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40

第40章 爱恨交织美国情(1)

(正在与宋美龄握手的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

一、第一夫人当特使

1.迷住美国特使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蒋介石对美国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与美国人打交道,正是夫人宋美龄的强项。抗日战争期间,宋美龄访问美国,呼吁立即援华,得到了美国社会民众和国会议员们的广泛同情,以致当时想先集中全力把欧洲战事了却的马歇尔也向记者惊叹说,蒋夫人是他所见到过的最难对付的说客。一个被她迷得神魂颠倒的美国记者写道:

她那乌黑的眼睛犹如清澈见底的一汪清水;皓齿微启,发出美妙的乐章;纤雅的双手犹如夏夜微风中婆娑的荷叶。”即使在那次使蒋介石在国际上的声望达到顶点的会议上,若没有夫人相助,他真不知道该怎么熬出来。以至于罗斯福在返美后,对记者说:“在开罗,我所知道的都是蒋夫人向我讲的她的丈夫如何如何,以及她是怎样想的。她总是在那儿回答所有的问题。我可以了解她,却根本看不透蒋先生。”

宋美龄独特的魅力的确给蒋介石的外交增色不少。据猜测,“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长期热衷于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情感原因就在于宋美龄。陈纳德在日记中曾记述了1937年他与宋的会面是他“终身难忘的会面”。当蒋夫人仪态万方,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房间,兴趣极高地发出咯咯的笑声时,陈纳德“完全给迷住了”,“她对我将永远是公主”,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遇到“另一个能使他那么仰慕,那么尊敬和那么爱恋的伙伴”。后来陈纳德娶了战地女记者陈香梅,还是宋美龄作的大媒。

据说蒋介石的“夫人外交”也曾给他难堪与尴尬。1942年8月,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访华。为取悦于威尔基,国民政府予以“盛情款待”,宋美龄也施展了自己的魅力,威尔基带着成年人的激情,倾倒在宋美龄的石榴裙下。为了继续他们的“友谊”,威尔基提议宋美龄对美国作一次友好访问,在与宋美龄最后一次会晤时不停地要求她“明天”同机赴美。

据当时陪同威尔基访华的美国出版界大亨、《展望》杂志创办人迈可·考尔斯回忆,威尔基跟第一夫人宋美龄的“联系”倒真别开生面!

迈可·考尔期后来出了一部书,叫《迈可回望》,书中道及这一别开生面的中美“感情上的密切联系”:

我们旅程的下一站是中国。宋子文那幢现代化豪华巨宅,是我们在重庆六天的总部。

六天的活动相当紧凑,有威尔基和蒋介石委员长——国民政府领导人之间的数次长谈;有政府官员的拜会活动;还有委员长和夫人每晚的酒宴。其中,夫人的仪态和风度,令我和温德尔(威尔基)两人都感到心神荡漾。

有一晚在重庆,委员长为我们设了个盛大的招待会。在一些欢迎词之后,委员长、夫人和威尔基形成了一个接待组。大约一小时后,正当我与宾客打成一片时,一位中国副官告诉我温德尔找我。

我找到威尔基,他小声告诉我,他和夫人将在几分钟后消失,我将代替他的地位,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做掩护。当然,十分钟之后他们离开了。

我像站岗似的钉在委员长旁边。每当我感到他的注意力开始游荡时,就立即慌乱地提出一连串的有关中国的问题。如此这般一小时后,他突然拍案传唤副手,准备离开。我随后也由他的副手送返宋家。

我不知道温德尔和夫人去了哪里,我开始担心。晚餐过后,不久,中庭传来一阵巨大的嘈杂声,委员长盛怒狂奔而入。伴随他的三名随身侍卫,每人都带了自动步枪。委员长压制住他的愤怒,冷漠地朝我一鞠躬,我回了礼。

“威尔基在哪?”礼仪结束后他问。

“我不知道,他不在家。”

“威尔基在哪?”他再次询问。

“我向你保证,委员长,他不在这里,我不知道他可能在哪里。”

我和侍卫们尾随其后,委员长穿遍了整栋房子。他检查每个房间,探头床底,翻开橱柜。最后,他对两个人的确不在屋里的事实感到满意后,一个道别的字没扔下就走了。

我真的害怕了,我见到温德尔站在一排射击手前的幻影。由于无法入眠,我起身独饮,预想着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凌晨四点,出现了快活的威尔基,他就像一个自傲如刚与女友共度一夜美好之后的大学生。一幕幕叙述完发生在他和夫人之间的事后,他愉快地表示邀夫人同返华盛顿。我怒不可遏地说:“温德尔,你是个该死的大笨蛋。”

我列举一切理由来反对他这个疯狂的念头……威尔基听了气得跺脚离去。当时我已经非常疲倦,于是倒头便睡。

我八点醒来时,威尔基已在用餐,我们各吃各的,半句话没说。九点钟他有一个演讲。正当他起身准备离开时,他转身对我说:“迈可,请你去见夫人,告诉她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华盛顿。”

