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44

第44章 爱恨交织美国情(5)

日本军阀于占领南京及其他区域之后,如何实行其有计划之残暴手段;如何从事劫掠,并剥夺受惊民众之一切谋生工具;污辱吾人之妇女,逮捕所有壮丁,将其捆缚一处,如捆缚禽兽然;并强其自掘坟墓,最后则将其踢入墓穴,予以活埋。吾人之用意与战略,乃使敌人所夺取之每一寸土地,必须付代价且付重大之代价,庶几吾人可在时间方面,消耗敌人,使其趋于衰竭。唯争取胜利之意志,必须能对抗钢铁与高度爆炸弹之猛烈打击耳。中国在重大困难下之长期抗战,证明吾人对于局势之观察,在心理上与军事上均属正确。吾人皆知敌人之企图,乃使吾人体力因极度疲乏而丧失抗战意志。以故,吾人心志坚定,决不屈服。我历尽磨难之人民,虽已饱尝苦痛,对在上者,绝无怨言,此真最足称道也。吾人誓将敌人驱出国境之决心,从未稍有动摇。吾国人民信仰美国与其他民主国家,最后必能确认吾人之所以作战,并非只为吾人本身。而所以与敌人继续作战者,在使各民主国家有从容准备防御之时间。于此余有所欲言,当罗斯福总统洞悉正义与强权对抗之意义与结果,而毅然采行措施,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之兵工厂”,其卓越远见与经世宏才,实为吾人以及后世所不能不钦仰不置者。历史与后世对贵国总统坚定不移之信念,以及努力实现此种信念之道德勇气,将颂扬不已。中国人民于应付战时迫切与频繁之需求中,同时准备奠定一公正永久之和平,及努力从事建设一新世界,此则吾人所可引为自豪者。诸君现亦采取同样步骤,且正复如吾人对于组织一比较美满之新社会秩序,决心尽其贡献,不亚于努力作战。我中国人民虽忍受多年苦难,但对于敌国人民,并非皂白不分,一概深恶痛恨,吾人不求减免在获得共同胜利以前,所必须经过之崎岖险道。但吾人正如诸君以及其他联合国家,不论最后胜利,如何迟迟来临,必尽力之所及,使四大自由不致仅为道德规律上之空洞具文。吾人勿为所谓公允之和平所欺骗。吾人弗许侵略主义重招其魔首,以威胁人类代代相传之最大宝物,即各民族所应享受之生命、自由与康乐也。

4月7日,宋美龄专门向美国飞机厂工人致意。她说:

余以健康不佳之故,未能如余之希望来访贵厂,深以为憾。然余已请顾维钧博士为代表,来访问诸君矣。然余至少能利用电话,亲对诸君略致数语,对诸君说明诸君所从事之工作如何重要,此乃余所深感快慰者。吾人如欲使战事进行顺利,则大部分须视海陆空军能获得何种装备,以故诸君所从事之工作,与战事之进行,实具有一种直接关系,余深知诸君在统一工厂工作者,大部分均为妇女,此种情形,在美国之其他国防工业方面亦属一致,此足以证明美国之妇女,亦如中国以及其他联合国之妇女,在维护正义与自由之伟大斗争中,正各尽其责。吾人或可藉联合努力达到同盟国之胜利,且藉此等努力建立一种新世界,俾各地之人类均能享受永久和平与繁荣之后果。

宋美龄的演说赞扬了美国和中国的友谊,宣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控诉日寇侵华的暴行的同时,歌颂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抗日业绩,她还颇有见地地阐述了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并呼吁各国联合,以求世界和平。

宋美龄以她的特别魅力和充沛的智慧,一展她外交活动的才华,她的演说对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都是不无裨益的。

(好莱坞广场上欢迎宋美龄的盛况)

