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与红楼梦
7397600000033

第33章 1958年

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倡坚持原则与独创精神相结合,特别是批评京戏《法门寺》里贾桂式的“奴才习惯”,表扬《西厢记》里普救寺和尚惠明挺身突围请援兵,欣赏《红楼梦》里凤姐说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风格,称赞《苏报案》中邹容写的《革命军》把清帝制批得痛快淋漓和章太炎指名大骂光绪帝“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的气概,并列举古今中外著名人物,说明总是青年人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胜过学问多的人,总是后来居上,号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要有六不怕的精神。

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在谈及辩证法时说:“苦战与休整的对立统一,这是规律,而且是互相转化的。没有一种事情不是互相转化的,‘急’转化为‘缓’,‘缓’转化为‘急’;‘劳’转化为‘逸’,‘逸’转化为‘劳’,休整与苦战,也是如此。劳和逸,缓和急,也有同一性;休整与苦战也有同一性。睡眠与起床也是对立的统一,试问谁能担保起床以后不睡觉?反之,‘久卧者思起’。睡眠转化为起床,起床转化为睡觉。开会走向反面,转化为散会,只要一开会就包含着散会的因素,我们在成都不能开一万年会。王熙凤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真理。不可以因人废言,应以是否为真理而定。”

[附注]“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见《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小红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又说:“我们要造成一种环境,使人家敢于说话,交出心来。马林可夫在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说:‘要造成一种环境。’这对群众来说是对的。先进分子应该不怕这一套,要有王熙凤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

当时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毛泽东的秘书李锐在接受访问时谈毛泽东:“他把重点放在读古书上。首先要标点的是《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我去过他的卧室书房,他睡的床上一边都是摆的线装书,厕所的凳子上还摆有线装《红楼梦》。”

作家李锐回忆:1958年南宁会议不久的一天晚上,奉召到丰泽园毛泽东的住所,漫谈《工作方法六十条》草稿等。待上卫生间时,看到一张方凳上放着翻开的线装《红楼梦》一书,可见此书经常随身,对其之厚爱。

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作第一次讲话,主要讲破除迷信的问题。他说:“自古以来,很多学者、发明家,创立新学派开始都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都是被人看不起的,或是被压迫的人。这些人到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学问多的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这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不能完全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大部分如此。他们为什么能变成发明家、学者、英雄呢?是因为他们方向对。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最怕事的是最无创造性的人。‘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往往是最落后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名,年纪大了,有了地位了,不受压迫了,忙得很,就不去研究学问了。当然,不能全盘否定所有名家,也有例外的。年轻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

[附注]“人怕出名猪怕壮”,见《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凤姐道:‘这些话倒不是可笑,倒是可怕的!咱们一日难似一日,外面还是这么讲究。俗语儿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况且又是个虚名儿,终久还不知怎么样呢!”

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大第二次会议上作第三次讲话。在谈到插红旗辨风向时,他说:“为了插旗子,就要提高嗅觉,学会辨别风向,看刮什么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是苏州姑娘林黛玉讲的。”

据《经济日报》理论部高路说:“毛泽东也非常喜欢读中国的传统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西游记》等等。《红楼梦》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一部书,他自己说读了十几遍,显然他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来读的。”

8月22日,毛泽东在审阅和修改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见《红旗》1958年第7期)时,加写了以下的文字:“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子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族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该提到他们。”

[附注]孔子,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自汉武帝以后,孔子被历史封建王朝尊为“圣人”、“文圣”。

孟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有作品《离骚》等。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作品《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王充(27—约79),东汉哲学家,有作品《论衡》。

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有《神灭论》。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有《张子全书》。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有《船山遗书》。

关汉卿,元朝戏剧家,有《窦娥冤》、《拜月亭》、《救风尘》等杂剧。

施耐庵,元末小说家,相传作有《水浒传》。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相传作有《西游记》。

9月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目前的形势对全世界争取和平的人民有利。总的趋势是东风压倒西风。”

10月5日,毛泽东在天津的一次谈话中谈到: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也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还有《诗经》等等。

10月26日,毛泽东找田家英、吴冷西谈话,他拿当日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为例,谈了如何写文章的几点意见。其中一点是:“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最好是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来,也可以说是破题。文告一开头就提出绝大多数人爱国,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个思想贯串全篇。整个文告,从表面上看,似乎写得很拉杂,不连贯,但重在有内在联系,全篇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中间虽然有穿插,但贯彻这个中心思想。《红楼梦》中描写刘老老进大观园就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