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使徒保罗传
7401000000001

第1章 传奇人物保罗(1)

§§§第一节 生平概况

基督教使徒保罗(公元3年—公元67年),原名扫罗,犹太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保罗出生在基列家的大数,在大数长大,拥有合法的罗马公民身份。他自幼在迦玛列门下,按着祖辈严谨的律法受教,热心服侍上帝,是个好法利赛人。当基督教运动蓬勃发展之时,保罗意识到这会极大地危及犹太教,因此,他开始毫不留情地迫害基督教徒,“直到死地,无论男女都锁拿下监。”保罗对基督教的迫害达到狂热的地步,他亲自面见大祭司求文书发给大马士革的各教会:只要找到基督徒,都准他捆到耶路撒冷。获批后,保罗便立即赶往大马士革,在途中主耶稣亲自向保罗显现。从这一刻开始,保罗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他完全相信主耶稣基督是救世主弥赛亚。于是,他由一个最激烈逼迫基督徒的狂人变成一位肯为基督赴汤蹈火的宣教士。

信仰之路的艰难伴随了保罗以后的岁月。

保罗初信,大多基督徒很难相信这样一个迫害者会接受救恩,所以都敬而远之。惟有巴拿巴热心接待他,并带他到安提阿教会去一同为主作见证。此后,保罗和他的同工们受到教会的差派,开始了为期数年的三次布道旅程。

三次布道旅程可谓困难重重,历尽艰险。然而,保罗不仅成功地把福音带到了所有他经过的地方,并且在那里都建立了教会,更重要的是他将耶稣的福音传给了外邦人。也正是因为传给外邦人的福音惹怒了犹太人,他们便以“糟蹋我们的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之罪名将保罗抓起来审讯他。保罗却要求向上级法院申诉要为自己辩护,实际是趁此机会去罗马布道。虽然路途漫长而凶险,但保罗却信心坚定,终于在历经千难万险后平安到达罗马。在自己被软禁的房子里,保罗每天接待来见他的人,放胆传讲神的王国。

公元64年,暴君尼禄纵火焚烧罗马城,大火连烧了七天,数千人丧生。尼禄嫁祸于基督徒,说火是基督徒放的,后来又指控他们“仇视人类”,下令迫害基督徒。不久,保罗牺牲,为主殉道。

§§§第二节 孩童时代

在地中海东岸不远的地方,在富庶肥沃平原中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城市——大数城。它是一个集商业、宗教、文化的中心城市。平原北方耸立着终年积雪的托鲁斯(Taurus)山脉,其溶雪源源供应流经大数城的西德奴斯(Cydnus)河,并使其水量充沛。西德奴斯河的下游注入大海。在该河流通行的大商船,将东、西方的财富运抵夹岸林立的码头,商人们借此用船上货物换购此地盛产的羊毛。此外,大数城也是从地中海通往中亚、小亚西亚之弗吕家、加帕多的必经之地。

大约在公元4年,耶稣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在大数城的犹太人集中地区,有一个婴儿诞生了。这个婴儿特殊的一生,将使大数扬名后世。在接受割礼时,这孩子获得双重的命名,家人叫他扫罗,在官方和学术上,他的正式名字则是保罗。

生长于大城市的保罗,身上散发着城市人的那种气息。他与耶稣的成长环境不同。耶稣生活在高地的小村落,整天在山野中玩耍,这使他喜欢上了农村的生活。传道也经常出入山野之中,以至于经常引喻大自然的法则来传道。保罗生长在繁华的都市,每天看到的尽是熙熙攘攘的街道、热闹的市集,接触的人也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学者、游客。在耳濡目染之下,这位少年无形中形成了宽广包容的性格,擅长于从各方面去透视解析人生,也深入了解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士的思想与生活习惯。对他而言,凡涉及人生的事都不陌生也不奇怪。他热爱都市生活的喧嚣,也喜欢从其动态的生趣里撷取人生的比喻。

他具有希伯来血统,父母双方的谱系都是纯粹的希伯来人。他的父亲应当是个有地位的贵人,否则不可能取得人人羡慕的罗马公民权。虽然他不住在巴勒斯丁,却没有变成希腊化的犹太人,而和住在圣城的希伯来人一样正统。也许他是个十分严厉的父亲,否则他儿子日后不会想到要提醒作父亲的不可惹孩子生气,以免他们丧失了志气。保罗的母亲虽名不见经传,但必然也和塞缪尔、施洗约翰、耶稣的母亲一样贤淑慈柔、教子有方。她也许在保罗幼年即过世,否则他不会对好友的母亲那么敬爱,称她为自己的母亲。

