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万年历
7382000000021

第21章 民间诸神(7)

在中国,东方天王为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天王为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天王为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绕一龙(或说是蛇、蜃);北方天王为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二十、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是阴间冥司主宰地狱的神灵。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国,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六宫是北酆之鬼王决断罪人之处。生生之类,死后无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时,北酆之鬼王,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阴大帝”为最下一层(第七层)中位。

罗酆山与四川酆都县: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72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75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掌管鬼魂出入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酆都大帝之神诞日不详。道教徒一般只是在亲属亡故后,超度亡魂时,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来,多有于生前为自己预修黄箓道场的,关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长寿。

十殿阎王

阎王,即阎罗王,或称阎罗大王,也称阎魔王。阎魔,即琰摩、琰摩罗,原系梵语之译音。阎王原是古印度神话中阴间的主宰,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以阎王作为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大约在南北朝时传人中国。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分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一说为二月初二日),此殿又名“鬼判殿”,殿前两旁书:“若来离此关,人就除善恶”。专司人间寿天生死,统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专司活大地狱,即寒冰地狱。殿前左右对联写“盖世英雄难免无常两字,荣华富贵犹如春梦一场”或“改过前生之罪孽,得启彼世之慈悲”。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黑绳大地狱。殿前书“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专司合大地狱,即血池地狱。殿前书“死后怕苦难,生前要端心”。

第五殿阎罗王包,正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叫唤大地狱。殿前书“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或“青天有眼,铁面无私”。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殿前书“善恶到头终有报,只因来早与来迟”。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专司热闹地狱,即肉酱地狱。殿前书“阳间作恶作孽,阴司受苦受愆”。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专司大热闹大地狱,即闷锅地狱。殿前书“何苦急急忙忙许多闲事,从得清清闲闲做个好人”。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铁网阿鼻地狱,又名“锯刀地狱”,是阴府中最广大的地狱,约4800。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投生。投生时,开载胎卵湿化,男女寿天,富贵贫贱,并于每月汇知第一殿秦广王处注册。凡发往投生者,均由孟婆神灌饮迷魂汤,使其忘记前生之事。殿前书“轮回生死地,人鬼来去关”。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东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势。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除了四川酆都)。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各王诞辰之日,虽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阎王,当是在为亡魂举行超度科仪之时,以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虚构一个地狱十殿,俨然有如现代的法院,判处各种民、刑事案件。处刑之惨,将死的世界勾画成了一个杀戮的刑场,以警世人行善。

二十一、上古传说诸神

盘古

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

此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

女娲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叫女娲。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填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销声匿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辰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苍颉

传说苍颉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苍颉“生而能书”发明了文字。也有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了中国的象形文字。

苍颉又叫仓颉,是个传说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他的家乡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许多古籍中。苍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

陕西白水庙至今保存较好,在后殿苍颉神像下面,相传有隧道可能通到殿后的苍颉墓中。苍颉墓为圆形土堆,高有一丈,墓顶有一棵古柏,枝干每年轮流枯荣,俗称“转枝柏”,是不可多见的植物奇观。

嫦娥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屈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年)《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备觉凄凉。

大禹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人之一。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他的父亲是鲧。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掩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像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伏。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