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重庆的日子
7384300000066

第66章 败笔开始(1)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

一、重庆谈判,砸了自己的脚

1.蒋介石摆下鸿门宴

日本行将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蒋介石吃惊之余,立刻发出了三道命令。一道给他嫡系部队,命令其“加紧推进”,“勿稍松懈”;另一道是给待降的日伪军的,命令其“维持现状,并维护所在地的秩序和交通,听候何总司令的命令”,同时不得向他所指定的部队以外的部队投降;第三道是给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命令其“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动”。

面对蒋介石的无理要求,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8月13日,朱德、彭德怀联名致电蒋介石,责问他违背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表示中共军队将坚决地拒绝这个命令。蒋介石关注着延安的反应。蒋介石细细端详延安的复电,脸色越来越难看,一下子将电报撕了个粉碎。“娘希匹,共匪要反天了,毛泽东要在中国再出一个太阳。”蒋介石拍着桌子骂道。不过,他知道,自己的精锐之师在大西南、大西北,不能很快投入第一线,因而心里不住地骂日军人为什么不多坚持几天。

国共双方各不相让,小规模的冲突已遍及各接收区,8月13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一篇评论,提醒全国人民:“蒋介石在挑动内战”。这种情况,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担心。十年内战,八年抗战,民不聊生,仗还没打够?血流得还不够多吗?各民主团体、人民群众纷纷发表言论,要求和平建国,呼吁“胜利已经来临,让战争成为过去。”8月15日,民盟在紧急呼吁中,提出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并要求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同时也要求有土地、有人民,也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对其主张“给以充分的考虑”。

(1947年5月.毛泽东设宴欢迎飞抵延安商讨团结抗战问题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章伯钧等人)

不仅中国人反对内战,就是世界舆论也都希望中国战后实现和平,尤其是对中国政局具有重大影响的美国和苏联,也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再爆发内战。各国人民都讨厌战争了。况且当时国军精锐还在大后方,要立即发动全面内战武力剿共,尚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因而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改变策略,决心打出和谈旗帜。

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文官长吴鼎昌给蒋介石出的点子。当时苏、美都明确表示支持国民党政府。吴鼎昌希望凭借国民党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外交优势,上演一部现代版的鸿门宴故事,让毛泽东知难而退。毛泽东不赴宴,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这样,共产党在国际上失去苏联的支持,在国内又失去民心,不得不乖乖听从蒋介石的调遣。蒋介石对此还有疑惑:“万一毛泽东来了怎么办?”“一般不会来,”吴鼎昌胸有成竹,“毛泽东即使真的来了,我们便和他相机行事,提出我们的要求,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万一和谈不能压服中共,我们也可以赢得时间,和他谈上十天半月,待我们的部队到达各指定的位置之后,再以武力消灭之。所以和谈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弊。”蒋介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笑容。

蒋介石急忙乔装打扮,粉墨登场了。1945年8月14日,由吴鼎昌拟就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发出。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8月14日

电文尽管不长,但意思清楚,字里行间颇有诚恳、尊重之意。在蒋介石的预料之中,毛泽东不会来渝会谈。但毛泽东到底能否接受邀请,蒋介石心里没底。因而在发出这封电报前蒋介石并未将之见诸报端。他一面等毛泽东的公开答复,一面指示国民党政府驻延安的联络参谋了解毛泽东的反应。蒋就这样把烫手的山芋扔给了毛泽东。

去还是不去?毛泽东不得不细细思量。为了了解蒋介石的底牌,在接到蒋介石电报后的第三天,毛泽东发出了给蒋介石的第一封复电。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写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1945年8月16日

朱德在8月16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批评了蒋介石8月11日命令八路军就原地驻防待命,不许向未放下武器的日军进攻、受降的错误,同时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止内战的6项主张。“好!推出朱德来做挡箭牌。你毛泽东不敢来重庆。”捏着手中刚刚收到的电报,蒋介石一向严肃的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觉得,毛泽东不敢来重庆与他设想是一致的,这样正好有利于他的和平攻势,他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我蒋介石是要和平的,是共产党不愿意和平。自以为摸清了毛泽东盘子的蒋介石更加得意。

