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06

第6章 汉光武帝刘秀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虽然王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有一支起义军是由出身皇族、力图复兴汉室的刘秀领导的。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农民起义蜂起,刘秀与其兄乘机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兵,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又降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建武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建武六年统一了关东,使河西的窦融归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天水、巴蜀。经过12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刘秀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裁并了400多个县,将吏职减至1/10。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9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农业生产。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赤眉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赤眉军是新莽末年起事的军队之一,因将眉毛染红,示别于政府军,故称作赤眉军。

赤眉军于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义,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出王匡、廉丹率军镇压,在须昌(今山东东平西)被赤眉军挫败。更始政权建立后,赤眉军先是愿意归附更始政权,但双方随即再度开战。不久,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更始帝刘玄。建世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因饥荒退出长安。次年,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属河南)被刘秀军打败,樊崇投降。

刘秀为什么称“铜马帝”?

新莽末年,在今河北一带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更始二年,刘秀率军进攻铜马军。双方军队集结在河北清水一带。铜马军几次主动挑战,刘秀都坚守不出。但是,铜马军征集粮草的部队一旦出动,刘秀便出兵攻击,从而断绝了铜马军的粮道。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铜马军粮食告尽,只得撤退,刘秀乘势追击。追到馆陶(今河北馆陶),一举歼灭了铜马军。铜马军残部与其他农民军联合起来,刘秀趁他们立足未稳,又在蒲阳(今河北定县北)打了一仗。铜马军将领被俘,全军投降。刘秀收编了铜马军后,兵力迅速扩充到数十万,所以被称为“铜马帝”。

大开眼界

西汉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并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中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设名位显贵的三公,但实权渐归尚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