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在阵亡的20多名亲兵中,有年纪很轻的杨朝卿和杨朝相兄弟俩,在护卫钱知县时和杨成一起牺牲。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烧杀东门外,东门外正是兄弟俩居住的家园,两人和哥哥杨朝佐勇猛杀敌,多次作犄角之战。磨盘墩牺牲时,杨朝卿只有19岁,杨朝相只有17岁,都没有成家,后来两人和杨成等烈士附祀钱公祠。杨朝佐、杨朝卿、杨朝相兄弟仨是清初江阴乡贤、封疆大吏杨名时的先祖叔父。
111.张衮和薛甲负责在县城西门外选择一块高地,代县衙买下,并买下120多口棺材。城内外百姓义务开圹、抬棺、安葬牺牲的120多位县兵、乡勇。夕阳中,成千上万送葬队伍沉浸在哀痛之中。薛甲以诗纪悼:“倭寇薄城,被伤而死者百二十余人。买地西城葬之,因吊以诗:众生生亦死,尔死死犹生。斜日暨阳道,秋风薤里情。盖棺时草草,掩骨我惺惺。知尔余英名,椒浆酹九京。”
112.钱錞,字鸣叔,号鹤洲,湖广省承天府钟祥县人。钱錞从小聪慧,20岁左右为庠生,25岁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26岁考中进士,28岁任江阴知县,战死时年仅31岁。王崇古为开脱对施暴倭寇按兵不战、按兵不援的责任,竟然谎报钱錞之死是出城侦探敌情而意外被杀。后来江南巡按周如斗奏明真相,嘉靖皇帝给钱錞谥号愍忠,诏赠光禄少卿,儿子钱岑荫国子监生,世袭锦衣百户。
113.钱錞也是将军后代。他的先祖是浙江湖州安吉人,七世祖钱喜,跟随朱元璋打仗有功。明朝初立,洪武帝授予钱喜武职千户所长官,正五品,子孙可以世袭。千户所由1120人组成,设副千户2人,镇抚2人,下设10个百户所。嘉靖十八年,钱錞祖父、父亲从东北的辽阳左卫调湖广钟祥县显陵卫,守卫嘉靖皇帝父母陵寝。15岁的钱錞跟随千户官祖父、父亲定居钟祥。
114.钱錞祖父钱康,父亲钱最,母亲周氏,夫人蒋氏。蒋氏是明宗室朱光泽的外甥女。嘉靖三十一年,蒋氏带了女儿,跟随上任的丈夫钱錞来到江阴,陪伴照顾丈夫。因为妻子怀孕,滨江的江阴又倭患严重,很不安全,于是在三十四年四月,钱錞就叫妻子回家。蒋氏带了女儿,回到湖广承天钟祥婆家,一面待产,一面服侍公婆和太婆。一家人上和下睦,其乐融融。
115.当年六月十一日,蒋氏生下儿子,因为几代人都是单名,便取名钱岑。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却根本没想到两天后,钱錞在六月十三日牺牲了。路途遥远,钱錞也无法知道夫人生了儿子。没有过多少天,江阴县衙派出的报丧使者来到钱家,跪着哭泣禀报钱公牺牲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顶梁柱倒塌,钱家由大喜一下子变成大悲,全家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116.父亲钱最派钱錞的两位胞弟钱铢、钱鋕,跟报丧使者来到江阴县衙,曹主簿、张衮、薛甲等好生安慰,并嘱咐兄弟俩回家后收集胞兄资料,以便由江阴县衙报送史官,由朝廷表彰。兄弟俩祭拜哥哥墓地,整理遗物后返程。钱錞牺牲3个月后,钱铢、钱鋕再来江阴,拿出钱氏宗谱等资料,请求薛甲为胞兄撰写事迹。薛甲始终协助知县,情深而事详,于是结合家史,写下1560字的《鹤洲钱公行状》。
117.行状是叙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的文章,是表彰、抚恤、立传、撰写墓志的依据。在行状中,薛甲详细记述钱知县率众抗倭、壮烈殉难的功绩,又写了吏治政绩:“公政事精练如老吏,其编徭与水利、捕获之法,具有条贯。公之编徭也,酌量贫富,不泥成法。虽甚富,不使困,如库役之类,亦有贴。其次富之家,一役重则余役皆轻。故公所编徭,人以为便。”
