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万年历
7382000000024

第24章 中华古文化探源(2)

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干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

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像。

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像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

三、中华古代方术探源

方术来源

中国方术,源远流长。一提起方术,我们自然想起坊间流行的符咒。这些无非反映升斗市民对生活小小的盼望,譬如新年所挂的桃符、门联,端午吊祭屈原的艾草、菖蒲,全是符的泛现象,而我们过年时的“恭喜发财”、“迎春接福”等口彩,都可视作咒词的变化形式。

这种符咒文化跟中国一样古老。在古老的民歌中,我们不难找到回音。像《礼记郊特性》——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草木归其泽!就很原始地反映氏族部落初民对自然灾害的敬畏。

所以,初民的统治者即是巫师。最脍炙人口者,莫如商王盘庚,他是群巫之首,掌管各个“尸祝”,成为政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

至夏商,祝的运用,大行其道。汤王的“去网三面”的故事,扬弃夏桀杀伐之气,天下归心。

西周时,祝更演变成为皇帝加冕典礼礼乐的主要部分。

春秋战国时代,祝的用途更加妙不可言。祝的执行者已不限于“尸祝”,呼风唤雨要祝,延年益寿要祝,治疗疾病要祝,甚至用兵,也要祝其一祝,方才心安理得。

发展到后来,不但有善祝,恶祝也成为初民反抗暴虐统治者的声音。《史记殷本纪》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现在一般中学生都耳熟能详了。

两汉以来,符录又与咒术结合。咒偏重于短期行为,要求立竿见影,符则就如门神,起到长期镇守的作用。符咒并称,终于成为流行于中原最常见的方术之一。

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的“符水咒法”替人治病,乘机笼络人心,组织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达数十万众,造成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的局面。

汉末川人张鲁创立五斗米道,也以“请祷服众,造作符书”以取信于众,并为他们治病。

三国时代的于吉,也用烧香念咒,制作符水为百姓治病,可见当时符咒方术的影响已颇广泛。

魏与西晋,天下大乱,道教遭受打击,连带各种方术也比较沉寂。

东晋以后,文人在经历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仍和西晋社会动荡后,对人的命运及人的存在价值进行反思,深深体会了生之无常,欢乐的短暂,人生理想从过往的内圣外王转为对毫无拘束的神仙境界,企羡不已。他们相信符咒可祈福消灾,远则有列身仙班,近有功名富贵可能。因此,符咒在东晋广为流行,甚至在士大夫阶层也有相当市场。

东晋文人兼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列举了流行于当时的种种符咒方术,如人山用的“六甲秘祝”、“老君入山符”等,涉水用的“涉水符”等,遇到蛇虫虎狼,还有“禹步辟虎狼”、“陈安世符”等。

南北朝以后,符咒方术进一步发展,除了寻常百姓以外,摇身进入帝王家。南朝梁时有个叫萧纪的人,纠众作乱,从水路直下湘东,直攻梁朝。梁王派方士伯人在长州苑中画萧纪像,然后造了一个铁符钉于其上,以为这样萧纪就会不战自溃(见《梁书》)。不难看出符录已作用于军国大事。

在北魏,符咒获得最大发展。自寇谦之对天师道一番改造后,“新天师道”很快成为北魏的国教。换言之,“新天师道”的符录方术也就为统治者所接受。从太武帝起,皇帝登基必受道教符录,已是不成文的惯例。

隋唐是符咒方术发展的高峰,两代都在官制中设立了“咒禁博士”一职,官阶为从九品。主要工作是“念咒作禁,制作符水,以厌劾百鬼,招致福祥”。

尤其是唐朝,因道教始祖李耳与皇帝同姓,遂定为国教。

宋代以后,随着全真教和士大夫道教的兴起,道教符录派开始没落,在上层社会丧失了地位,但在民间,依然香火不绝。特别是在道教斋醮仪式上,符咒更是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宋元以后,符咒方术进一步民间化,种类更加繁多了。

神秘的方术

方术是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人们相信天主宰着一切人事,人间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的变异,视为灾异和祥瑞的征兆。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思想,到战国时广泛流行。

中国神秘学的内容尽管没有严密的论证,都是一些神异、猜测、附会、感性、经验的东西,但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星相术、相命术、占梦术、风水术、炼丹术、测字术、巫术、养生术等。方术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理论基础有四:一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二为五行相生相克;三为阴阳转化;四为原始崇拜。其方法有:演绎附会,揣摩臆测,察言观色,模棱两可,随机应变,类比象征,使用遁词等。

