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7379700000054

第54章 军事谋略(上)(3)

又过了几天,密探向国王禀报说:“农民的行为很蹊跷,成天和一群孩子放风筝。”国王听了大怒,以为农民在耍笑他,盛怒之下想杀死农民。赵永其将军跪拜在地,恳求国王答应给那个农民的15个月期限满后再行处置,国王才息怒。

时间一天天过去,已到夏去秋来,看样子农民把自己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他整天忙着自己的活计;收庄稼、修房子、打柴、织渔网,准备过冬了。

冬去,春天来了。农民实现诺言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国王的密探对农民的监视也越来越紧,农民对此依然佯装不知,照旧干自己的事。

五月的一天,他登上山冈,审慎地观察了荆棘墙的四周,然后胸有成竹地回到村里,对国王的密探说:“请转告赵永其将军,阴历九月初,我等他派兵来。”

九月初一的晚上,100名优秀士兵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农民住处,各个肩背强弓利箭,手持宝刀。国王派来的刽子手也混在其中,他的任务是如果那个农民赶不走敌人,就把他的头送到王宫去。

农民从屋子里出来,指挥士兵们:“你们跟在我身后匍匐前进,不能有一点响动,就连林中的老鼠也不能惊动。”

士兵们紧跟农民慢慢地、轻轻地爬,距离荆棘丛不到一里的地方,农民悄声吩咐士兵停止前进。然后挑选出10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与他们耳语了一番,他们又继续向前爬去。

不一会儿,在不远的地方,突然冒出10个大火球,风助火势,火球越来越大,很快蔓延到荆棘丛,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火光冲天。

农民激动得大喊起来:“万岁!万岁!”

人们看来坚不可摧的济州城第一道防线就这样冲破了,朝鲜士兵一鼓作气冲进了城内,日本武士在睡眠中就成了俘虏。济州市收复了。这时,国王和将军们来了,国王问农民是怎样销毁荆棘丛的,农民回答说:“我让10名士兵点燃了荆棘丛周围的野草,风助火势,就烧毁了荆棘丛。”

“你撒谎,”赵永其喊道:“堡垒周围连一根草也没有。如果有草,我早就用火攻了。”

“没有草,你不会种吗?”农民轻慢地问了一句。

赵永其听了越发生气,说:“谁能去种草!靠近堡垒,会被日本人打死的。”

农民说:“打仗光靠弓箭和利剑是不行的,要想取胜,还得会运用智慧和计谋。”他歇了口气接着说:“我糊了10天纸口袋,里面装了上等的草籽;又糊了10天风筝,把纸袋绑在风筝上,放到荆棘丛的上空。风筝披荆棘挂破,草籽漏了下来,风把草籽吹到堡垒的四周。春天草籽发芽了,秋后长成了大青草。今晚趁着风吹向济州城的有利时机,我就点燃了野草。”

将军们听了农民的一席话,不服气地喊叫起来:

“这样的招子我们也能想出来。”

农民鞠了一躬,说;“要倒的树容易砍,事后诸葛亮不算聪明。”说着,丢下愚蠢的国王和将军,去修补自己的小船了。

火攻是军事作战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没有“火”怎么办呢?那就要自己创造出“火”来。这个老农以瞒天过海的妙法,用放风筝来播撒草籽,既不用冒生命危险又不会被敌人察觉,神不知鬼不觉地造出了“火”。

德雷克大破“无敌舰队”

16世纪后期,英国与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终于在1588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海上决斗。

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王”地位和征服英国,于1588年5月末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它拥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766名,还有士兵21855名。西舰高大威武、帆培林立、炮火强大、阵营整齐;西班牙人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但是,由于体大笨重,缺乏灵活性,致使航行迟缓;火力虽然密集,也大都是短程火炮。英国的各类船舰约有140艘,作战人员9000人,其中大多数为武装商船,部分为快速战舰。这种战舰船体小而狭长,其貌不扬,但航速快,机动性强,作战灵活,而且火炮数量较多(大多装在两舷),射程也比西班牙人的火炮远。所以英国方面并不胆怯,毅然迎战。英军舰队总司令是海军上将霍华德,海盗出身的著名冒险家德雷克、霍金斯任分舰队司令。

