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学
7382100000033

第33章 成人改名(1)

(第一节)改名概述

起名是每一个人出生就有的常例,而改名却不具备普遍性,是特例,其实改名也是起名的一种,只不过原来的基础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原本就有了一个名字的,由于某些原因而改换成另一个更有意义的。改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必须慎重。因为从你出生到现在,在你行过的路程中,它已经深深地镌刻了你往口拼搏的历程,从身份证到学历证,从医疗卡到社保卡,从银行卡到护照等等,这些与名字息息相关的问题若处理不好,将会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开始是谁都不知道的,尤其是自己,在你出生的时候就被别人在你的名字里冠以了种种希望,赐予你名字的人寄托了他们的期望和情感在里面,他们都是你的至亲,但却并不一定最清楚明白你是怎样的人,他们寄托的人生是不是适合你去承担。如果非常幸运,你们的意念都是一致的,看上去就特别容易互相理解,似乎也就缘分深厚。不幸的是有时候人们并不那么幸运,所以成长也就成了一个首先寻找到自我,然后再去实现自我的过程。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为原名封建、鄙俗,而想要取一个更有意义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觉得萍呀、花呀的不够好,便换一个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这类字眼去掉,留下另一意义较好的。比如原慧萍,去掉萍,改成单名一个“慧”字。这类改名,动机存于对美的追求,改名者力图使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社会普遍的美学理想相协调。

成人改名,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是改变人生境遇创造二次自我的理想和信念,给自己一个崭新的标志。人们步入成年后,生活的风雨,命运的磨难,以及对人生宏伟目标的征服和挺进,使他对原来的名字不满意,因而要用一个全新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编织自己未来的蓝图。成年人改名,就其本人而言,是一个生命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生活与人生的新起点。

改名的事例,古往今来实在不少。一个人小时候往往用的是乳名,后来上学时要有个“学名”,许多农村孩子原先这时候才有真正的名字,长大了,如果成了作家会有“笔名”,从艺的有“艺名。”

刘少奇原名刘渭璜。小学毕业时,他第一次改名叫刘卫黄,立志要做“捍卫炎黄子孙幸福的有志青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志青年不甘雌伏,定要雄飞。”一天,年仅20岁的他,对在长沙读书的老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从小就应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切。”后来,他参加“五四”运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再后来,留学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少奇这个名字就与后来的中国工人运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陈荒煤,原名陈光美。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上海、武汉投身左翼文化运动,进行文学创作。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空难的人群》由丽尼推荐给《文学季刊》发表时,为使其免遭特务追捕,取光美的谐音署名荒煤。荒煤从此真正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荒煤”如荒原上的煤,发出光与热。后来,他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在正式场合加上了姓成为陈荒煤,在发表散文、小说类的文学作品时,仍署名荒煤。

一个人名字的更改要适时而定,抓住有力的时机,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全新的名字。在演艺界改个好名,也许能迅速蹿红。林立惠改叫舒淇、关家惠改叫关之琳之后大获成功。因此在改名字的时候,时机很重要。

如果年龄尚小,或者正在读书,改名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大家就会习惯用新的称呼了。

如果您刚大学毕业要参加工作,或即将调任新的岗位,这也是改名的好时机。到了新的单位,人们就会用新的名字称呼您了。

如果您已错过了上面的时机,周围的人也已习惯用您的老名字了,最好的改名办法是将名中的字换成合适的同音字,如“勇”换“涌”,“萍”换“平”等。

改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必须慎重。一般改名,是指改常用名。改常用名之后,如果只限于平常能够使用,就无需履行法定程序,只要自己确认就行,不必去公安局办手续改户口簿。实际上,起名和改名都要经过户口登记机关登记,这也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姓名权,防止他人干涉盗用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改名的原因

一、言志改名

时代的变化风起云涌,迅猛无常,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为了表现其抱负和对理想的选择,使其名达到“名如人”和“名言志”的效果,通常会毅然选择改名。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著名画家。从小家境不好,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他从小就爱好画画。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常做苦工的他非常想进“洋学堂”读书,可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又无人肯借钱给他,他深感世态炎凉,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于是,他改名为“徐悲鸿”,立志发愤求学,靠自己的才能立足于世。

我国现代教育家杨开慧之父杨昌济,字毕生,号板仓,人称板仓先生。1920年冬,他在湖南考取了官费留日,次年春,离开妻子和儿女,只身东渡日本。他在船上改名“怀叶”,表示他身处异邦,但心系中华民族的眷念之情。

言志改名有两种倾向:个人倾向和国家民族倾向。徐悲鸿的改名就是以个人倾向为主,在这种倾向方面,还有不少改名的例子。

晚唐号称“三罗”之一的罗隐,原名罗横,他能诗善文,颇负盛名,且恃才傲物。他曾嘲笑朝廷公卿权贵:“是何朝官?我脚来笔,亦可敌得数辈。”正因为如此,所以他10次应试皆不第。而与罗横完全不同的是,一个耍猴的因得到唐僖宗的喜欢而官居要职,这对罗隐自然是很大的刺激。于是愤怒之下他归隐乡林,将其名字改为“隐。”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后改为秀全。因“秀全”二字是由“禾乃人王”四个字组成,而其中“禾”谐音为“我。”于是“秀全”便解释成为“我乃人王。”其名字的蕴意则一目了然,这反映了他非凡的抱负和追求。