“哪里可以找到她?”我问。他腼腆地说:“在市中心妇幼医院的顶层,她有一个公寓。那是她引以为自豪的慈善机构。”

大约十一点,我到医院要求见夫人。当我被引进她客厅后,我愚钝地告诉她,她不能和威尔基先生一起回华盛顿。

“谁说不能?”她问。

“是我,”我说,“我告诉温德尔不能带你同行,因为从政治上来说,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在我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前,她的长指甲已经朝我的面颊使劲地抓下去。她是这么的用力,以致在我脸上整整留下了一个星期的疤痕。

这件事,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已无法知晓,也没必要深究。反正50岁的威尔基一回国,便把访华感受分十次在报上发表。在谈及中国“第一夫人”时,他不无崇拜地说:

她的才能出众——请怒我这种带有个人感情的说法——以及她对中国的献身精神,在美国是众所周知的。她到美国不仅会受到大家的爱戴,效果也必然可观。她的话比任何人的话都有分量。她具有才智和魅力,还有慷慨和谅解的胸怀,她的仪容优美,风度文雅,她的信念炽热,正是我们需要的人物。

在威尔基的推荐下,罗斯福总统发出欢迎宋美龄访美的邀请。蒋介石当然希望夫人能去美国拉拉关系,多争取一点援助。同时蒋介石还担心身体状况不好的宋美龄患有癌症,让她赴美检查身体。这样才有了1943年宋美龄“访美盛况”,事后蒋介石常常夸奖宋美龄的才能,说“她的能力顶得上二十个陆军师”。

2.宋美龄肩负重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宣告要“打击共同之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的半年内,先后占领了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把战火一直烧到澳大利亚附近。直到1942年5月上旬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美军才由守势转为攻势,而中国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却打得很好,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

正是在中国抗战处在僵持而出现有利的形势下,宋美龄决心抓住这个时机,亲赴美国争取美国政府与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宋美龄对美国等盟国对中国抗战所采取的观望态度十分不满。以前,她曾谴责过美国,也呼吁过美国,她说:“若是大家还是对日本现在横行中国的罪行视若无睹,这些灾难就不是不可预料的了”,“恕我直言,依我们的浅见,只要是签约国,就该在道义及法律上遵守义务,和其它缔约国一同抵制背约国。中国人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花这么大的功夫陈述其重要性,而真正的试练来临时,却又认为那算不了什么?”但是,国弱言微,宋美龄这些活动并没有使美国的态度起变化,此时,她想借中国抗战的地位和抗战的威力充分显示出来的有利时机,赴美呼吁,争取支援。

无巧不成书,1942年10月,美国国会议员温德尔·威尔基来华访问,向宋美龄发出了访美的邀请。

1940年底,美国总统大选,美国国会议员威尔基输给了罗斯福。1942年10月,罗斯福派威尔基作为总统特使到中国考察访问。威尔基到中国后,受到蒋介石夫妇的热忱接待。10月4日,宋美龄欢迎威尔基以“美国援华会”中国名誉会长的名义在两浮支路外交部官舍举行茶话会。会上,宋美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令威尔基非常高兴。威尔基当场邀请宋美龄访问美国,并表示她去美国后,定可获得“轰动效应”。几天后,威尔基对孔祥熙解释邀请宋美龄访美的原因时说:

我是多么坚决地相信让我的同胞了解亚洲的问题和亚洲人民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从这个地区派出一个有智慧、口才和道义力量的人来进行帮助,使我们了解中国和印度以及他们的人民。夫人将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大使。她的巨大才能——而且我知道她会原谅我说出这番私人的话——她对中国的高度忠诚,在美国是众所周知的。她将会发现她不仅会受到热爱,而且会发挥巨大作用。我们愿意倾听她的话,因为谁都比不上她。她既聪敏,又有魅力,怀有一颗慷慨和理解他人的心,具有优雅端庄的风度和容颜,加上抱有炽烈的信念,她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那样一种客人。

1942年,也正值宋美龄因操劳过度,身体健康情况极差之时,尤其是她的皮肤因长久在外奔波,慢性荨麻疹又复发,一直困扰着她,在四川那种多雾的天气下,使她苦不堪言,加上1937年她在上海巡视战地时,遇到日军炮火轰击,急驰中的车不慎翻在路边,她的肋骨与脊髓骨都受伤,以致长久以来,腰背骨头常因气候变化而酸痛。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宋美龄决定以赴美就医为名,在美巡回演讲,为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争取更多的支援。

意外地,当她提出这个计划时,竟然受到许多人的劝阻,甚至包括她的家人,不过她毅然决定出行。

宋美龄赴美与西安事变时赴西安救蒋的行动有点类似。为了她那个阶级,那个集团的利益,她不仅要克服晕机带来的煎熬,还要力排众人的劝阻。

蒋介石对于宋美龄赴美十分支持,同时他也是这次行动的策划者,他希望宋美龄到美国进行政治游说,争取美援。1942年11月16日,蒋介石自重庆致函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此次内子之病,承蒙鼎力协助,得以提前赴美早日就医,私衷至为感谢。并得乘此访问阁下与贵夫人,代中正亲致敬意,使中正更觉无上愉快,一若与贵大总统及贵夫人晤聚一堂也。内子非仅为中正之妻室,且为中正过去十五年中,共生死、同患难之同志,彼对中正意志之了解,并非他人所能及,故请阁下坦率畅谈,有如对中正之面罄者也。余深信内子此行更能增进余两人私交及扩展我两大民国之睦谊也。

