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万年历
7382000000019

第19章 民间诸神(5)

原本就司惩处恶鬼之职的神虎,更是鬼怪的天敌。此外,禀赋正气的武将,流传民间的英雄,像忠义千秋的温(温桥)、岳(岳飞)二元帅,巾帼英雄穆桂英等也都人选担当门神。渐渐地,人们不满足门神仅具捉鬼降妖、保家护宅的功能,对其寄予了更多的希冀。于是,门神的行列中不断增加新的成员,寄托着善男信女渴求功名利禄,福寿绵长的愿望,像“天官赐福”(喻迎福进财)、“和合二仙”(喻和谐美满)、“刘海戏金蟾”(喻钓钱招财)、“连年有余”(喻连年丰收,生活富裕)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多子”即是“多福”,所以,“五子夺魁”、“五子登科”也是常见题材。“五子登科”取自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关窦燕山的内容,说的是五代时窦禹钧年过30尚无子嗣,后遭祖父教诲,修身行善,陆续生有五子,后都发迹,自己也延寿三纪(一纪12年),至82岁无疾而终。时人赠诗曰:“燕都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格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这样,门神成了驱鬼邪、安宅院、保平安、护婚姻、佑功利、登福禄的一位世俗生活的全方位保护神,自然备受欢迎。一般驱鬼门神多贴于宅院大门,祈福门神则多贴于房门。

门神的制作方式,最早是用桃木刻的二神将形象,后简化为在桃木板上绘制二神将形象。公元8世纪前后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使得门神可以大量印制,从而为其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这一角度可以说,门神是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清代是木版印刷发展的高峰时期,形成了不同尺幅的作品,画面构图趋于饱满,人物造型的装饰性更强,彩色套印中的色彩也更加明快,并形成了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像苏州桃花坞的作品刻绘纤美,色彩绚丽;河北武强的作品用线挺拔劲健,色彩单纯明亮;山东潍坊的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现在的人们贴门神主要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是对宁静祥和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明天的企盼。

九、灶君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关于灶神的身份也众说不一,或说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这个张灶王爱管闲事,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总要排解一番,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70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在飘动着的烛光的映照下,隐约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十、农神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一直占多数,有关农业和土地方面的崇拜与信仰几乎可以代表全部的崇拜与信仰。

农业的祭神活动源远流长,所祀之神可谓名目繁多。在山西几乎无村不建土地庙,无家不供天地爷,无处不塑龙王像。县城里必建城隍庙和八腊庙,每到春秋还有不少由官方主持的祭典,以促农种,以报秋实。

今天,城隍庙与八腊庙之祭祀已消失。但在农村,与农事有关的古老传说中的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后稷、土谷、青苗、雹神、虫神以及与农家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人物,如门神、灶神、马神、牛神等依然被人们所供奉。

在农民心目中,土地神是掌握土地和庄稼的神灵。它能够保佑禾苗壮大,能够防御风雹虫害,只要虔诚地供奉之,便会获得丰收。春日田事方兴,向土地神祈祷丰收,秋收后,向土地神表达谢意,这就是“春祈秋报”、“乡野春则祀谷,数百人鼓乐,旗帜前导,后有擎神者,以木雕刻如楼殿状,而面以金制,极工巧,一村中,多者数擎。秋则极赛张制,盛列珍馔。近年,城乡用面作麒麟、狮、象等形,涂以丹碧,加以金饰,彼此金饰,彼此争胜,用以供神。”(光绪泌源县志)平时也可用向土地神摆出各种要求。

伏羲、神农、黄帝作为三皇被人们共同尊为农业神师,我们在农村中看到的三皇庙、三皇祠即是祭此三者。传说中伏羲画八卦而定四方,作网置教民以渔猎,神农艺百谷而兴农事,尝百草,群药圃,轩辕造农具、定节气,均为发明农事之人。

在晋南,农民们奉后稷为神农祖师,在迎神赛会及正月十五等日子,人们抬着后稷塑像及农具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奉祭。因为史籍上说“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后稷教民稼穑,树世百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所以他被封为农业祖师。特别是后稷是晋南人氏,故山西农民尤祭之。

农神崇拜与天地信仰是农业生产时对大自然依赖的结果,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民们以为种子种在地里不仅是因其适应了自然而发育生长起来,也是上苍因人们的虔诚与奉祭而赐福于人间的。

虽然,今天人们的各种崇拜与信仰已不完全顺应天人之间的赏与报,祈与祷的关系,但习俗既久,移易也难,农民对土地的崇拜更多的是顺应习俗和传统。

十一、土地神

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扬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

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于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地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十二、药王

药王是我国民间行业神之一,为医生、药铺、药材贩运商、药农、医学教师等敬奉。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流行的药王并不一致,计有伏羲、神农、黄帝、孙思邈、扁鹊、华佗、邳彤(皮场大王)、三韦氏、吕洞宾、李时珍等十几个。其中伏羲、神农、黄帝为上古三皇,被称为“医药之祖”,又称“药皇”。最著名的药王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为“妙应真人”。孙思邈医术高明,因而被神化而尊为药王。孙思邈的神像,多为赤面慈颜、五绺长髯、方巾红袍、仪态厚朴的形象。其次是扁鹊。扁鹊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旧时药铺常挂“扁鹊复生”的牌匾,反映出药材业对扁鹊的普遍尊奉。再次是华佗。华佗是汉末医学家,素有药圣、医王之称。此外,东汉光武帝刘秀二十八将(二十八宿)之一的邳彤也被尊为药王。相传邳彤不仅以武功见称,亦喜好医学,重视医药。清乾隆《祁州志·卷三建置》记其事云:“汉将邳彤之庙,俗呼为皮场王,即药王也,在南关。按王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医显灵,有疾者祷之即愈。相传先朝有秦王得疾,诸医莫疗,一医后至,进药数丸,立愈。问其姓名,对日祁州南门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为神,诏立庙祀之。宋建中元年封灵应侯,后改封公,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佑王,建庙临安。”其余的药王,其知名度、普遍性较差一些,但也被一方所尊奉。四月二十八日究竟是谁的诞辰,说法不一,但以孙思邈、扁鹊为多。

