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万年历
7382000000020

第20章 民间诸神(6)

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祛邪。这种风俗源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间断。

然而长久以来,钟馗的真实来历却一直是未解之谜。

钟馗,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神祗?

我们了解的钟馗大多来自戏剧和民间传说故事。

《钟馗嫁妹》故事中,讲到他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相貌奇丑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也就是因为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举考场上遭受歧视。

钟馗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这位唐明皇偏偏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地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那次考场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唐明皇梦见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靴子挂在腰间。这个小鬼偷偷盗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唐明皇见了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天下恶鬼妖孽。”

唐明皇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唐明皇瞪着眼睛看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的怎么这样像!”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自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

民间还十分流行“钟馗嫁妹”的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钟馗嫁妹”成为古代绘画和戏剧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其实,历史上并无钟馗其人,钟馗源于古代一种用于驱鬼的棒槌(椎)——终葵。

十五、东岳人帝

东岳大帝的来历:东岳指的是今山东省的泰山。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为“天齐君”。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四年又尊为帝,称“东岳天齐仁圣帝”。对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故天子“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其中五岳之长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称为岱宗。《风俗通义》引孔子语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当指王者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的意思。汉魏以后,道教沿袭古制,奉祀东岳大帝。

泰山峻极高巍,古人视做通天之路,故称“天齐”,意思是与天一般高。祭祀泰山就是在山顶上筑土为坛,祭天以报天之功。学道修道之人即以祭祀泰山为登仙之道。

泰山地处东方,阴阳交泰,万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泰山之神知人生命长短。《风俗通义》引当时传闻称,“岱宗上有金箧玉策,知人年寿修短”。汉代出土的镇墓券上,多有“死属泰山”字样。自汉魏以后,东岳大帝又主掌人之生死寿天。《云笈七签》卷22云,“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因此,奉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大多设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报司、福寿司等等,分别司理人的生死贵贱。

东岳大帝的神诞之日为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或者供奉东岳大帝的宫观都要举行祝寿庆典,以大型斋醮仪礼为道教徒祈寿延命。亲属亡故以后,也要到东岳大帝前行黄箓超度功德,祈祷亡魂早日升天。

十六、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之由来,众说不一。一说是泰山神之女。一说原是天仙神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引《玉女考》,黄帝遣玉女七人在泰山建岱岳观。七名仙女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七女之中,只有一女修而得道,即碧霞元君。另一说则称碧霞元君原是凡人之女,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其女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伦,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即泰山。黄花洞,即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元精发而光显。于是,凭灵泰山,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泰山之有女神,晋代的《博物志》、《搜神记》都有记载。但泰山女神之受封是北宋真宗时的事。据《蒿庵闲话》称,汉代仁圣帝以前,山上有金童玉女,至五代时,殿圮象仆,童象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真宗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名昭真祠,当是今泰山山顶碧霞祠的发端。明成化年间,拓建为宫。弘治年问更名为灵应宫,嘉靖年间再更名为碧霞。

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仙真,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民间传说,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婴儿者,此乃碧霞元君荫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

明清以来,直至今日,民间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兴盛。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四月十八日。神诞日前后,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登顶上山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北方地区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庙观。据《宛平县志》等称,旧时,北京宛平高桥和妙峰山一带,自四月初十至十八日都有碧霞元君神诞庙会,游人相接,“倾城妇女往乞灵,祈生子”。

十七、龙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代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降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毂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降水,风调雨顺。

十八、风雨雷电四神

风伯

风伯,就是风神,亦称风师、飞廉、箕伯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风”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才供奉风伯。

雨师

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为雨神者。屈原《天问》云,“萍号起雨”。汉代王逸注称:“萍,萍翳,雨师名也。”《风俗通义》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玄冥,雨师也。晋《搜神记》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雨师之名,以“师”名神。据《风俗通义》的《祀典》称,“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万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正是由于风雨滋润,“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雨师,升人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官观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者。其雨师之塑像常作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雨师陈天君。雨师之神诞日为十一月二十日。由于近代雨师的崇拜逐渐为龙王崇拜所取代,因此现在专门奉祀雨师的祭典已不多见。只是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上,设置雨师的神位,随众神受拜。

雷公电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雷电崇拜,起自上古。战国屈原《远游》篇有句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离骚》中亦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据汉王逸注,“一日雷师”。《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雷神的记载,称雷神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当是兽形。但汉代王充《论衡》中所述汉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叩击之音也”。雷公当是人形。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又变为兽形。《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猕猴”。闪电之职,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汉代才有电父之说。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变成电母。唐崔致远有句称“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亦有诗称“麾驾雷公诃电母”。宋元以后,电母更有名姓,《铸鼎馀闻》称“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舆服志》说到军中有“电母旗”,旗上画神人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北游记》都写到电母,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

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史记》的《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论衡》的《雷虚》篇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的意思。道教继承了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编订的《道门科范大全集》的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中,都以雷公电母作为主要祈请的神灵。北宋以后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会元》称雷法之基础是“气”,“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而雷公作为主管雷霆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属神灵,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唤、调遣和施雷等事。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做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日电母秀天君。雷公神诞之日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奉祀的已不多见。但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中仍列有雷公电母之神位。

十九、四大金刚

“金刚”,即金属中最刚之意,是守护寺门的大将。这四大金刚的职司为风、调、雨、顺: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雨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龙,职顺。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四大天王有种种不同的描述。

《封神演义》以四大天王为“魔家四将”:增长天王叫魔礼青,手执青光宝剑一口;广目天王叫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多闻天王叫魔礼仁,拿混元珍珠伞一把;持国天王叫魔礼寿,提紫金龙、花狐貂。这四大天王手里的“法宝”是一个有趣的迹语,即风调雨顺。执剑的,因剑有锋,隐意为“风”;掌琵琶的,因琵琶能弹拨出音调,隐音为“调”;掌伞的,因伞能遮,隐意为“雨”;抓紫金龙、花狐貂的,因龙为蛇类,与貂一样可以顺毛抚摸,隐意为“顺”。这种藏谜于塑像的巧妙形式,是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此外,《西游记》以四大天王为玉帝属下守门的天将。

四大金刚在民间也叫“四大天王”,原是佛教传说人物。佛教把一般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天色界“三界”,其中欲界最低,是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人类社会属于此界,地狱、饿鬼等也在此中。欲界中最高级的是“六欲天”,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但仍不离食欲、淫欲。六欲天分六重,第一重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属的住处。传说,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的山腰,山腰耸立着一座叫犍陀罗山的小山,此山有四个山峰,各有一位天山居住,各护一方天下,即掌握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神”、“南赡部”、“西牛贺”、“北俱卢”等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这四位天王分别是:东方天王,名多罗吒,即东胜神州;南方天王,名毗琉璃,即南赡部洲;西方天王,名毗留情义,即西牛贺洲;北方天王,名毗沙门,即北俱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