除了四处讲演外,宋美龄还充分利用在美国的机会,将有关抗日的军情及时通知美国,同时积极争取美国支援中国抗日。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她在对美外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决定贷中国A24机150架,由4月份起在美交货;P40N1机150架,由5月份起交货。以上两项均定于12月底交完。此外,美国每月空运近万吨物资支援中国抗战,还派技术人员及机器来华帮助中国建立炼油厂。

宋美龄还就缅甸问题与罗斯福、丘吉尔进行了磋商。缅甸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缅甸被日军侵占,美国向蒋介石和在华美国空军供应物资的陆路交通就完全被切断,不得不越过驼峰航线空运物资,而且空运量也只有一万吨左右。这使前线失利、外援匮乏的中国很难支持抗战的局面。中国的抗战,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日本的军队,这就减轻了英美两国的压力。所以罗斯福主张,为了使蒋介石坚持抗战,除了维持空运接济外,还必须打通陆上运输线,这就要反攻缅甸。丘吉尔也希望杀回缅甸,支持中国继续抗战,并利用中国基地进行空军活动,但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反对在缅甸进行两栖进攻。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宋美龄就反攻缅甸的决策在美国进行了活动。宋美龄提出了反攻缅甸分两步走,即以局部反攻缅甸中美合作为根据,俟腊戍收复后,竭力进行全面反攻的战略。

宋美龄在美国开展的各项宣传活动,尤其是“历次演讲”,使美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了抗击日本势在必行。于是决定由国会议员五人小组“小组委员会”,与马歇尔商议,赴太平洋各战区视察“军事动态”。宋美龄抓住这个机会,邀请这个“小组委员会”赴中国考察,以增强其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从而争取美国援。

宋美龄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访问,为中国的抗日争取了最大限度的美援。

3.加拿大之行

1943年6月15日,宋美龄乘火车到达加拿大访问,并在加拿大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成为在加拿大国会发表演说的第一位外国女性。加拿大议长、首相和参议员、众议员出席了大会。在这个长篇的演讲中,她说:

余久拟访问诸君与贵国,今日得与诸君晤聚一堂,深自欣幸。尤以得向贵国国会致词,为一光荣之事;盖贵国国会,就其制度而言,实起于古代良好之制度,即盎克鲁撤克逊民族贤人议会,迄今一脉相传,从未中断。此一制度,不论在升平或非常时代,俱已证明其效能。所谓议会政治,在诸君与余视之,乃是建立于国家根本法律以及人民公意之上;而其政策之实施,亦必在人民所付托之范围内。其于此长久惯例之权威,以及国家最高权所订之法律,遂有习惯与法律两种。习惯,即所谓“不成文法”;法律,即“成文法”。公元前第一世纪中一位罗马大著作家曾云:“人民不是无数个人为任何缘由而有之集,而是一大群人,因为对于法律表示同意,并具有共同利益,而遂彼此联结之集合”。吾人大抵均愿承认,一个真正议会政体,乃人类理性所能发现演进之最近乎完善正体。而所谓议会政体,乃是实法“法治”。换言之,议会政体以久远习惯与正确理性为基础。无一个人,无一团体,无一阶级,能处法律之上。议会具有订立法律之最高权力,而个人只有因违犯法律之故,始得加以惩罚。由此每一公民处身于法律范围之内,因而得到保护。

接着,她由德国的政体转向法西斯哲学,并将二者做了比较:

今试将议会政体,与彼一度势将淹没文明世界之轴心暴政,做一对较,并试将法西斯哲学,加以分析,以发现其与诸君之哲学根本相异之点。此种对校与分析,或属饶有兴趣。

今日德意志之所以成一暴戾之独裁政体,盖因其剥削受治者公开辩论之权利。法西斯主义者以为强力之优越,即可成为一个政府之合法条件与合理根据。彼等既以威迫诱惑使人民迷信其领袖绝无错误之可能,又复否论人民有权责问在位握权者之或有错误。反之,吾人身属联合国家者,则接受非难询问。容许抱持各种异见者享有讨论之权,务使各人心胸中潜伏深藏之一切思想,亦均得分析而权衡之。此则因吾人认其为“一种方法,比诸专制政体之最科学方法,可产生较良好之通常人类”。

