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沉酣一梦终须醒
74000000061

第61章 晴雯撕扇小析(1)

这里,又勾起我另外一点想法,就是《红楼梦》的题名问题。曹雪芹一直都愿意选择《石头记》作书名。《红楼梦》这个名字,还是在社会流传过程中,为人们叫开了,而且深入人心了,所以才取代了《石头记》这个名字。这从许多抄本上可以得到证明,而脂砚斋的批语中,就常用《红楼梦》字样来称呼这个抄本。可见《红楼梦》三字在当时人中间,已经用得顺口了。所以批书人,明明批的是《石头记》,可写下的名字竟是《红楼梦》。

现在,我还要引用一段老子的话,来说说曹雪芹为什么那么重视《石头记》作为书名。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欲琭琭若玉,(而宁)珞珞若石。"从这儿,使我体会到,为什么曹雪芹那么喜欢把自己的长篇小说题名为《石头记》,而使《红楼梦》这个名字经常受到他自己的冷落。

有人打算从一些不可靠的《废艺斋残稿》中,得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具有墨子思想的人物。在这里,必须要说明在先,我没有把曹雪芹拉到老庄这一哲学范畴的意图。曹雪芹就是曹雪芹,他公开非孔,但不是老庄,更不可能"入于墨"。

列藏本第八回中:"宝玉亦凑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那块玉)递在宝钗手中,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耀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上的那块补天剩下的石头幻相。"后人为嘲笑这块石头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权就假皮囊。"

《红楼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这儿才找到它的注解。原来"幽灵境界"是"真","权就皮囊"是"假"。贾宝玉失去的是"幽微灵秀地",他得到的是"无可奈何天"。他失去的是真,他得到的是假。

《红楼梦》立意要令世人"换新耳目",为半世纪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制写"真传"。他写的是多愁多恨,发挥的是自家的如傻如狂。一反前人旧套、陈词滥调,摒绝的是满口子建文君。实际上,曹雪芹撰写的才真是大愁大恨,大傻大狂。所以才能迸击出感天地动鬼神的力量来,达到古人无与可比,今我特立独行的地步。贾宝玉何许人也,答曰:没人相似,无能可施。金玉其外(权就皮囊),草莽其中。天下第一,人世无双。

晴雯撕扇小析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一段看来平淡,点破便会使人震惊的文章。

人们都知道,在众丫鬟中,晴雯在宝玉心上占有头等地位。但是,曹雪芹并没有安排他俩说过什么知心话,有过什么亲昵表示,或者有与其他丫鬟不同的行为,只有通过这回撕扇子,才透露出这一切。又显示出晴雯和宝玉两人不同寻常的关系来。这真是以无意之笔,写出有意之事的绝妙手法:

先是写宝玉在端阳节日,本来要与众姐妹热闹一番,谁知宝钗态度淡淡的,黛玉则懒懒的,使"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宝玉心中自是闷闷不乐,回到自己房中,不觉长吁短叹起来。偏偏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宝玉脱口叹道:"蠢才,蠢才……"晴雯是个横竖不吃的人,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随即数落着,以前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里随手拈出贾府的豪奢,轻轻点画出丫鬟的恣纵来。玻璃缸在当时,多半是外洋贡品,是十分贵重的。但丫鬟失手也打得,对比之下,一把扇骨,算得了什么?晴雯怪的是宝玉的迁怒,她不是藉此机会争脸面的人。从她不让分毫的顶撞话里,直桶桶端出袭人的秘事,和碧痕的忘形……这一切,她心中都是有数的。但她并不想从丫头地位攀上姑娘地位。晴雯做事最干脆,性格最单纯,她认为宝玉和自己好就是好,不掺杂这些那些,也不稀罕这些那些。好就毫无间隙,不好就撂开,她自己原是一无所有的,连自己的身世也摸不清;她也从不想到以自己的姿容体态来换取宝玉的特殊青睐,她觉得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