7月21日夜,英西两支舰队相遇了。战前,德雷克已对英军的战术战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用远程炮击取代那种接船肉搏的传统方式,用纵队战术取代模队战术,以便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更有效地发挥快速战舰和舷侧长炮的威力。因此,战斗刚开始,德雷克就一马当先,率领英舰排成一字纵队,绕过西班牙舰队的前卫,楔人西军主力和后卫之间,一面航行一面远距离炮击;然后集中火力猛攻西军后卫。德雷克的纵队战术成功了!西班牙舰队分成若干集团,企图首先采用曾给他们带来过巨大胜利的横队战术,以打乱敌人的队形,然后再伺机接近对方,登舰或接舷肉搏。然而,由于英军扬长避短,不与体大坚固的西舰正面相接,近身肉搏,而是充分发挥船小灵活、火炮射程远的优点,很快打得西班牙舰队混乱不堪,多艘西舰中炮起火。受挫的西班牙舰队不得不避开英国舰队,转向英国本土进攻。英军紧紧追击,毫不放松。7月28日晚,德雷克再次利用英舰小而灵活的特点,追上西班牙舰队发动火攻,又一次大败西舰队,“无敌舰队”受到惨重的损失。8月2日,西军统率麦地纷·西多尼亚集结残兵败将,决定绕过不列颠返回西班牙,途中又遭受了风暴、暗礁、疾病和饥渴的袭击,损失更加惨重。9月,“无敌舰队”历经艰辛,终于返抵西班牙。然而,其中的一半战舰却永远不能生还了。从此,西班牙一蹶不振,而英国则一跃成为海上强国。德雷克因战功赫赫,为大英帝国的奠基作出巨大贡献,战后被晋升为海军上将。

战争中的各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即使在实力上劣于对手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己方不利的条件,巧妙利用对方的弱点,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定会取得胜利。故“扬长避短”自古以来就是久用不厌的一种谋略。

围城打援收复莫斯科

1612年,在波兰军队占领莫斯科,沙皇王室倾颓的情势下,俄国人自发组成的民团在总指挥波扎尔斯基的率领下,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于8月开始了向莫斯科进军。

驻守莫斯科的波军害怕实力不足,向国内求援。波兰西吉盖特三世下令增派1.2万军队,携带7000车粮草弹药增援莫斯科的波兰占领军。波王要求他们在俄国民团之前赶到莫斯科城。

俄国民团得知波兰援军已出发,决定加速行动,提前到达莫斯科。8月30日夜,民团开进莫斯科西城区。次日,波兰援兵也渡过莫斯科河,逼近首都。

波扎尔斯基认为,目前的态势下,夺取波军孤军防守的莫斯科并非第一要事,而最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是集中消灭大量波军有生力量,这对今后战局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波援军被歼灭,那么孤守莫斯科的波军就将陷入无援之境,时间一长就会不攻自破。于是,他制定了对波军作战方略:用一部分俄国民团继续围困、攻打莫斯科,但不急于打拼硬仗,主要目的是吸引波兰援军;而俄军主力则正面向西,集中火力准备歼灭匆匆赶来的波兰援军部队。俄军还筑构两面阻击阵地,以防止占领莫斯科的波军乘机杀出与援军会合。

9月2日凌晨1时,波兰援军猛攻俄军阵地,企图冲破防守,与莫斯科城中的波军会师。俄军边打边退,诱使波援军进入俄军包围地域。同时,俄国骑兵主动渡河,突然袭击波兰援军翼侧。波援军突遭意外,丢盔卸甲,大败而逃。丢下莫斯科城内波军,缩回到城西弗洛比约沃山地区。