(加拿大总理欢迎宋美龄)

在分析法西斯政权的暴虐之后,宋美龄又指责了美国对日的纵容政策:

余向贵国伟大邻邦美国国会致词之中,曾谓为联合国家之共同利益计,不应纵容日本安然占有其在中国与他处所侵入之地区,盖日本正在利用时间,积存广大之资源,以继续轴心之侵略战争。在过去十二月,日本所强夺之物资其数量殊堪惊人。平均每个月运往日本之原料,计自中国长城以南之占领区者达三百二十万吨之物资,以吾东北四省,以及亚洲之其他部分,以供应其正在建设中之重工业。简言之,过去一年之中,日本为供给其武装军队之用,自中国强迫而夺运之原料,约计一万万吨。此一数字,尚不包括在中国占领区内日本军队所用之粮食。至于日本去年自马来西亚运走之物资,约计六百万吨,以之与自中国夺取者相较,约为一与十六之比。由此更可见将日本逐出中国之为重要。日本正在继续加强其地位,为全世界凶恶之威胁;而且日本正在加紧榨取中国之资源,以对付整个联合国。

在谈到中国军队状况及对日作战局势时,宋美龄说:

就吾中国而言,六年以来,不啻如一大磨石,紧套于日本军阀之颈上,且对于阻止日本,使不能利用其数百万武装军队以及工人于世界其他地方,已告成功。中国士兵,配备不精,吾人作战所恃者轻军器耳、肉与血耳、斗志耳。直至最近数星期以前,中国陆军即为小规模之反攻,亦从未有一种相当之空中掩护。最近在长江上游,中国陆军得到美国与中国联合空军队少数飞机之助,能将敌人之进侵击败。此一事实,完全证明吾人所持有者虽比较少,而所能成就者却比较大。然而中国以及联合国所遇之危境尚未过去。中国军民伟大之抗战意志,只赖不充分之作战配备为后盾,但不应使其所遭遇之艰难困苦,竟至超出人生所能忍受范围之外,诚以日本如果征服中国,其对于联合国家作战目的所发生之影响,将使人类文明遭遇类似天翻地覆之最大祸害。

(宋美龄与加拿大总督艾萨隆全家合影)

最后,宋美龄呼吁加拿大军民同中国人民一道,为争取胜利而战:

加拿大一如中国对于联合国共同抗战,并无显著而动听之贡献。就此而言,余不得不谓英美两国之贡献,大都类此。然吾人应当领悟,决定胜利者,并非偶有之辉煌举动。唯有坚毅实施战略上预定之计划,加以共同努力,尽其贡献毫无吝惜之志愿,乃能于相持局面之中,获得最后胜利。吾人所应牢记不忘者,即对于最后胜利所尽之贡献,不应以其显著而动听与否,为一时估计之标准。贵国民军经年累月所积聚作战之英勇;贵国所送往英国之大批粮食与军火;贵国使用贵国机场以训练联合空军;贵国对于作战努力,就每一人口平均计算,所生产之物品较任何其他联合国为多。凡此种种,均足表示加拿大努力作战、争取胜利之坚强意志。

