险而保,联合西方的戎人,抚恤南方的蛮夷,外结好于孙权,内治理好行政,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攻向宛、洛等地,您自己则须益州之众出泰川,百姓中有谁不会具备饮食以迎接您呢?果然如此,则您的霸业可成,汉朝的皇帝可以中兴了。”刘备听后连声称善,他奋斗多年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政治方向,诸葛亮的一番天下形势分析,使他心中豁然明朗,今后也就有了奋斗的具体目标。难怪他后来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之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