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45

第45章 爱恨交织美国情(6)

果然,过了不久,美国移民法中取消了对华的歧视。9月30日,参议院就此开始辩论。鉴于国会中尚有阻力,罗斯福于10月11日致函国会,敦促尽快废除《排华法》,允许中国人移居美国,允许中国侨民归化为美国公民。他认为国家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美国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通过废除《排华法》,美国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措施。12月17日,法案由国会通过,并随即由总统签署。至此,延续了60年的《排华法》终于成为历史中的陈迹。

(宋美龄乘车前往洛杉矶市政厅的情景)

经过长达7个月的时候,宋美龄的访美之行也圆满画上了句号。6月28日,宋美龄飞离美国,7月4日返回重庆。

就在她飞返途中,罗斯福关切地于6月29日致电蒋介石:“蒋夫人于28日晨离佛罗里达。夫人此次访美,余认为乃一大成功。吾在此间见夫人之健康确比初到时良好,唯医生坚嘱,于长途辛苦之旅行到渝后,必须有一星期之完全休息。”

7月4日,蒋介石自重庆致罗斯福电:“内子已于本日午后抵达重庆,其健康已较离渝时良好,殊感欣慰。在美期间,承诸贤伉俪优加礼遇,谨同表深挚之谢忱。”

7月8日,蒋介石又致电加拿大总督及公主,感谢其对宋美龄的盛意款待,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强两大国间的同情与友谊,并邀请他们访华。

宋美龄访美之行,足迹横贯美国东西大陆,其间3次访问白宫,并访问加拿大,会见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她的演讲通过广播、报纸和杂志传遍全美,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

7月4日下午5时,宋美龄专机安全抵达重庆。

7月11日,重庆各民众团体在夫子池新运广场举行了欢迎宋美龄归国大会。

宋美龄访美获得极大成功。她所受到的接待有许多在美国接待外宾史上是破例的。她得到了许多外国元首都得不到的礼遇和殊荣。她使美国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抗战事业,促进美国政府的对华援助。由于宋美龄的一系列繁忙的活动,激发了美国人民对中国表示友谊的强烈愿望,使美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同情中国抗战和支援中国抗战,她此行接受的美、加各方面人士的大量捐助,对中国的抗战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家《论坛》杂志报道说:

罗斯福总统先后邀请宋美龄在白宫和海德公园私邸小住,并陪她出席国会演说,出席记者会,这在美国接待外宾史上是破例的事。特别是宋美龄,正式应邀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并出席两院外交委员会盛宴,以及在洛杉矶碗形广场对美国公众发表演说,这都是来访美国的绝大多数外国元首所不曾享受过的殊荣。

不容否认,宋美龄的这次访问也给美国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主要是她在生活上要求过于奢侈,例如在白宫居住时每天床单换得很多;在芝加哥不住对华救济联合会地方委员会为她提供的棕榈大厦宾馆的半层楼,却要对方再花几千美元住德雷克饭店;她的穿戴也格外奢华,经常是连鞋上也镶嵌着珍珠。

据《宋家王朝》一书记载,宋美龄在回国时从美国带回了一大批奢侈品,这在中国抗战极度困难、物资奇缺而运输又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实属不该。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943年7月4日,宋美龄返回重庆,当时正在中国为战时情报局工作的格雷厄姆·佩克注意到,尽管在美国国内的美国人民在有关中国的情况方面受到欺骗,但美国兵却没有。在飞越危险的驼峰之前,为了减轻飞机重量,宋美龄的行李在阿萨姆机场卸了下来,另装一架美国军用运输机。这一装卸是在机场相当偏远的一角进行的,搬运行李的美国兵不慎摔了一个柳条箱,箱子开裂了,里面的东西都滚了出来。里面满是化妆品、内衣和各种珍奇的玩意儿。蒋夫人是打算用这些东西伴她度过战争岁月吧!这些美国兵勃然大怒,因为当时驼峰运输处于困难时期,许多美国飞行员为了向中国运送物资而牺牲生命。这些士兵把其余的箱子也都摔在地上打破,皮大衣、魔钟等在尘土中滚得一地,用脚踢踹够了,这才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丢进待命起飞的飞机。