风云变幻的人文环境,人间的旦夕祸福迫使人们对命运、未来及各种变数苦思冥想,由此,形成了博大深邃的生存智慧,也就是神秘学。人文的东西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所以,中国人的学问,无论是《论语》、《老子》,还是谋略、术数,都是含混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批方术师,特别是鬼谷子被称作算命术的祖师。唐朝时李虚中开创了生辰算命术,他以人的生辰年、月、日推演寿天贵贱,其说汪洋奥义,关节开解,万端千绪,所以,算命的人又尊他为祖师。五代末之徐子平(曾与著名的麻衣道人陈图南隐居华山)将李虚中的方法进一步加以发展,他测算年、月、日、时“四柱”,每柱天干、地支各一字,共为八字,然后按阴阳五行生克变化推演命运,称为四柱八字算命术或子平术。

算命术起源于占星。先人认为,人的命运都是由冥冥上苍决定的,所以,《易经》中说:“干道变化,各正性命。”黄帝就设立星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古书中也有许多关于星辰与人事命运关系的记载。东汉时王充著《论衡》,首次将星象与五行结合起来,成为命理学之先驱。可见,算命术历史久远。相面术也是一样,起源于先民,到春秋战国时已有许多记载。如周室内史叔服、楚之令尹子上、越之范蠡、秦之尉缭都能相面,叔服说公孙敖的儿子谷“丰下”(下颌丰满),“必有后于鲁国”;子上说太子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残忍的人)也”;范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故离他而去;尉缭说秦始皇“蜂准(鼻子高),长目,鸷鸟膺(胸部挺起),豺声,少恩而虎狼心”,遂离去。汉朝时许负、王充、王符,唐朝时袁天罡,宋朝时陈抟,明朝时袁珙(著有著名的《柳庄相法》)、袁忠彻等人皆为大家。袁天罡还发明了称骨测命法,他将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换算成骨头重量,求其和,然后可查出命运。

中国古代的风水术独树一帜。风水术也称堪舆术(堪:天道;舆:地道),是中国古人集居住环境选择、墓葬选址、建筑布局、景观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理论基础为天人感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董仲舒为天人感应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同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其专制独裁、三纲五常的思想,而后人则由此创造出丰富的风水理论体系。风水师将山体分为“五行”:圆山为金,直山为木,曲山为水,尖山为火,方山为土;将方位分作五行,使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得出五行相生的吉式或五行相克的凶式。相传晋代的郭璞著《葬书》,提出葬者乘生气(生气即行乎地下的阴阳五行之气,人皆由气构成,人生则气聚,人死则气散,但可通过择地使气凝聚,笼罩死者,感应生者)、气藏风得水(避风,有水环绕)等学说。著名的《黄帝宅经》则提出宅性说(按房屋朝向分为阳性宅、阴性宅)、命座说(住宅的不同方位是相应家庭成员的“命座”,在这些地方有各自的忌讳)、建宅顺序说(根据宅性确定依次动工修建的顺序,如阳宅宜从亥位建起,按顺时针修至干位)、时令说(不同的季节有其忌讳,如春天不宜建东屋)、虚实说(五虚令人贫贱,五实令人富贵)、宅墓配合说等。像这类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著作汗牛充栋,后世多有发展变化,日益复杂、精密,像五行、八卦、64卦、干支、日辰、方位、阴阳、气脉等无不汇入风水理论之中。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大到选都小到门窗之位,无不取决于风水。

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房中术著作也是卷帙浩繁,足见中国人对世俗的热衷,对长寿、饮食、男女之道的花样翻新。中国的食疗、药疗、炼丹术、养形术、养神术、五禽戏、气功、按摩、推拿、房术等理论和技术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从方术内容上来看,中国人是世俗主义者,所以,方术也是为了满足人们世俗的欲望。如追求荣华富贵,吃喝玩乐,长寿成仙,死后也要葬于“风水宝地”,庇荫子孙大富大贵;再如,中国人重视封建伦理尊卑,方术中也浸透了男尊女卑、官贵民贱、光宗耀祖、忠孝节义、帝王将相等内容。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中国人是象征主义者,我们不擅长于逻辑推理,但擅长于类比、比喻,五行学说及其运用正是如此;譬如,四季可以配五行,除春夏秋冬之外,再加上“长夏”即可;方位也可配五行,除东西南北之外,再加上“中”即可。利用五行生克、阴阳八卦来推演,很像代数学,颇能糊弄人,可是其前提和五行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只能算作伪科学。

方术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很大。一是巫师、道士常常运用巫术替人看病,二是中医与方术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它们都以五行学说为基础,三是中医与相术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如中医的主要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与相术的察颜观色、询问抚摸是一致的;中医所说的肝火旺者面赤,目涩,性躁,与相理所说的面赤者“性急、多暴躁”是一致的。可以说,医、相是同源同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