革命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李公朴原名李永祥,其兄弟四人从大到小按“仁义康祥”的顺序命名。直到后来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不满“仁义康祥”的旧意识,便改名为“公朴。”“公朴者,公仆也”,表示他愿做人民的公仆,为争取人民的利益而战。

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著名教育家,延安时期的“五老”之一。在他年轻时期,有一次在乘船途中看见多名乘客对船工态度蛮横,他对此极感不平,就自诫自己若能中举及第,只当教员,不当欺压百姓之官,并取“物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为徐特立。

因国家民族倾向而改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萧楚女原名萧秋,中共早期著名的宣传家。后到湖北,因对屈原《离骚》“勿反顾以流涕兮,哀高匠之无女”之句颇有感触,便毅然改名为楚女。以“楚女”为名,表示其为国奋斗一生,奉献自己的无私胸怀。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周风翔,著名作家。20岁时投身革命,1934年参加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为了时刻鞭策自己,以英语Liberate(“解放”之意,)一词的读音“立波”作为自己的名字,终身使用。

邹韬奋,原名恩润,现代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杰出民主人士。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名韬奋。“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他用这两句话来激励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奋斗一生。

对言志改名来说,不管是个人倾向还是国家民族倾向,都能表现改名者的思想志趣,促使改名者在名字的激励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向往新生活改名

向往新生活改名方法,常常是由于原名落后、鄙俗,不符合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而引起的。

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时,取名通常是由其父母长辈去完成的,所取的名字,都是根据其父母长辈的意愿而取,在长大后,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向往的生活,便常常会因不喜欢原名而改名。

人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旦思想变了,追求的理想目标、向往的生活方式等都会随之改变。并且在这种新变化产生的同时,都会有表现这种新需求和愿望的强烈欲望。改名,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

如近代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闰瑾,小名玉姑,后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的革命抱负,便去掉了名中温婉的闰字,改名为秋瑾,又自称竞雄、鉴湖女侠。

再如近代作家刘半农,原来的笔名是半农,表示他告别缠绵悱恻的旧文学,开始新文学生涯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向往新生活的改名应积极向上,避免使用那些有宣扬财利和名望思想的名字。人们希望自己的名字独特、悦耳、脱俗、耐人寻味。化名、笔名、艺名等,为人们弥补身不由己形成的姓名所造成的遗憾提供了便利,且寄寓着命名者、使用者新的志趣、新的期望、新的追求、新的理想。这些从名人的改名中可见一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年轻时,他对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哲学见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为崇尚,曾改名为陶知行。后来,他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领悟到先知先行的谬误,认识到,人的知识应从实践中得来,正确的观点应当是“行而后知。”于是,他义改名为陶行知。他身体力行,重视乡村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并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他不但创办学校,培养了一些革命人才,而且还帮助不少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

三、依思想身份变化改名

人们常常会因思想和身份的变化而改名,在改名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因各自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改名态度。比如说老百姓改名比较随便,知识分子改名很讲究,志志仁人改名充满激情,帝王将相改名故作高深和神秘。

我国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的名字,开始是不很雅观的。如汉高祖刘邦小名刘三,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阿瞒,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等。

有的帝王将相之名甚至比凡夫俗子还要俗三分,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西晋石崇小字齐奴,谢安的弟弟谢石小字石奴等。不过后来他们都因建立了自己的霸业,思想和身份发生了变化,于是也就都改成了现在史书上的名字。

在近现代,由于思想和身份发生变化而改名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原名体乾,后改宗光,入仕途以后又改名复,晚年思想趋于保守,潜心著书立说,又取号愈野老人。其思想认识的变化轨迹在他的名字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乳名泰来,取“否极泰来”之意。后在上学时期因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便取义于“复兴中华”,改名为“张复。”参加革命后,他又改名为“太雷”,一方面取“泰来”谐爵,一方面寓意自己像太空中的雷霆,轰击着反动势力。改名反映了他与日俱长的革命精神。

用这种方法改名,需要注意的是,促使人更改姓名的思想变化和身份变化,一般都应该是深刻的,极有影响的。而为那些偶尔的、肤浅的变化改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四、因隐蔽身世改名

为隐蔽身份身世而改名,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旧社会人们因躲避乱世而隐姓埋名。如汉初名相张良,本是韩国的公族,是姬姓。后因秦始皇灭韩,集亡家破国之恨于一身的张良,散家资千万以报仇,终于得到击杀秦始皇的机会,锤中副车,使秦始皇惊出一身冷汗。张良为躲避追捕,乃改姓为张,改姓实则改名。

又如明清之际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方以智,志比天高,曾自称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发明千古不破的道理。但由于其早年受奸臣魏忠贤余党阮大铖的诬陷,不得不辗转浙江、福建等地,两弃家室,五变姓名。

他先后名为吴石公、愚道人、方以智、大智等,又先后取别号弘智、药地五老、浮山笑翁、浮庐愚者、天界戒子、黑立道人等,息交绝游,过着由入世到出世的隐居生活。

这些改名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秦末的陈余、张耳、孔鲋等都曾隐匿真名而浪迹浮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