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可能有眼疾,所以亲手写的字很大。人都喜欢外貌,夸耀肉体,叫人受割,也免得为十字架受逼迫。但保罗说,他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主耶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使他和世界都钉在十字架上,不再相互有任何关系,也不再彼此受影响。这也是每个基督徒对世界当有的看法和态度。不能再贪爱这个背后是撒旦的世界,否则会夺去我们爱父的心。世界看我们也是一个已与耶稣钉十字架的人,是一个已经死了的人,不能盼望再得到我们,使我们属乎它,被它所用。
受割礼和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作新造的人。这本是我们被救赎的目的。在基督里成为新人,并叫我们穿上新人,有基督的形像,不再是亚当里的旧人。那个属肉体、与生俱来的我是神所厌恶的,是被定罪、不应该活的人,但新人却是有神的生命和性情,是属灵、属天的,也是与基督联合、在基督里的人。
真以色列民是神所要的,他心里没有诡诈,不像老雅各的真以色列人。他是预表新约教会的圣活国民,基督徒因信成了亚伯拉罕的子孙和真以色列人。保罗已受主的印记,完全属基督,如古时奴仆身上有主人的烙印一样,不但在心里有圣灵为印记,也在身上有受苦、伤痕的印记。我们也都当有十字架的烙印在我们身上,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不再是属世界的人。本书三次提到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我、肉体与世界,就说明了一个真正基督徒的地位和生命是惟有在他那里才能找到。我们永远不能离开十字架,要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臂上如戳记。除它以外,在天无所归,在地无所慕。我们天天背十字架的结果就与十字架相结合,以致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
祝福
“弟兄们”,保罗最喜欢如此称呼,他是何等亲切和谦柔。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们心里,这不仅是指在外面同在,更是在灵里同在。
4.《以弗所书》
(1)写作时间与地点
本书是公元62至64年之间,保罗在罗马监狱中所写的第一封书信,由推基古送到以弗所。该书与《歌罗西书》、《腓利门书》属于保罗同一时期的作品。
(2)写作背景
保罗第一次到以弗所是在公元54年春季,为时甚短,因为他要赶赴耶路撒冷,以偿还所许的愿。以后在那里做工三年,牧养教会。
本书是使徒保罗建立以弗所教会十年以后所写的。此时保罗年事已高,人生道路快要走完,一切疾风骤雨也即将过去,他的属灵生命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这时他登上属灵的高山,用属灵的慧眼看到了神永远的计划,向前看是无终之永远,向后看是无始之永远。所以他说:“从创立世界以前”,“日期满足的时候”,“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神从万世以前,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旨意”。
“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保罗这些话语含意极其丰富深邃,使我们真是感到无限无量。所以有人称本书是保罗第三层天的书信,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人的灵命可以从堕落的深渊飞上救恩的高天。本书可称为新约的珠穆朗玛峰,因为神叫人的属灵地位逐步高升,直到最高的境界,直至到了神的面前。
保罗的监狱书信共有四卷,即:《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保罗下监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恺撒利亚,时间约有二年,即自公元58年至60年。第二次是在罗马,时间大约也有二年,即公元61年到63年。第三次也是在罗马,时间约在公元67年。以弗所是一座极负盛名的古城,又是小亚细亚重要的海湾,也是罗马帝国亚细亚的省会,因此就成为各民族人文荟萃之地。犹太人在此城建有会堂,其人数相当可观。保罗第三次旅行传道期间,在那里居住的时间很长,并派人在全亚细亚传了福音。在保罗巡视了希腊各地教会返回时,曾特地邀请以弗所教会长老来到米利都,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劝勉;并预言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使徒行传》(徒20:29)]。后来以弗所教会所出现的情况果然如此。不但在以弗所教会如此,就是在亚细亚各处教会,也都闯进了一些凶暴的豺狼。