在家中,他们常用的语言可能是希伯来语,否则保罗不会对希伯来文《圣经》(亦称:《新约全书》或新约《圣经》)那么熟悉,甚至常常引经据典,多方阐释。在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保罗所见的异象里,耶稣也是用希伯来语对他说话。后来在耶路撒冷营楼的台阶上,保罗也是用希伯来语向群众作见证。对他而言,耶路撒冷比雅典或罗马更美丽;亚伯拉罕、戴维、以赛亚比伊里亚德里的英雄更伟大崇高。想到自己属于被挑选的族裔,他的脉搏就兴奋地悸动。不管别人在他跟前夸耀多高贵的出身与财富,他都觉得自己的祖先更高贵,自己的血统更纯正。在他那一支派,曾产生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扫罗,而自己的小名就是根据扫罗王命名的。

保罗的早年教育是非常宗教化的。今天在我们看来,这种教育就是骄傲和假冒伪善的同义词;但是在那个时代,法利赛人代表某些犹太人的高贵传统,是冷漠逆流的中流砥柱。例如:撒都该人的怀疑论调,既不相信灵的存在,也不信看不见的灵界;法利赛人则坚守死人复活、来生的信仰。从罗马传承过来的堕落靡烂的道德风气,弥漫在整个耶路撒冷;而法利赛人则始终坚持清高的理想及圣洁的生活。他们随身携带的经匣,至少证明他们对《圣经》的虔信;按时呈上的什么奉献,则代表他们对律法的顺从;他们的祷告也许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也足以显示他们坚定的信念。

保罗的父亲就是典型的法利赛人,他的家规充满强烈、严苛的宗教色彩,而少年时的保罗所吸收的也是这些传统的思想,其生活言行均恪守法利赛人的仪节。他很庆幸自己从小就习练这些宗教的繁文缛节,从小就与神的约有分,不像其他改信者到了成年才皈依犹太教。

他对待生活十分严谨。就律法的义而言,他的生活言行是无可指摘的。他自认从未违反过任何道德律法或仪节。虽然犹太的律法师在摩西的律法上大作文章,附加许多微末的枝节,衍生了各种诡辩曲解,但保罗总极其严谨地策励自己去钻研遵守。他认为踏进外邦人的门坎是耻辱的;离开市集或街坊,必立刻洗手,以免沾染未受割礼者的污秽。遵照教导,他每周禁食两次,恪守什一奉献的规定,严守安息日及其它节期的仪式。有一度他曾公然表示:“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天。”

这位年轻激进的法利赛人,一心一意要跻身圣徒的地位。他从小就立志要赢得神的恩宠。而从宗教领袖那里他得知:要达到这目标,惟一的途径就是遵从拉比的教训。他决心要攀登险峻的高地,上达荒无人迹的巅峰。也许从一开始他就遭到挫败,他曾叹息道:“我真是苦啊!”这叹息声可能早在他成为基督徒之前就已回响在他心中。虽然表面上,他的言行是为人景仰钦佩的楷模,但是他的心灵却常在挫折交战中碎裂损伤。他知道何为美善,却常常反其道而行;他痛恨自己的动机不单纯、意志太薄弱。他在自己身上看到别的眼睛未能察觉的缺陷;他渴望拥有能力活出绝对圣洁的一天。据拉比说,只要有任何一位以色列人能作到这点,就能使弥赛亚立刻降世。

他从小也许就已熟记《申命记》第六章第四至九节,诗篇第一百十三篇到第一百十八篇。他的童年大概是这么度过:五岁开始研读《圣经》;六岁被送到附近拉比所办的学校;十岁开始接受口诵律法的训练;十三岁接受坚信礼,成为律法之子。当时希腊哲学盛行于大数,保罗却禁止自己去涉猎,因为当时离散异邦的犹太人对外邦异教的社会文化始终采取毫不妥协的规避态度。

到了十五、六岁时,保罗被送到耶路撒冷,接受更高深的教育,以备将来能成为有学问的拉比。这显然是由他父亲一手安排的。对这位少年而言,这也并不为难,因为他有一位出阁的姐姐住在耶路撒冷,他在迦玛列门下接受教育期间,可借宿姐姐家。他后来自叙道:“我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

犹太人有一句古谚:“不教儿子谋生的技能,等于教他作贼。”每个犹太人都需学一样职业,通常是和父亲一样的。在保罗接受严格宗教教育的同时,他也学了一技之长,那就是继承祖业。保罗的家族一直从事织黑山羊毛粗布的职业。他们所编织的这种布就是有名的基利家布,质料坚韧耐用,适合作匠人的工作服或帐棚。这门手艺的酬劳微薄,就保罗的情形而言,却极适合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工具简单,制作过程亦不复杂,到任何地方都可顺手拈来。

五十年后囚禁在罗马监狱的保罗,有许多安静的时间回忆过往,重估以前认为有利的事情。在他数算早年所珍视的宝贝时,他一一重新标上批注——有损,均是渣滓。“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在犹太人看来,身为上帝选民亚伯拉罕的后裔,拥有高贵的门第,继承上帝的赐福且非等闲之特权,可是保罗却视之为有损的。

多年借着绝对的顺从权威及小心翼翼而树立了好名声。所有这些也非人人所可企及,但保罗也视之为有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