11月间,宋美龄在成都搭乘由美国开来的波音307专机飞往美国,陪伴她的有两名护士以及她的外甥女孔令伟。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停了一晚,改换一架C—54飞机直飞纽约,罗斯福总统派代表霍普金斯到机场迎接她。随即,她被安排住进哥伦比亚长老教会医学中心哈克尼斯医院。在那里,宋美龄为了保守她医病的秘密,包下医院整个十二层的房间。

在去医院的路上,宋美龄与霍普金斯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宋美龄满脸笑意地说:“我们中国人在听到日美双方在珍珠港事变前夜还在举行谈判的消息时,是十分不安的。我知道,多亏了像您一样的对日本采取了强硬路线的人在政府中坚决主张无论如何不要损害中国,才防止了这件事的发生。我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向您表示深深的感谢。”霍普金斯说:“夫人客气了。”

“我认为,”宋美龄接着说,“对德国的战争和对日本的战争都可以取胜,但取胜之道在于尽我们的一切力量把日本打败。我希望你们能去掉德国的压力。”

“夫人”,霍普金斯说,“我觉得这样的战略是行不通的。”但他不想就此事与宋美龄过多的争辩,便将话题转开,说:“罗斯福夫人想见您,我给你们安排明天见面怎么样?”

第二天经由霍普金斯的安排,宋美龄会见了罗斯福夫人。尽管身患重病,宋美龄依旧衣着典雅、华丽,保持她平常最优美的仪态,由于高雅的风度,谨慎适度的言谈,立刻赢得罗斯福夫人的欢心。宋美龄在客厅坐稳后,便把见面礼——一巨册邮票推送到总统夫人的面前,说:“尊敬的夫人,请代转总统先生,我希望我亲手挑选的一点礼物不会显得太过时了。”

罗斯福夫人双手接过,喜笑颜开。这册邮票,是宋美龄专门为访美而苦心搜罗来的。她早就听说罗斯福总统是个集邮迷,便四处打听哪儿有珍品,后来得知敌伪占领的上海原邮政总局保险柜里有4巨册,而且是前清的第一套大龙票到民国各时期的全有,堪称国宝。宋美龄立即派人潜入上海,把这4册邮票全弄到重庆,三册交国库,一册携至美国专赠罗斯福。

罗斯福夫人捧起那册邮票,翻了几页说:“这些邮票堪称宝贝。罗斯福从少年起就是个小集邮迷,现下又是个老集邮迷。他知道了,一定比我更高兴。夫人,我太感谢您了。”

宋美龄先向罗斯福夫人表白了这次赴美的目的,她说:“此次来美仅为私人看病,对美国政府并无任何要求。”

罗斯福夫人笑着说:“美国朝野人民异口同声对你极为仰慕,均认为你为世界女性中第一人物,我与罗斯福总统亦素钦羡。”

在谈到对英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表现时,宋美龄未作评价,罗斯福夫人对英国甚加赞赏。她说:“若无英国第一阶段抗战,美国的情况或较现在更差。丘吉尔真是英国战时的英雄。”

对于战后的世界,罗斯福夫人认为,“战后民族思想遍布全球,任何一民族亦不甘受他人来支配。”

二人还就印度问题交换了意见。罗斯福夫人说:“印度之困难尤为宗教及阶级。”

宋美龄附和说:“此固为其最大问题。”接着,她说:“英国在中作祟,尤增严重性,在甘地及尼赫鲁未入狱前数日,我驻印交涉使来电报告,印已准备接受克利浦斯条件,惟只要求蒋介石与罗斯福作担保,但因甘地事件,蒋介石亦则未电罗斯福。”

在说到美国对中国抗战态度时,罗斯福夫人深明大义地说:“应该改变美国人的态度,使美国人感激中国抗战对美国的贡献。”

(宋美龄与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在一起)

宋美龄闻言,甚为感激,说:“中国抗战乃为全人类而牺牲,没想到夫人竟与我不谋而合。”

二人共谈了近一个半小时,会谈气氛极为融洽。会谈结束时,罗斯福夫人上前亲了亲宋美龄的脸颊,并表示愿与她成为私人朋友。

事后,罗斯福夫人对人表示:“我很想帮她任何的忙,我要照顾她,就好像她是我的女儿一样。”此后,宋美龄与罗斯福夫人又进行了两次会谈,双方就战后世界妇女问题,对苏联的态度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每次会谈都十分融洽。宋美龄病后在美国的表现,很快地赢得许多美国人的人心,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钱协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宋美龄在哈克尼斯医院整整住院治疗了十一个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