以弗所城位于现在的土耳其西部,以其壮观的亚底米女神(或称月亮女神)庙而闻名于世。保罗在那里曾受到犹太人和制造偶像人的反对与攻击。保罗离开之后,即由提摩太接替了他在以弗所教会的牧养工作。
(3)主题特色
本书所论述的真理,确定了本书的题旨,其中包含了极高深的教会真理,但未提到教会的规章制度。这里所讲的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并不像《腓立比书》、《哥林多书》所指的地方教会。有三个重要的真理组成了这本《以弗所书》。A.信徒藉恩典所得的崇高地位;B.关于教会是基督身体的真理;C.信徒要有与地位相称的行为。
本书与《旧约全书》的《约书亚记》在灵意方面有极其相似之处。基督徒之“天上”的地位,也就是应验了以色列人在迦南的地位,因为在两处都有争战,有时有失败,有时也有得胜。有人说旧约时代以色列人的迦南就是预表天堂,这种说法似乎欠妥。因为天堂里是没有争战的,天堂是信徒得安息,享永福的地方。而以色列人所到的迦南是有战争的,而且有时相当激烈。所以把迦南地比作基督徒在基督里所得的属天地位较为妥当。本书第六章就特别讲到基督徒属灵的战争。
(4)内容结构
A.保罗的问安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写信给在以弗所的圣徒,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信徒的属灵地位乃是因为接受耶稣基督而得到的。“天上”可以作为信徒属灵经验的一个范围。可以说是在性情上、在生命上、在属灵的关系上、在工作上、在受苦上、在基业上、在将来国度的荣耀上都与基督有份。
按属灵的生命地位来说,信徒是属天上的人,在地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但信徒在地上的责任与本份却是不可忽视的。
保罗问安说:“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恩惠”与怜悯都与赦免有关。说明一个蒙恩得救的人,会有软弱或犯罪的可能,如果不是主恩惠的赦免与怜悯,是不会有真正的平安。
B.信徒在基督里的地位
这个地位是因为神的恩典,与基督“一同坐在天上”,也就是信徒在神面前的崇高地位。
“在基督耶稣里”这句话可以作为本书的钥匙,只有在他里面,我们才能享受一切属灵的福气。
C.信徒生活的见证
这段《圣经》主要讲论信徒在生活、工作、行为以及属灵的战争上,如何运用在基督里所得的权柄与能力来彰显生命之道。保罗说:“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有的解经家曾这样分析:本书前三章是讲论真理教义;后面三章是讲论生活实践。前三章是信徒在神面前的地位;后三章是信徒在人面前的行为。也可以说前三章是讲论信徒在天之召;后三章是讲论信徒在地之行。
D.信徒的行为与属灵的争战
保罗说:“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
保罗又说:“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靠主”二字按原文在本书共用了三十五次之多。教会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付撒旦,我们如何才能战胜撒旦呢?就是“靠主”。慕安得烈说:“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十字架就是得胜的标记。”在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可见教会的价值与作用非常之大。因为:A.神要藉着教会来彰显他的荣耀;B.神要藉着教会来对付撒旦;C.神要藉着教会引进国度。教会得到供应,生命日渐丰盛,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基督的国度就降临了。5.《腓立比书》
(1)写作背景
约在64年,保罗和提摩太在罗马监狱写信给腓立比教会。
腓立比位于马其顿东部,因纪念亚历山大的父亲腓立比而得名,后来归入罗马帝国版图,被西泽亚古士督封为帝国的殖民地,也是帝国的军事驻防地;政治,军事,习俗西悉照罗马制度,使得腓立比人有很强的罗马公民意识。
腓立比是保罗第一次去欧洲传道的一个城市,在此兴起了欧洲第一处教会,可谓“基督教在欧洲的诞生地”,也是福音策略要地。该城的犹太人很少,保罗在此传道时并不见有会堂,故教会的组成分子可能多为外邦人。在保罗所建立的教会中,以腓立比教会与保罗的关系最为亲密,也惟有他们屡次在物质上供给保罗。