(1943年,宋美龄再度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

当然,宋美龄这些奢侈的行为暴露了其阶级本性,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其访美的功绩。她在美国所进行的抗日宣传,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日援助的宣传,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宋美龄在美国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卑不亢态度,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尽管她从小接受美国教育,但并没有“唯美是从”,即便是在罗斯福、丘吉尔面前,她也是落落大方,谈吐得体。

三、赶走史迪威

(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赠送的最高统帅勋章)

1.史迪威不愿做“客卿”

史迪威来华,标志着中美军事合作进入了实施阶段,但这种合作却因蒋史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充满着艰难曲折。从1942年3月6日史迪威来蒋介石官邸正式报到,到1944年10月21日奉调回国,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蒋介石对史迪威的态度变化可以说是从欢迎到容忍,最后“忍无可忍”驱逐史迪威。

约瑟·华伦·史迪威,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里达州,比蒋介石大四岁,1904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1920—1923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任驻华使馆少校随员,并在北京学习汉语。1926年,蒋介石逐渐控制中国时,他担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十五队队长;1935年任驻华使馆陆军武官,后返回美国。史迪威此人能讲中国话,认识汉字。至于此人性格,有人评价说,他倔强而且粗暴,有勇无谋,但对下属态度很好,平易近人。有人说性格即命运,史迪威的这种性格或许也应是导致他在中国的如此遭遇的一个因素吧。

蒋介石当上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时,深为罗斯福的抬举所感动,因而要求派遣一位美国人任中国战区总参谋长。蒋介石的本意无非是更进一步密切同美国的关系,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美国援助。虽然是美国所派,但既然是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理所当然的应听从于他这一位最高统帅的了。因而史迪威应算是蒋介石请来的顾问,蒋介石决不欢迎一个要对中国军队有指挥实权的人当他的参谋长。这也是蒋介石最后驱逐他的原因。

就这样,蒋介石对于史迪威本人,仅仅定位于来自美方的参谋长。除了“筹办供应”,也就是帮助他争取更多的美援外,蒋介石还希望这个人能够处理一些中英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由于许多的原因,中国同英国的关系一直不怎么融洽,但在对付日本这个共同的敌人方面又有着合作的基础,现在既然结成了盟友,合作会更密切。蒋介石对这个傲慢的绅士朋友有许多的看法,他需要一个西部牛仔来调处并不融洽的关系。既然是调和,就不能一味偏向于某一方,一定限度的让步蒋介石还是能做到的,但不能总是迁就傲慢的朋友,否则就不需要这个调停人了。

正当蒋介石向罗斯福提出建议的时候,关于中国的战局的悲观报告也送到总统的办公桌上。美国陆军部在综合研究中国情况后认为前途极为黯淡,都以为中国不能持久,可能单独对日议和。这对准备先解决欧洲战事的美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美国决策者如马歇尔、史汀生辈,多认为目前对华政策在“维持中国作战”,对于中国的军事组织以及作战能力并不抱持信心。军方的意见经过白宫的命令得到体现,所以史迪威使华的使命并没有蒋介石设想的那样简单。

史迪威的确是带着美援来到中国的,但是蒋介石要想使用这些物资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坚持对日作战拖住日军。基于美国陆军部的黯淡估计,史迪威认为能否完成使命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统率并改造中国的军队。热情邀请来的竟是一个要挖自己墙角的人,这是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

1942年3月6日,重庆,蒋介石的官邸。史迪威来正式向蒋介石报到。一番外交客套辞令后,史迪威开始向蒋介石介绍自己的来华的职责。不就是我请来的一个参谋长吗,难道罗斯福总统又有什么重要决定要转达?蒋介石仔细倾听着。使他大吃一惊的是,史迪威竟然一口气报上了六项职务!美国总统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员、驻华空军司令员、对华租借物资监理官、滇缅路监理官,最后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这个职业军人并没有太多的客套言语,大大咧咧地谈着每一个职务应该有的权力。在蒋介石听来,这就是在公然向他夺权,到后来史迪威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像钢针扎在他的心上。好久没有人敢如此不顾及他的感受在他面前大放厥词了。

