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话说中国-帝王
7397500000008

第8章 晋武帝司马炎

经过司马懿、司马昭两代人的经营,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落入司马氏之手,取代曹魏只是个形式而已。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昭之子。咸熙二年(265年),他继承父位为魏国相国,袭封晋王,不久废黜魏元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晋武帝即位后,于280年灭掉东吴,结束了三国时代,统一了全国。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他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颁布占田制,废除曹魏时的屯田制。占田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西晋经济的发展。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认为东汉和曹魏的灭亡,与宗室力量太弱有关,即位之后,便大封宗室为王,以诸王统率兵马出镇一方,并拥有地方的军政权,以为这样便可以藩卫王室。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各宗室形成一个个政治集团,他们互相倾轧,力图扩大自己的势力。晋武帝亲手种下了“八王之乱”的种子。

司马炎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于是提倡节俭。他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所修改的律令。但是灭吴后,他逐渐怠于政事,荒淫无度。他公开卖官鬻爵,供自己奢侈淫乐。很多正直人士指责武帝说:“东汉的桓、灵二帝,还知道把卖官钱入国库,而当今皇上却把卖官钱入私家,可见当今皇上还不如桓、灵二帝呢。”

西晋大臣也大多是汉魏以来的世家大族、元勋子弟,他们习于骄奢淫逸,从不以国事为重。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聚敛了大量财产,互相争豪比富。晋武帝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推波助澜,导致朝廷上下以骄奢为荣,贪赃枉法,政风十分黑暗腐败。晋武帝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

什么是“八王之乱”?

西晋惠帝时,在统治集团内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东海王越等8个诸侯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什么典故?

司马昭总揽大权之后,野心很大,总想取代曹髦。曹髦不想当一个傀儡皇帝,于是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除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杀死了。

大开眼界

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后,雄心勃勃,打算一举消灭吴国,统一天下。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且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才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又派王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