9月3日,波兰援军重整旗鼓,再次从南面迂回救援莫斯科城。波扎尔斯基仍然采取围城打援方针,将俄军转至莫斯科河南岸对抗波兰援军。波军以优势兵力猛攻,情况对俄军不利。9月4日黄昏,一支三四百人的骑兵奉令在暮色掩护下偷渡莫斯科河,突然从波军背后攻击,波军大乱。波扎尔斯基乘势挥军渡河,从正面发起攻势。波军腹背受敌,大部被歼,残余狼狈逃散。这时,莫斯科城内波军弹尽粮绝,且援军无望,在绝望之下,于11月6日向波扎尔斯基投降。俄军收复了首都莫斯科。

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指挥家都懂得,在战争中,不以攻占一城一地为得失,而应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根本。波扎尔斯基正是遵循了这一作战原则。

光辉杰作布伦海姆大捷

1704年,围绕着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为了扭转反法联盟的不利局势,解除因巴伐利亚选侯背叛而给联盟成员国之一的神圣罗马帝国首都维也纳构成的威胁。英国军事统帅马尔博罗亲赴欧洲大陆,组织德荷等国联军,对法国人展开反击。他通过长途行军、远距离奔袭,避开了法国人的拦截,出其不意地渡过莱茵河,由北海一直进逼到多琐河沿岸,并迅速进入巴伐利亚境内。被打乱了整个计划的法国人急忙回师,派军增援巴伐利亚选候,准备与英、荷联军作殊死决战。法军与巴伐利亚军队会师后,再渡多瑙河迎战联军。法军统帅塔拉尔以为他能够迫使联军实行灾难性的大撤退。在此情况下,马尔博罗说服了巴登的路易总督围困因戈尔施塔特,以便吸引和牵制敌人兵力。他自己则率军突然去同神圣罗马帝国的著名将军欧根会合。8月13日清晨,他们在多瑶河畔的赫希斯塔特对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展开进攻。法军的人数稍多一些,大炮威力远比联军大,占据的地势也很有利,有内贝尔河作为屏障。双方进行了残酷的厮杀。欧根指挥联军的右翼,马尔博罗指挥中阵和左翼。双方相持了几个小时,胜负难定。这时,马尔博罗采用了巧妙的策略,在下午5点半左右超过内贝尔河,集中优势骑兵,在步兵和炮兵的配合下,向由于支援两翼阵地而逐渐削弱的法军中心阵地猛扑过去。他率领80支骑兵队攻破中阵,击溃法军骑兵,将成千上万的敌兵赶进多瑙河,使之葬身鱼腹,同时分割并围歼其余的法军步兵方队,将挤在布伦海姆对的大量法军团团围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伦海姆大捷。

布伦海姆大捷几乎彻底打垮了多瑙河一线的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4万多军队有的战死,有的受伤,有的被俘,有的溃散,剩下的残部穿过黑森林向莱茵河上游狼狈败退。法军和巴伐利亚军队都有三分之一的人阵亡,13000名未受伤的战俘,包括赫赫有名的法军军团,在英军步兵的看押下度过了8月13日的夜晚。马尔姆城一经攻打便开门投降。然后,马尔博罗迅速西进,直奔莱茵河,不久便在那里集中了10万大军。他同欧根和路易总督一起,沿着莱茵河左岸把法军赶向斯特拉斯堡,进而包围了兰道(该城在11月份投降)。10月,马尔博罗不知疲倦地从莱茵河奔向摩泽尔河,攻克了那里的特拉巴赫和特里夫斯,从而完成了军事史上的一篇光辉杰作。

面对强敌,先拣薄弱部分歼之,再及其他,成为战争史上战胜强敌的有效战法。先歼其弱敌,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又可震慑敌人,便于扩大战果。避敌锐气,击敌情归,其实也是先打弱敌,再歼强敌的战法。战争史上,这类战例不胜枚举。