118.钱錞任上四年,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他说:江阴是滨江县城,仰仗长江潮水,由官府建设水利,疏通河道,工程比其他县任务艰巨。开河疏浚的事,年年都讲。但是潮沙壅淤,每年要增厚一尺,现在通潮的河港,差不多要成为平地了。干旱时潮水灌不进,水涝时潮水却排不出。老百姓怎能不饿死呢?我计划要把河港一一疏浚。于是首先开浚青旸河,并到工地巡察。来年果然秋季好收成。
119.钱錞重视社会治安。他说:缉捕盗贼不如整体遏制盗贼。东乡斜桥、包港盗贼很多,不是民性造成的,而是环境使然。向西离县城有90里;向东到太仓州治有200多里,太仓港是海盐、海鱼集散地。东乡远离官府,沙滩农耕不兴,百姓有贩运私盐的便利,难于禁制,这是多盗原因。如果把交界的江阴、无锡、常熟三县各割出一部分土地,成立一个县,加强管束,那么盗贩就会抑制。
120.同是湖广籍的进士王其勤比钱錞晚一年任无锡知县,两人多有交流。王知县说无锡农田很适宜农民耕种。钱知县说:我县也是一样。但是,富家子孙不知铲除豪猾,保甲长不去检查户籍田亩。黄册上的田亩每增一次也辨不清谁的田,像有的佃民把荒地占为己有,都是弊端。钱錞看到王知县已开始治理,就仿照江阴前任知县黄傅的钩距之法,逐步铲除村镇中害民的无赖。百姓欢呼,称其为神明。
121.钱錞在任时,每次到常州府述职后,总要绕道到宜兴,拜访唐顺之,向他讨教抗寇军事。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出生于常州城里青果巷。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传胪,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主事。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乐律、书法无不精通,学问渊博,为“嘉靖三大家”之一。因权臣不容,曾两度罢官,住宜兴山林。嘉靖三十二年,在苏州目睹倭寇用戟刺挑婴儿作戏,痛心疾首。
122.钱錞殉难,唐顺之到江阴黄山墓地祭拜。嘉靖三十七年,唐顺之任兵部郎中,他从江阴黄田港乘船到大海,一昼夜航行六七百里。在船头,不少士兵经不起颠簸,他却屹然挺立。他奉命往江浙沿海和总督胡宗宪协谋抗倭,取得大捷。戚继光还向唐顺之学习枪法。唐顺之因功升右佥御史。在江淮海滨,为抗倭布防、筹饷、赈灾而奔波。嘉靖三十九年在泰州因劳累病逝,年55岁。
123.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阴青旸人。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隆庆六年(1572年)。嘉靖进士,由礼部主事擢兵科给事中,后因得罪奸臣严嵩而回老家江阴。他竭力协助钱知县抗倭,并倡议筑江阴杨舍城堡。由于王崇古歪曲上报,钱錞没有及时得到表彰。薛甲大义秉公,上书江南巡按周如斗,周如斗上奏朝廷,钱錞才得以被朝廷追赠为光禄寺少卿,子荫锦衣百户,家属得以抚恤。
124.薛甲上书巡按,得力于汤明善。汤明善,字汝一,嘉靖举人,江阴人。因王崇古诬奏钱錞,汤明善愤慨写《上乡先达书》。乡先达,就是乡贤,县里薛甲、张衮等道德高、学问深的知名前辈。汤明善指出钱知县之死,“非出一时偶然”,而“地方当事者(指王崇古)饰词掩蔽,使精忠泯没,天理人情岂能忍乎!”他把书信交给薛甲,恳求薛老据实向巡按周如斗申明钱錞战死真相,以慰忠魂。
125.汤明善在《上乡先达书》中尖锐地批评朝廷,官吏腐败导致军力衰弱。他写道:“江南兵力亦已称疲,所赖以自胜者,天地间一点正气而已。”钱侯为国捐躯,竟遭王崇古诬告,哀兵必胜,他鼓励薛公申明真相:“侯既以身激三军之气,公当以气倡三军之威,缟素乞师,以顺讨逆,以弱为强,在此一举。”汤明善后来任四川即墨县知县,升淮府左长史,重教育、雪冤案、浚河道,百姓拥戴。