十三、八仙

中国民间流传的八位仙人,即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髽髻道人汉钟离:原复姓钟离,名权,后改名为觉,燕台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全真道派尊其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钟离权神诞之日为四月十五日。相传诞生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生下后不哭不食,第七日跃然而起曰:身游紫府,名书玉京。及长,为谏议大夫,奉诏北征失利,军士尽散。钟离权独骑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长生真诀及金丹火候、青龙剑法等。后入华山、入崆峒山,见老君,赐号云房。唐时,度化吕纯阳后,应诏升天,被封为太极左宫真人。钟离权与吕洞宾间有关神仙之道的问答,有《钟吕传道集》传世。宋钦宗靖康初封为正阳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年)又褒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钟离权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后人破读为“汉钟离”。钟离权逭双髽髻以传道,手摇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风。

张果老:姓张,名果,唐代道士。曾隐于中条山修道。自称生于尧时,浑忘甲子。相传神诞之日为十一月二十三日。张果老常骑白驴,日行数万里。歇则叠驴,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之中。乘则以水噗之,复成白驴。唐太宗、高宗均曾征召于他,均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

韩湘子蓝关度叔:名湘,字清夫,传为韩愈之侄孙。韩湘神诞之日为十一月初九日。相传韩湘子自幼学道,追随吕纯阳,后登桃树坠死而尸解登仙。韩愈官拜刑部侍郎时,宾客盈门,朋僚宴贺。韩湘子劝韩愈弃官学道,韩愈则勉韩湘子弃道从学。韩湘子以径寸葫芦,酌酒遍饮宾客,数斗不竭。又以盆覆土,开花两朵,上有金字之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韩愈以谏迎佛骨事,贬谪潮州,别家赴任,途经蓝关,值大雪,马惫于道。韩湘子冒雪而来。韩愈问其地,即蓝关,嗟叹韩湘子预言之灵验。后韩湘子护愈抵任,复随愈移袁州,最后度其叔韩愈人道。

铁拐李借尸还魂:李铁拐,相传名叫李凝阳,或名洪水,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神诞之日为七月初十日。《混元仙派图》称其为吕洞宾的弟子。传称李凝阳应太上老君与宛丘先生之约,魂游华山。临行,嘱咐其徒守魄(躯壳)七日。无奈其徒之母突然急病而欲速归,遂于第六日化师之魄。李凝阳游魂于第七日回归时,无魄可依,即附于一饿殍之尸而起,故其形丑陋而跛右脚。后封为东华齐阳启元帝君。

曹国舅隐居山岩: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相传神诞之日为八月十五日。因其弟景植不法杀人而伏罪,曹景休耻于见人而隐居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经钟离权与吕洞宾之度化,曹国舅得还真密旨而修道成真,并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引入仙班。

蓝采和歌板行乞:唐代的隐逸。据《续仙传》、《太平广记》称,蓝采和常衣衫褴褛,一足靴,一足跣,夏则披絮,冬则卧雪,气出如蒸。蓝采和常行歌于城市乞讨,手持大拍板长三尺余,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均为神仙脱世之意。后得钟离权之度化,乘云而去。

何仙姑飞行侍母:何仙姑是八仙之中惟一的女仙,名琼,永州零陵人。相传神诞之日为四月初十日。13岁时,人山采茶,遇吕洞宾。后又于梦中得神人传授,遂誓不嫁,往来山谷,轻身飞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归来侍母,后尸解仙去。

吕洞宾黄粱一梦: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吕洞宾落第后遇钟离权,钟离权于炉上煮黄粱饭,授枕予洞宾睡,梦见自己进士、当官、升侍郎、成亲、为宰相、被诬害、获罪、家破人亡、穷困潦倒……倏忽醒来,黄粱犹未熟,方知贵不足喜,贱不足忧,人世间不过一场大梦。遂弃家拜钟离权为师,入终南山修道。

八仙分别代表中国人的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八个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板、扇、拐、剑、葫芦、拂尘和花篮等均为民间常用之物,因此八仙和民众生活十分接近。

民间多流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相传八仙共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途遇东海阻碍去路。以他们得道升仙的道行,本可驾云飞过海去,但吕洞宾倡议,何不各以法宝投海摆渡,得到众仙响应。

于是铁拐李浮葫芦,张果老踏渔鼓,汉钟离摇葵扇,吕洞宾划宝剑,蓝采和坐花篮,韩湘子踩箫管,何仙姑立荷花,曹国舅执笏板,各显本事,又互相打诨取笑,煞是热闹。

喧哗声惊动了东海龙宫,龙宫太子垂涎八仙的宝贝,向八仙挑起了一场争夺战。在茫茫东海上的恶战被太上老君察觉,急忙跑来止战,并为他们调解。龙宫太子认错后,双方言和,同赴王母寿宴。

“八仙过海”在民间则具有借助众仙的神通和法宝驱邪免灾之特定意义。

十四、钟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