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7384200000061

第61章 资料(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确立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构建和谐社区,积极创新理论、体制、机制,促进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普遍认同、邻里守望相助、管理互动有序、服务体系完善、环境优美祥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家园,为构建和谐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主旋律,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城乡统筹协调推进为特色,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为动力,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居民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通过5年的努力,将社区建成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居民自治作用明显、公共管理有序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健全、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社区治安状况良好、邻里人际和睦融洽、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区域共同体。

(三)主要任务

1.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达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优化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根据社区党员数量的变化情况,按照有利于党员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居民楼院、商贸楼宇(市场)探索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完善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街巷)的社区党组织网络。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理顺组织关系,不断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加强社区党组织的班子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务干部的选拔使用机制,探索和推广社区专职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方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完善社区党组织的成员结构,将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组织关系隶属的驻社区单位、居民骨干队伍中的党员代表选进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党委、总支建制以及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社区,配备专职党务副书记或党务干事。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密切与社区居委会及其他社区组织的沟通协调,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健全社区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根据党员队伍实际,搞好分类教育管理。社区党组织有完善的党员生活制度,活动正常,教育与管理经常。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推进街道、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商务楼宇和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员服务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党建服务网络。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以社区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围绕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开展共建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深入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党政机关、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结对挂钩和“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示范户”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和谐、传播文明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巩固、扩大反腐倡廉社会基础。

2.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和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全面实行社区居委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工作由居民民主评议、工作经费使用由社区居委会自主支配的“三项制度”。制定《苏州市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提名、由社区全体选民或户代表差额选举,最大程度地体现广大社区居民的意志和依法自主的权利。切实抓好《关于开展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规范评议工作的时间、内容、方式、程序以及评议结果的运用,提高评议质量。改革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的审批制为代理制,积极推行居民代表参与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收支情况定期公开制度,扩大社区居民知情权和监督权。

——强化社区居委会的居民自治功能。切实扭转社区居委会过多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的状况,增强对社情民意的掌握、对社区各种关系的协调、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各类社区活动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联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积极帮助社区居民反映合理诉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配合政府各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协助作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优抚、帮困助残、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综合治理等配合工作,动员、组织居民踊跃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效实现居民自治和政府管理的良性联动。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协调作用,积极调解社区矛盾、纠纷,为稳定社会、维持社区良好秩序奠定扎实基础。

——加强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各类培训教育,鼓励和支持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考试。

3.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广大居民创造生活生产便利的最佳环境。

——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在全市社区层面建立由街道办事处组建的“社区工作站”,专门承接政府各部门向社区延伸的行政事务,基本实现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出社区。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建立全市四级联网的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信息平台,及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全市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全面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向社区延伸,落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90%以上的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救助服务,实现失业人员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信息联网动态管理,对特困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健全区、街道、社区“慈善超市”、“捐赠物资接收调剂中心”、“爱心家园”等救助网络和运作机制,实现救助服务社会化、经常化。实施“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服务进社区”工程,开展康复、就业、婚姻、维权等福利和援助服务。完善优抚对象、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服务,落实各项优待政策,提供生活、医疗、文化、法律等信息咨询和援助服务。完善社区计划生育服务,进一步健全社区“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待政策。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实现信息采集联网管理,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及时提供创业、学习等服务。推进社区平安服务,及时收集、反馈社情民意,排查、调处社区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做好社区侨务工作。同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积极推行各类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完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打造“15分钟服务圈”的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社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实施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提档升级”,每个街道(乡镇)或每5万人建办一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下设2—3个与中心一体化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面超过99%;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完善以社区卫生和公立医院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达到80%以上,家庭和个人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到80%以上,个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契约式服务争取达到20%;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全市开设床位数达到10万张以上;优质提供计划生育和卫生防疫的技术指导和基本项目的免费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为老服务体系,各街道(镇)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免费向社区老年人开放的多功能活动室;加快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达到老年人口总数18‰以上,城市达到22‰以上,基本实现各街道(镇)都有养老机构床位200张以上,市和各市、区各建有护理院或临终关怀机构,全市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量的3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康复)床位达到5000张;对特困家庭、特殊对象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援助,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室)规范化建设,各街道(镇)康复站(室)基本达到有康复器材、有专兼职医生、有工作制度、有康复训练、有康复知识宣传读物、有康复档案的“六个有”要求,并落实康复服务进家庭等措施。大力发展社区科教文体事业,各社区按照每户居民不低于0.2平方米的标准统筹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配有居民课堂、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科普画廊等设施,图书室达到藏书2000册以上或电子阅览建设标准;扩大市、区公共图书馆向社区延伸,50%以上的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实施基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城区街道覆盖率达100%,村级覆盖率30%以上;发展社区教育,各市、区至少建办1所市民学校,50%的街道开办老年学校或教学区(片、点),各街道至少办好1所幼儿园、少年活动中心、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不断完善市、区、镇三级群众体育设施,每个街道、乡镇建有全民健身工程,90%的社区、65%的行政村建有全民健身点;培育发展经常性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每个社区建立读书、科普、书画、歌舞、拳操、琴棋、花鸟等群众性团队5支以上。

——广泛开展居民互助服务。鼓励并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鼓励社会兴办社区商业性服务产业。将社区商业服务纳入市加快发展服务业整体规划,通过制定税费减免、提高市场主体准入效率等扶持发展政策,鼓励社会经济组织兴办便民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房屋中介、家电维修、日杂百货、旅店餐饮、鲜花水果、购物配送、再生资源回收等社区服务,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通过资金、网点等支持政策,积极引导骨干服务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设立连锁经营网点,使社区商业服务加快走向网格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轨道,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4.繁荣社区文化,全面实施《苏州市提高市民素质行动计划》,以倡导文明新风、满足文化需求、普及科学精神、融洽人际关系、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为目标,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加强居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知荣辱、树新风——做可爱的苏州人”宣教活动,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高社区居民自身的现代文明市民意识、自律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弘扬邻里互助友爱、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义务献血、帮困助学、慈善募捐等多形式的献爱心活动。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共同修订并自觉遵守《社区居民公约》活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社区课堂、社区广场等宣传阵地,每年组织10次以上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具社区特色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社区文体活动,推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等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深入开展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进社区工程,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动社区内学校或企事业单位将文化娱乐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主人翁感。

——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生活常识、公共卫生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居民的科学生活意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全面推进《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确保50件实事不断推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加强对“新苏州人”的教育。依托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新市民教育课堂等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帮助新苏州人尽快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优生优育、健康生活等现代观念,及早融入城市文明。

——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整合条块志愿者资源,成立苏州市志愿者协会。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环保、文体、教育、科普、交通、帮困、助残等志愿服务,发挥志愿者塑造人、影响人、带动人、促进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融洽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5.完善社区城市管理网络,推行“城管进社区”,加快街巷基础设施改造,营造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生产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