126.县里另一位先达张衮,比薛甲大11岁。张衮,字补之,号水南,生于成化末年(1487年),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江阴城里人。正德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等职,著作丰富。退休后主修《江阴县志》,之后,积极抗倭。钱知县牺牲后,大批倭寇并没有撤离江阴。张衮竭力协助县衙,紧急向江南巡抚、江南巡按分别呈文,诉说江阴倭害惨状,请求援兵。
127.钱知县牺牲后,新知县没有上任,一县无主,仅有曹主簿主持全县军事、民政。面对久留不撤又不断骚扰的强敌,69岁的张衮不顾年老,凭着士大夫老资格,紧急上书一式两份《与抚按请兵书》(巡抚、巡按合称抚按),一份送巡抚(一省行政长官,偏重军事)曹邦輔,一份送巡按(代皇帝出巡的监察御史)周如斗。那时城外倭寇出没无常,张衮派家人把两封信送到县衙,一时差役中竟然没有人敢冒险出城送达。
128.城中老儒生薛亶、老秀才沈受益虽然是读书人,却有刚毅正气,是张衮家的常客。当家人向张衮汇报,县衙里没有人敢冒险送信时,坐着的两位老人马上站起来,主动请缨,薛亶愿往抚院,沈受益愿往按院。张衮很感动,再三叮咛。两人夜间缒城,避开敌营,昼伏夜行,绕道间行,10天后,终于到达南京,分别送达巡抚府和巡按府。
129.巡按御史级别不高,只有正七品,但权力很大,直接向皇帝负责,“大事上奏,小事专断”。巡按御史周如斗在接到沈受益送来的紧急文书后,亲自调兵到江阴,倭寇才撤离江阴。嘉靖三十四年下半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和副使任环在苏州陆泾坝大败倭寇,接着大败从常熟三丈浦撤逃出海的倭寇,捣毁敌船7艘,又在吴江打败其余倭寇。在这样背景下,江阴倭患才暂时缓解。
130.嘉靖三十四年秋季,江阴新知县金柱上任。金柱,字中立,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浙江上虞人。寒冬腊月,江阴县衙设太平宴会,邀请抗倭有功人士出席宴会。张衮提议,老儒生(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薛亶、老秀才沈受益两位老人,置生死于度外,主动请缨送达求救信,立了头功。于是,在主席上,薛亶坐上首席,沈受益坐第二席。新知县举杯,勉励大家抗倭杀敌,祈求一县太平。
131.当王崇古跟随任环一起进入江阴城安民时,万民齐声高呼:“是苏州任兵爷(任环)救了小民,王兵爷(王崇古)在此,我们没有依靠!”街道两旁百姓哭声震天。百姓怨恨王崇古是必然的:王崇古先是反对难民进城避祸,后又不支援钱錞出战,还谎报军情。有识之士议论:如果王崇古出兵援助,钱知县不至于死。而且王崇古有权调集常州府兵和无锡县兵,支援兵少的江阴,钱知县也不至于死。
132.抗倭名将任环,字应乾,号复庵,生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山西长治人,生得英俊,练就一身好武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先任河北省广平知县,后升苏州同知(副知府),又以抗倭有功,升为按察佥事,整饬苏州、杭州二府兵备道。三十四年,击溃进犯苏州的大批倭寇,第二年升山东布政使。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逝于任上,年仅40岁。著有《山海漫谈》。
133.钱知县为国捐躯后,薛甲上书江南直隶应天府巡按御史周如斗,周如斗再上奏朝廷,奏明钱錞殉难真相,皇帝下诏谥“愍忠”,可在死所建祠享祭。周如斗,浙江余姚人,字允文,号观所,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于是,江阴士绅在城内城隍庙旁建立愍忠祠。华墅、周庄人民在主战场薛家桥附近建钱公祠,纪念民族英雄。万历年间,曾任德安知县的江阴人王廷宾撰写《愍忠祠记》,纪念名宦钱錞。