4.巨大的轰动效应

加拿大之行结束后,宋美龄一行回到美国,到白宫向罗斯福夫妇辞行。蒋介石在6月18日三次致电宋美龄,请她与罗斯福商谈几个问题:一、希望美国“能加派陆军若干师,如不能派来三师,则二师亦可”。二、希望“俄能模仿给美国以西伯利亚空军根据地,直接轰炸日本”。三、“对于战后远东和平与善后处理之各种政策”,应照蒋介石说过的办,与罗斯福详细讨论后作一结论带回。四、“关于旅顺、大连问题,中国只可与美国共同使用,而不宜与其他各国共用,尤其旅顺港更应绝对保留为要。将来大连或可作为自由港,但亦须看俄国对于外蒙等边疆问题,能否尊重我主权以为定”。五、相机提出“史迪威问题”,但不必太正式,也不提出撤换,“只以真相与实情告之如下:史迪威在华如只对余之个人不能合作,则余为大局计,必能容忍与谅解,不足为虑。但其态度与性格对中国全体之官兵与国民成见太深,彼终以20年前之目光看我今日中国革命之军民,不只动辄欺侮凌辱,而且时加诬陷与胁制,令人难堪。而其出言无信,随说随变,随时图赖,故自史氏来华与缅甸失败以来,在此一年间,中国军队精神不唯因彼之来华援助未有获益进步,而且益加消沉与颓丧。以史对华之态度与心理所表现者,几乎视中国无一好军人,无一好事情,根本上不信华军能作战,更不信华军能有胜利之望。彼之心理即对华军无信心,若且如欲其指挥华军求胜利,岂非缘木求鱼。甚望罗总统明了此中真相与现状,甚恐负其对华之盛情,使其将来失望,故不敢知而不言也。”

对于蒋介石提出的前四件事,宋美龄没有异议,对于史迪威一事,则“恐因不满我方之真实评议,反使进攻缅甸计划障碍丛生”,又由于“一切计划及联络均有史氏接洽,今突然提出易人,恐害联系”,因此请蒋介石三思而行。蒋介石遂答复,对史迪威事并非正式要其撤换,不过使之察知实情而已,待有便乘机以闲谈出之,否则不谈也可。

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宋美龄于22日应罗斯福夫妇之约,前往白宫作最后会晤,洽商结果如下:一、罗斯福答应派两师赴缅甸作战,于9月准备完毕。二、宋美龄认为丘吉尔对缅甸海、陆、军总攻一事仍不热心,虽然也能口头答应,但总觉其缺乏诚意,届时未必履行。然而罗斯福认为缅甸原系英国属地,中、英、美又为联盟国,不便迫使巩固实行。三、宋美龄指出丘吉尔心目中只有英、美、俄三强国,将把中国摒于门外。罗斯福问将来与蒋介石会晤时是否约丘吉尔参加,宋美龄答称可由罗斯福直接与蒋介石商谈决定。四、关于大连、旅顺、台湾中美海军共用一事,罗斯福认为可以,并说俟中国准备完妥以后,美国即可退出。五、罗斯福认为高丽(注:朝鲜)可暂由中、美、俄共管。六、前国联交日本保管之太平洋各岛,罗斯福认为战后可由盟国接收组织暂时共管。

还值得一提的是宋美龄在美国为促进肯尼迪法案的通过以取消对中国的移民限制所作的努力。早在2月17日,美国参议员肯尼迪曾自华盛顿致信宋美龄,说“在吾人昔日移植西部之困难时期,即有华工输入,彼时曾引起一部分国人之惊疑与嫉忌,致华工迄今未取得合法地位。自从1930年,吾国户籍上亦只有华人46129人,而数月之间则有更多数之欧洲人避难来美”,他打算“趁蒋夫人光临之吉日提出此案,界华人以进入美国及加入美国国籍之权利”,因为“凡与吾人共危难者,亦将与吾人共享胜利之果;凡与吾人交好博得爱敬者,必将取得我国公民之资格”,他以此“籍作是项友谊之表征,祝中华民国万岁”。宋美龄对同胞之事至为重视,在她6月16日致蒋介石的电报中表明,肯尼迪提案拟修正中国移民法一事,“对我国际地位极有关系,此议案如通过,则心理上之影响及效力较租借法案更有历史价值。”她指示驻美大使魏道明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该法案的通过。宋美龄的来访正是时候,使得美国方面对中国的同情达到最高潮,对此事的解决是颇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