8月20日,蒋介石再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措词更为恳切。电报称:“未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朱总司令电称一节,似于现在受降程序未尽明了。查此次受降办法,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分行各战区,均予依照办理,中国战区亦然,自未便以朱总司令之一电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之信守。朱总司令对于执行命令,往往未能贯彻,然事先对内妨碍犹小,今予盟军所已规定者亦倡异议,则对我国家与军人之人格将置于何地。朱总司令如为一爱国爱民之将领,只有严守纪律,格遵军令,完成我抗战建国之使命。抗战八年,全国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磋跎延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诺定大计,则受益拜会,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兵为感。”电报发出后,蒋介石暗自得意:毛泽东不敢来,那你便在全国人面前输了理,到时……

蒋介石的这封电报,不仅将不准八路军向日伪军进攻的责任推到盟国头上,反而在字里行间指责朱德不遵纪律。

由于坚信毛泽东不敢来,所以第二封电报便先播发新闻后致电延安,让国内外都知到蒋介石的和平诚意,而共产党拒邀则足其见心存分裂,缺乏和平诚意。

8月22日,毛泽东复电给蒋介石,说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特先派周恩来商讨团结大计。“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自古皆然。当初李济深、胡汉民就是应蒋介石之请到南京去的,结果还不是被囚汤山。张学良陪蒋返京,被软禁至今未放。延安窑洞里的灯光几晚上彻夜通明,最后毛泽东决定暂取缓兵之计。蒋介石更加得意了“嘿嘿,又推出周恩来做挡箭牌,看来你毛泽东是不敢来赴鸿门宴了。”

(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接受赴逾邀请。图为毛泽东的电文手稿)

毛泽东越是不肯来,蒋介石越是积极邀请,8月23日,又发出第三封电报。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明知毛泽东不愿从命,却又故作姿态,再三邀请,等待毛泽东再一次拒绝,以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不要和平”、“不肯合作”的大帽子扣在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头上。国民党上层盛赞蒋介石的高明,毛泽东三请不来先就输了理。“也堵堵亲共分子的嘴,看看谁要和平谁要内战。”军方人士摩拳擦掌:“三电不来便可动作了。”军政部已拟就征讨檄文,随时准备昭告世界:中共一意孤行,违抗军令政令,破坏统一建国,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陈布雷也领命准备笔伐“要战争”的中共。

正当蒋介石为自己导演的这出戏暗自叫绝的时候,24日延安很快复电,面对蒋介石扔来的带刺橄榄枝,毛泽东终于决定接过它。握着这份特急电报,蒋介石半晌没有做声,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又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延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毛泽东竟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谈判尚未开始,蒋介石便输了一招。他不知道,斯大林命令似的规劝使毛泽东发威了。

毛泽东决定赴重庆谈判,大大出乎蒋介石的预料。但是帷幕已经拉开,戏就不得不演下去。8月27日,蒋介石派张治中为代表,偕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飞往延安,迎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来渝。张治中,字文白,安徽巢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后入黄埔军校工作,担任过入伍生团团长、学生总队代总队长、军官团团长等要职;北伐时又任国民军总司令部副官处长。国民政府建立后,曾先后做过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武汉行营主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蒋介石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军委会政治部长、三青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等职。在国民党军、政官员中,他算得上是老资格了。张治中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深得蒋的信任,又与中共的关系处得较好,他不但在黄埔军校和北伐期间与周恩来等诚恳合作,国共分裂以后也不愿参加反共内战,故很得中共的好感。他一贯主张政治解决国共冲突,是国民党内著名的主和派。抗战期间,张治中就曾两次参加国共谈判。蒋介石此次派张治中出马,当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赫尔利是自告奋勇飞往延安的。他想以此表示美国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关注,并消除中共对毛泽东安全的担心。

(毛泽东与赫尔利在重庆九龙坡机场)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这一消息不啻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山城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弥天大勇”。驻渝的外国记者纷纷发出专电,报导毛泽东抵渝盛况,盛赞毛泽东的伟大气魄和惊人胆略,盛赞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团结的诚意。重庆的报刊也竟相刊载这一消息。《中央日报》却是另外一种情景。面对这一重大新闻,既不写本报特稿,又不发表社论,原来是蒋介石传下令来这么办的。蒋介石欲扛和平旗,熟料此事有变,如意算盘落空。他对此坐卧不安,本想导演一场好戏,孰知弄巧成拙,真是骑虎难下了。蒋介石决定要减小此事的影响:报纸还发表社论,不写本报专访稿,新闻发布一律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稿;有关谈判的报导,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标题不要太大,尽量缩小此事的影响,不要替共产党制造声势。