当保罗坐监时,腓立比教会差遣以巴弗提(Epaphroditus)携带教会的礼物前往探望,不幸以巴弗提在途中或抵罗马后患了重病,消息传至腓立比,令教会十分担忧。写信时以巴弗提已病愈,保罗急忙打发他回去,以消除双方的忧愁,并顺道托他捎信给教会。信中除了向教会至感激之情,并针对教会的一些问题(如私图好争/结党、贪图虚荣、发怨言、起争论、传福音动机不纯),恳求圣徒们以基督为榜样,思念相同的事(基督耶稣里面所思念的),魂里联结,心思卑微,降卑自己,高举基督,“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使自己“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弯曲悖谬的世代中,作神无瑕疵的儿女;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保罗更以自己的生活,鼓励腓立比的信徒:“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因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2)主题特色
腓立比书中有两节圣经可以代表它的特色——对基督的经历:“这是照着我所专切期待并盼望的,就是没有一事会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体上,现今也照常显大,因为在我,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
《圣经》恢复本中所列主题:经历基督─以基督为生活、为榜样、为目标、为能力及秘诀。
(3)内容结构
·引言(1:1—2)
·活基督以显大基督(1:3—30)
·推广福音的交通(3—18)
·藉着活基督显大基督(19—26)
·同魂与福音一齐努力(27—30)
·以基督为榜样、为表明(2:1—30)
·魂里联结,思念同(1:1—4)
·以基督为榜样(2:5—11)
·作成救恩以表明基督(2:12—16)
·信心祭物上的奠祭(2:17—18)
·使徒对信徒的关切(2:19—30)
·追求基督以得着基督(3:1—21)
·凭那灵事奉,不信靠肉体(3:1—6)
·因基督看万事为亏损(3:7—11)
·竭力追求以取得基督(3:12—16)
·为着身体改变等待基督(3:17—21)
·以基督为满足的秘诀(4:1—20)
·思念相同并在主里喜乐(4:1—4)
·生活中优越的美德(4:5—9)
·信徒与使徒的交通,以及使徒知足的秘诀(4:10—20)
·结语(4:21—23)
6.《歌罗西书》
(1)写作背景
《歌罗西书》位于亚细亚省的吕加斯谷,在以弗所东方约160公里处。昔日为弗吕家的重镇,但至新约时已经没落,邻近的老底嘉的希拉波立的重要性凌驾于其上。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曾在以弗所停留了三年,使所有住在亚细亚的人都听见主道。但歌罗西教会的始创人不是保罗,而可能是以巴弗。这是一个外邦人占多数的教会。保罗虽未访问过他们,但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书是保罗在罗马监狱中写的。由于以巴弗带来了教会的近况。保罗得知教会正受某种异端的威胁,所以一方面写信称赞教会信望爱的表现,鼓励他们在善始善事上多结果子,另一方面更警戒他们谨防错误的教训,免得失去福音的盼望。
(2)主题特色
本书一个主要目的是对付当时渗入教会的诡异异端。虽然保罗没有系统地分析这异端,但书中各种证据显示那可能是公元1世纪雏型的诺斯底主义(知识主义)与犹太教的律法主义混合的学说。知识主义以物质为邪恶,认为人要藉着神秘的知识寻求拯救,脱离物质世界,返回灵界的圆满境域。保罗使用了他们的术语如“智慧”、“奥秘”、“丰富”,藉以阐明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并暴露异端的错谬。另外,其中混杂的犹太教因素,如对割礼、饮食、节期等规条的执著,也被保罗一一驳斥。由于此异端混淆了基督教的教义,贬低基督的品格,保罗在剖析异端的过程中,带我们回到教会原始的传统里,重新认明我们信仰的根基。该书第一章第十五节中的基督论就是针对异端的背景而抒发的。
(3)内容结构
·问安(1:1—2)
·为教会感谢神(1:3—8)
·神藉著基督与我们和好(1:9—11)
·保罗忠于传道的福分(1:12—23)
·信心坚固,防避异端(2:6—23)
·弃绝恶行,追求良善(3:1—17)
·当尽个人的义务(3:18—4:6)
·结论(4:7—18)
7.《帖撒罗尼迦前书》
(1)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