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万年历
7382000000025

第25章 天文历法(1)

一、中华传统历法

中华传统历书的编制,为时甚早,可能在唐代以前,但印出来在民问发售,则是在宋代印刷术昌明以后。在此以前,仅有手抄本,并且也只宫廷或官府方能具备。

古代的历本,多由官方印刷,明代万历年间的历书,还要在封面上加印“钦天监奏准,印运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等字样。

官印的历书,亦分两种:一种是民间用的普通本;一种是赏给大臣,如疆吏和藩属的官本。苏东坡有《谢赐历日表》云:“发颁正朔,盖春秋统治之号;郡赐玺书,亦汉家宽大之诏。实为令典,岂是虚文。”可见这种制度以及历日之名,唐宋以来早就有之。

阴历的推算是中国特有的专门学术,它对于节序迁移,气候改变,和日食月食等推测,非常准确。到了清代,又有改进,增加了全国各地的日出时刻和二十四个节令时刻,等等。不过乾隆帝时,为了避“弘历”之讳,将时宪“历”改为时宪“书”,加汉满合文“钦天监时宪书印”,到辛亥革命后,才恢复历书的旧名。

历书上的每一个日子下面都有注释,或宜嫁娶、或宜沐浴、或宜安床;此外如移徒、出行、动土、疗病、扫舍宇等等,也无一不与日常生活有关。而伐木捕捉、牧养等属于农村渔牧的范围,更是其中的主要项目。

古代天文学家之学问的深厚,可自传之多年的历法中窥之。

以前的一般家庭对其中有关“宜”、“忌”的注释,多甚信服。此为迷信自不待言;但是对于农事耕种之所言必中,却又有科学的一面。

普通的阴阳历并不是与太阳历性质明显结合的,而农历则是把普通的阴阳历(农历的历年月日)和特殊的太阳历的二十四节气(用太阳黄经度数计,专为农历所用,完全是农历的一部分)相互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部有机的、整体的、特殊的阴阳历,从这方面来说农历实际上是综合历。

我国现行农历历法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时宪历》法,于1645年农历乙酉鸡年正式使用的;现今农历是由我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现今最精确的农历数据算出和排出的,他们使用的是现代先进轨道计算方法计算的,不再是清代的算法了。

观行公历和农历的优缺点

现行公历的优点:

公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具有通用性;

公历属于平时间周期定义的平历,所以其算法简单,日数基本固定,置闰规则;

历年和历日协调得好,历年只有365日和366日两种;

历日与太阳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对应,误差只有1至2日。

现行公历的缺点:

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中期,不便于推算人类历史早期;

岁首没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

历月的天数有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并且排列不规则;

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和罗马皇权留下的烙印,不利于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

置闰法中400年97闰日没有128年31闰日简单和精确;

只管太阳,没有月亮的内容,其日期也不反映月相,是单轨制的太阳历法,不利于保护世界上的月亮文化,也不利于被这些国家的群众所接受和认同;

由于历月的长度没有明显的天文学意义,所以人为因素很强,甚至可以被人随意更改;

由于其是平历,所以它的历日不能和它对应的天象——太阳高度一一对应。

现行农历的优点:

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他天象如日出日没、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被人随意改动;

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于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而且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类似沈括的《十二气历》,比它更准确)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由于它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他历法都要与之进行对照,并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现行农历的缺点:

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历年长度,有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并且不利于统计年长;

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年号的起源和命名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记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帝的××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作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模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农历纪年的常识

农历是我国的一种历法,又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则是闰月。

农历平年、闰年的月数、天数一览表

年月数大月天数小月天数全年天数闰月设置方法

平年123029354,大约19年中7个闰月

闰年133029383(或384)无中气月份为闰月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季节划分

我们现通常按气温和物候划分春、夏、秋、冬称为四季。其四季的划分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标准。

天文学上:以四个中气即“二至二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它是按我国农历节气的一种分法。

中国古代:多用“四立”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它也是按农历节气的一种分法。

在公历(格里历)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7月份为最热月,故以公历3月、4月、5月份为春季,6月、7月、8月份为夏季,9月、10月、11月份为秋季,12月、1月、2月份为冬季。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此分法适用性差。

在农历上还以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这种划分方法也存在适用性差的问题。

农历中的十二时辰

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与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当星宿南中天的时候,这时十二辰与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一一对应。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每天从晚上的十一点开始算起,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依序为:

子时(23—01)、丑时(01—03)、寅时(03—05)、卯时(05—07)、

辰时(07—09)、巳时(09—11)、午时(11—13)、未时(13—15)、

申时(15—17)、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农历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