蒋介石又气又慌。气的是一直被自己视为“共匪头子”,一直欲诛之而后快的毛泽东却不得不迎为座上宾,还要千方百计保证他的安全;慌的是毛泽东竟然来了,而且显然以一个国家领袖的风度征服了民主人士。“一定要雪十年之辱”,蒋介石并不甘心先输毛泽东一招,他想在唇枪舌剑之中反败为胜。

2.领袖交锋

到重庆后毛泽东住在张治中的公馆桂园。当晚蒋介石在山洞林园宴请毛泽东。

(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招待会上举杯共饮)

蒋介石特意换上了一身戎装。崭新的毛呢军装上,一个个勋章挂满前胸,在灯光下,闪闪发光。二十年未见面,毛泽东这个当年国民党中央的秘书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呢?第一次和毛泽东见面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中。那是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穿着中国人传统的长袍,围着白色围巾,那届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民党候补执行委员。两人都是有志的年轻人,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两人都已年过半百。

正当蒋介石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时,侍卫进来报告毛泽东一行到。蒋介石带着随从,在一号楼前迎接。当毛泽东走下汽车时,蒋介石赶紧迎了上去,满脸笑容地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这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幕,这是在阔别二十年后,中国两个最大政党的领袖,也是两个宿敌的再一次握手。为毛泽东而设的晚宴是在热情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的,应邀出席作陪的,除国民党政府的大员张群、王世杰、邵力子、陈诚、张治中、吴国桢、周至柔、蒋经国等人外,还有赫尔利大使和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

8月28日晚上蒋介石与毛泽东的首次会见气氛是十分轻松的、愉快的。然而第二天正式商谈一开始,双方的分歧便立即显露出来了。

8月29日当毛泽东步入会议厅时,长长的会议桌旁坐的是张群、张治中和邵力子,却不见蒋介石的影子。就在昨天夜里,蒋介石召见了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张群、邵力子、王世杰。四人是蒋介石特意挑选的,他们都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又能得到中共的信任,因而选他们不会引起全国各界人士的非议。他们商定,在摸清中共的底盘前,蒋介石最好不要露面。“毛泽东不好对付呀!”蒋介石深有感触。想当年,蒋介石将中国共产党从江西革命根据地一直赶到贫瘠、荒凉的陕北,军队充其量仅有3万人,但是当日本投降时,中共再已不是江西时期那种寒酸样了,而是成了一个拥有120万军队、260万人以上民兵的大赢家。一想到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在我党领导下建立新中国”的口号,闷气便憋在心上。“一定要雪十年之辱”,蒋介石咬着牙根说。

等待了许久,蒋介石终于来了,当他迈进会场时,立即响起一阵掌声。掌声停后,蒋介石对毛泽东、周恩来说到:“政府方面之所以不先提出具体方案,是为了表明政府对谈判并无一定成见,愿意听取中共方面的一切意见。希望中共方面本着精诚坦白之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蒋介石的话立即赢得又一阵掌声,蒋介石不愧为政治舞台上的老演员,经验丰富,善于应变,国民党本对谈判毫无准备,经他一说,反而使国民党方面以宽宏大度的姿态出现。

毛泽东接过蒋介石的话头,诚恳地说:“蒋先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谈判,使内战真正结束,永久的和平能够实现……”不等毛泽东的话说完,蒋介石脸上的笑容便消失了。他当着老对手的面,不耐烦地说道:“中国没有内战!”话音未落,举座愕然。

是的,在蒋介石的心目中,中国从来就没有内战。在“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理论下,任何非国民党的军队都是土匪。他总是说中国只有“剿匪”或“剿共”。“剿匪”也好,“剿共”也好,当然不能称内战。尽管在抗战中,中共曾多次予以批驳,但蒋介石对此始终坚定不移。如今,他当众人的面,又一次睁眼说瞎话,否认内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