当史迪威离去后,蒋介石对于以后如何对付这位美国人,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蒋与史的矛盾应由此开始。

美国派遣史迪威来华并不是简单的应蒋介石的请求而做的,而是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通过史迪威来控制蒋介石政府并对其军队进行监督,以保证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中国能够有效地抵抗日军。史迪威自认其来华任务,战区参谋长只是其中之一,况且缅甸印度不属中国战区,他本来就有与蒋介石平起平坐、分庭抗礼资格,更何况他可以控制援华物资的分配。蒋介石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援,因而在一定时期,他对史迪威采取了容忍的态度。但是“容卿”不服从“主君”,甚至要高踞“主君”之上,毕竟不是有强烈民族主义心态和统治欲望的蒋介石能长期容忍的。

(蒋介石宋美龄与史迪威)

在史迪威正式报到的几天后,蒋介石虽然对其大有不满,但还是在黄山别墅举行宴会,隆重招待史迪威,并讨论了发动缅甸战役问题。

3月11日蒋介石颁令第五军、第六军归史迪威指挥,并向史迪威保证,两军军长杜聿明和甘丽初以及总参谋林蔚绝对服从命令。史迪威本来想指挥这些部队给予日本侵略军以根本打击,但是他很快发现,所有名义上归他指挥的中国军队,实际上都对他阳奉阴违,暗中接受蒋介石的遥控。

史迪威一味地要求中国军队进攻,而蒋介石在英军不予配合消极抵抗的情况下,是不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做别人的炮灰的。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史迪威入缅二十几天后,就返回重庆重见蒋介石,发了一大通牢骚,并要求蒋介石解除其职务。蒋介石对其好言相劝,再次重申给其指挥全权。由于蒋介石做出让步,4月后的缅甸战场,史迪威对中国远征军的行动享有充分的发言权。但是由于他高估了英缅军保卫缅甸的决心和斗志,忽视缅甸战区的特殊情况,缺乏对中国军队的全面了解,并一味迁就英方利益,其攻势作战仅仅成了为掩护英军撤退的行动。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使蒋史矛盾公开化。

由于蒋介石在指挥权上已经作了最大让步,他把缅甸战役失败后责任归结为史迪威进攻性作战方针。对史迪威军事指挥才能的不信任,促使蒋介石以后在指挥权上寸土必争。近10万精锐之师折损过半,对他的打击的确太大了。

2.史迪威要改组军队

6月26日蒋介石召见史迪威。史迪威发现,中国战区的这位最高统帅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阴沉着脸,现出严肃的表情。而今天更是阴云密布,似乎预示着一场狂风骤雨就要来临。军旅出身的史迪威并不惧怕,从败退印度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识到会有这样一天的,他也有满腔怒气等待发泄呢!蒋介石不紧不慢地开始了谈话,蒋介石以史迪威不尊重作为最高统帅的他以及其欲控制中国军队为由,对史迪威进行批评,并要求史迪威因缅战失败而引咎辞职。同时他还提醒史迪威,他的职责只是一个参谋长,而不允许其超越职权。

习惯了狂风骤雨场面的史迪威憋着满腔的怨气却无处可发泄,他只感受到蒋介石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出奇的寒意。两个人就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结束了谈话。缅甸战役失败,史迪威对蒋介石也大为不满,他抱怨“蒋介石使得我办不了任何事,我现在还是承认的好”。他曾对一个美国记者说:“我们是同一个叫做蒋介石的愚昧无知、文盲、狗娘养的农夫结盟。”蒋介石史迪威之间的第一次大的冲突以史迪威妥协认错告终。

(史迪威)

史迪威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掌握着根据租借法案分配给中国物资的大权。按照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他只是想通过史迪威加强同美国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援华物资,至于这些物资具体怎样运用,那是不用他人操心的。蒋介石早就说过,中国的抗战,非仅为中国一国利益而战,同时也是为国际正义和世界公理而战。所以,获得外援是理所当然的。在蒋介石看来,美国对华援助不是乐善好施,更多的应该是其应尽的义务。因而,他不需要一个美国的监理官来督导他怎样运用这些援助物资。这样蒋介石与史迪威在美援问题上,也难以避免地会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