134.徐霞客曾祖父徐洽,出资修筑城垣,训练乡勇,保卫家园。徐洽总结钱錞死事教训,认为缺少野战将军得力援助。他以退休鸿胪主簿、乡绅身份,撰写《上兵宪王鉴川书》,就是向常州府副兵使王崇古写意见书,提出要配备“经武惯战”的“参游”,即参将、游击,指挥“勇健之卒”,镇守常州府县之间,以达到“一闻有警,不待报请,大则合军应援,小则分兵剿捕”的作用。
135.徐霞客祖父徐衍芳撰写《邑侯钱公祠记》,赞扬钱公为民捐躯“万古不泯”。指出建祠的道义:“侯之祀不独可以劝吏治,而实可以树风轨矣。”这是有针对性的。张衮在《与抚按请兵书》中就写到社会风气弊病:贼至而“团长、保长闻风先遁”;“持镖带剑之士,坐食县官,未见其露刃迎敌”。有的县兵提了一两个倭寇头颅报功,旁人私下一验,死者竟是本乡人,连姓名都叫得出。
136.张衮《与抚按请兵书》中,又痛心地写到有人当汉奸引路:否则“贼岂能越防而至,坦然归其室庐,如自取其食货,傲而肆志而无疑也。曲溪狭径,皆其纵横熟路矣”。又写到有人被倭寇胁从而当挑夫,“小民在野逃避无路,见贼白刃胁之挑包,数十成群,久之不知为贼”。这种中国人主动或被逼当汉奸、伪军的事,倭患中各地都有,难怪《明史》中写:“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137.张衮在《与抚按请兵书》中,鲜明地提出要全民抗倭:“家自为兵、人自为战”。他举例说明全民抗倭的作用和意义:“近日麻皮桥(注:古在虞门镇,今在夏港街道境内)居民李鳌,以一富人之力,倡率农丁拒贼,贼三至而不能攻其家。推之于县于郡,亦可知也。”张衮写《与抚按请兵书》时已经年届七旬,他能写得这样详细,是因有像薛亶、沈受益等许多老朋友提供信息。张衮享年78岁,葬花山。
138.钱錞为国捐躯后,继任江阴知县金柱和主簿曹廷慧,指挥兵民修补城墙,城墙增高到2丈2尺。北门改为澄江门。四门外各筑月城,出巨资筑半个砖城的“黄半城”黄銮,再次出资,任担新筑3座月城;徐洽、许登等乡绅都出资助城。城上增设城铺3座、敌楼窝铺22座。另外,县衙抓紧修关栅、练乡兵,造兵器、貯火药,积极备战,随时迎击来犯之敌。
139.磨盘墩战役不满一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十五日,大批倭寇扬帆从海上进入长江,攻破黄田港,四面围攻江阴城。去年倭寇围攻江阴城,5天没有攻下,这次他们纠集更多同伙,调集更多倭炮,决心攻下江阴城。倭寇围集在护城河外岸,杀气腾腾,先用炮轰,强弓射箭,铅弹、长箭不断落入城头城内。一时间炮声隆隆,烟雾弥漫,怪叫阵阵。
140.金知县守南大门,守备、游击守东门、西门。曹主簿守最艰巨的北门,他在北门城头上,开始时避开敌人炮弹轰击,待敌人暂停炮轰,准备越过护城河攀城时,来回奔走指挥,率领几个儿子和县兵,射箭还击敌人。有个家仆赶来告诉曹主簿:金知县已经把家眷从靠近北门的县衙内转移到了城中央的文庙学宫,你也要为家眷着想。
141.曹主簿提剑大怒道:“这里是我殉难之地!”拔刀砍去身旁家仆一只耳朵,转身又要砍其子,被左右劝止。曹主簿用剑指着身边仆人的儿子,对仆人厉声说道:“我儿子在城头作战,你儿子也在城头作战,你劝我儿子撤退,是否也想叫你儿子撤退?你再劝,我叫你儿子和我一起死!”仆人连连求饶:“老爷息怒,老奴不敢了!”在左右劝说下,曹主簿这才转身应敌。
142.六月十四日,倭寇用抢来的船只做浮桥,越过护城河,一部分人抬着预先装载在倭船上的长梯,架在城墙上,登梯攻城。另外大部分人用长钩、钢锥、利斧,大肆钩搭、攻凿攀城,形势十分危急。曹主簿一面命令加强射箭、轰炮,一面命令兵勇用成梱木柴内装火药,点燃后掷往城外。又命令铁匠用火红的铁水灌向聚集攀城的倭寇。一批倭寇倒下了,又有一批亡命之徒向上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