英国人强夺直布罗陀要塞

18世纪初年,英国为争夺霸权地位与法国展开了西班牙王位战争。1704年,马尔博罗指挥英、荷、德联军在欧洲大陆上多次打败法军及其仆从国的军队内此同时,英国在海上也采取了行动。为了控制地中海,从海上威胁法国,英国早就有意染指地中海事务。1704年5月,英国趁着陆战中连连获胜的有利形一势,派鲁克司令指挥一支强大的英荷舰队进入地中海。鲁克同克劳德斯利·肖维尔爵士率领的增援舰队会合以后,于7月把目光转向直布罗陀要塞。这个要塞当时只是过往船只的落脚点,法国和西班牙在此还没有建立严密的防御系统,但是,它扼守着地中海的门户,夺取它对控制地中海有巨大意义。8月4日,在一阵炮击之后,黑森·达姆施塔特侯爵指挥的联军在陆上攻陷了直布罗陀要塞。这次胜利与布伦海姆战斗发生在同一个月里。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政府对于一个新的敌手进入地中海感到惴惴不安,因此,法国海军倾巢出动,寻找战机。在马拉加附近,双方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斗,但未能取得优势。法国人决心攻下直布罗陀要塞。1704年冬和1705年初,英荷守军在达姆施塔特的指挥下,再次击退了法军的猛攻之后,法国和西班牙在战略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直布罗陀于是便为英国所占,成了它夺取海上优势的根本保证。

对于敌人防备空虚或力量薄弱的环节,趁机而攻取之,这是“乘虚而攻”的谋略。兵法上说“如入无人之境,敌人还来不及抵抗就把它攻占了”,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英国人利用法、西两国对直布罗陀要塞战略地位的轻视以及在该要塞防备的松弛,果断加以夺取,不能不说是“乘虚而攻”这一谋略的成功运用。

以身作则激励斗志

军队的士气,在战争中是一个关乎到战斗胜败的关键因素,俄国的许多皇帝和军事将领都十分注意鼓挥部队的士气,并在实际战争中,以自己的行动作为榜样,去激励、唤发起士兵们的斗志。

彼得大帝曾率领俄国军队南征北战,其中仅和瑞典就交战数次。一次,俄军与瑞军在坡尔塔瓦展开激烈会战。瑞军势大,俄军抵挡不住,阵地迅速被攻破。阵地一破,俄国部队立时军败如山倒。虽然一部分俄军仍在顽强战斗,但大部分兵马却仓皇后撤。抵抗的俄军看到同伴溃逃,也军心涣散。残存的阵地摇摇欲坠,形势一触即崩。

在前线亲自督阵的彼得大帝见此危境十分焦虑,他知道,如果不立刻稳定已动摇的军心,振奋起俄军涣散的士气,那就会彻底完蛋。突然,只见彼得大帝跳上战马、抽出宝剑,大喊一声向对面蜂拥而来的瑞典军队杀去。他身旁的近卫营紧紧护卫着他,一齐拼死前冲。正在纷纷溃逃的俄军先是大吃一惊,随后明白过来。瞬时俄军意气百倍,重新举起武器,奋不顾身地跟随皇帝勇猛拼杀,一个个红了眼地逼向瑞典人。瑞典士兵抵挡不住俄军的锐利反攻,顿时由进而退,乱作一团。

彼得大帝就这样以自己的行动振奋了军队的士气,恢复了已陷于动摇的部队秩序,从而赢得了胜利。许多年后,俄军在名将米洛拉多维奇的统率下远征瑞士。一次,部队费尽力气爬上一座山顶。当他们到达山顶的时候,他们发现山的另一侧非常陡峭,而他们必须从这陡峭的坡上下去,因为山坡下就是他们要攻占的乌尔赞村。

敌人就驻扎在村边,他们幸灾乐祸地望着驻足在山顶上的俄军,看他们准备如何下来。同时做好了战斗准备,严阵以待,等他们一下来就发起攻击。

俄军站在狭窄的山顶,惶恐不安地看着山坡和下面的敌军阵地,谁也不知道怎么下去,也都没有勇气第一个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