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使徒保罗传
7401000000032

第32章 保罗书信(7)

用来支持《提多书》确凿无误的证据与用来支持同时代完成的《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的证据大致相同。这三封书信时常被人称为保罗的“教牧书信”,其写作风格也很相似。伊里奈乌斯和奥利金两人均曾引用《提多书》。此外其他许多古代权威亦作证《提多书》属于《圣经》正典。西奈抄本及亚历山大抄本均含有《提多书》。约翰·赖兰德斯图书馆存有一份约成于公元3世纪的纸莎草纸抄本残片,其载有《提多书》(1:11—15;2:3—8)的经文。由此可见《提多书》确实是上帝感示的《圣经》一部分。

(3)收信人

“上帝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现在写信给提多,就是照着我们共信之道作我真儿子的。”从这段经文可以清楚看出,这封信是写给一个叫做提多的人的,而且作者跟他有十分亲密的关系,可能在一起共处多年。

(4)写作背景

保罗致信给他的同工及多年伙伴提多。提多与保罗分手,自己留在克里特岛上,是为了以较好的方式把当地的会众组织起来。他的责任非常艰巨。这个岛据称以前曾是“众神和人类之父”的住处。“克里特一个克里特人”这句话便源于这个地方,意思是“骗倒一个无赖”。克里特人的虚伪是家喻户晓的,以致保罗引用他们自己的先知所说的话章“克里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

有人把保罗时的克里特人描述为“性格反复无常、缺乏诚意、喜欢争吵;他们染上贪婪、淫荡、虚谎、醉酒等恶习,情况非常严重。至于那些住在他们中间的犹太人,看来在不道德方面比当地人有过之无不及。”克里特的各会众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因此信徒特别需要“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正如保罗所劝勉一般。

关于保罗与提多的交往,《提多书》本身仅提供很少资料。但保罗曾在其他书信中谈及提多,从这些书信反而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他们之间交往的资料。提多是个希腊人,他时常陪伴保罗来往各地,并且至少有一次偕同保罗上耶路撒冷。保罗称他为“我的同伴,一同劳碌”。

保罗在以弗所写了第一封信给哥林多人之后,就派提多到哥林多去。提多在哥林多时曾参与收集捐款赒济耶路撒冷弟兄的事项,后来他奉保罗之命回去收取款项,将捐赠的事办妥。提多与保罗在马其顿见过面以后,他再次起程返回哥林多,此行提多受保罗所托将他的第二封信带给哥林多人。

保罗在罗马初次被囚获释之后,他在从事传道活动的最后几年再次与提摩太和提多共事。看来他们曾在克里特、希腊和马其顿一起工作。最后,保罗谈及他正在前往希腊西北部的尼哥波立途中。看来他在那里被捕,然后被带回罗马服刑,最后被人处决。保罗在探访克里特期间留下提多,要提多照他所吩咐的“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整齐了,又……在各城设立长老”。保罗的信看来是在他把提多留下在克里特之后不久,很可能是在马其顿写成的。《提多书》与《提摩太前书》的写作目的类似。看来保罗旨在向他的同工提出劝勉,并且给对方权威性的支持去执行职责。

(5)完成时间

这封信是保罗在罗马初次被囚与第二次被囚期间,即公元61—64年写成的。

(6)内容结构

·问安(1:1—4节)

·做长老的资格(1:5—9节)

·当斥责传异端者(1:10—16节)

·基督徒的生活和信仰(2:1节—3:8节)

·末了的劝勉(3:9—11节)

·交代与文案(3:12—15节)

(7)主要内容

监督要以纯正的教训规劝人

向弟兄表达了真挚的问候以后,保罗列举出监督所应具备的资格。监督必须“无可指责”、爱好良善、公义、忠贞,“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鉴于那些“欺哄人”的不法分子为了贪图不义之财,甚至会败坏人的全家,制定以上的资格是必需的。因此,提多要“严严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不听犹太人荒渺的言语”。不洁的人也许公开说自己认识上帝,但却行事与他相背,由此表明他们其实弃绝了上帝。要本着健全的头脑、公义、敬虔效忠而生活。

老年男子和女子要庄重、虔诚。少年妇人要敬丈夫、爱儿女,并且顺服丈夫,“免得上帝的道理被毁谤”。青年男子要在各事上显出善行的榜样,并且要言语纯全。奴仆要顺服主人,凡事“显为忠诚”。上帝赐人救恩的非配得仁慈已经显明出来,叫那些已由上帝藉耶稣加以洁净的人得到鼓励,头脑健全、公义、敬虔效忠,做“耶稣的子民,热心行善”。

强调要遵从及顺服政府的权威,并“向众人表现温和的态度”。

保罗和他的基督徒同工曾一度像其他人一样无恶不作。不是由于他们的义行,而是因为上帝的仁慈、爱心和怜悯,他们才能藉着圣灵得救,成为怀有永生盼望的后嗣。因此,相信上帝的人应当“留心行善”。他们要远避愚昧的诘问及因律法而起的争执。对于分门结党的人,警戒过一两次之后就要加以弃绝。保罗叫提多往尼哥波立去与他会面。提出了其他的海外传道训示之后,保罗再次强调要留心行善,以免变成不结果子的人。在现今这个充满虚伪和欺骗行为的世界里,真正的基督徒“学习行善”,在侍奉上帝的工作上多结果子,这也是“与人有益的美事”。保罗谴责一切在当时威胁克里特会众的不道德和邪恶,他的话对今日的人也是个适时的警告。他说:“上帝救众人的恩典……教训人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基督徒应该“预备行各样的善事”,对政府权威表现顺服,保持清白的良心。

保罗给提多的信加深人对上帝的非配得仁慈的体会,鼓励摈弃这个世界的不敬虔,“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藉着这些,那些靠耶稣基督称义的人就能够在上帝的王国里“凭着永生的盼望成为后嗣”。

11.《腓利门书》

(1)概要

《腓利门书》不仅是“外邦人的使徒”所写的最短的一封信,而且在整本《圣经》中,只有《约翰二书》和《约翰三书》比《腓利门书》的篇幅更短。此外,这是保罗惟一的“私人”信件,意即不是正式写给一群会众或一位监督而是写给一位私人朋友的。目的是要与这位基督徒弟兄讨论一个特别的难题。这位弟兄显然就是富有的腓利门。他住在小亚细亚中部弗吕家的歌罗西城。

(2)写作背景

保罗把写这封信的目的清楚地透露了出来。当时,保罗在罗马首次被囚(公元59—61年),他有很大的自由向人传道。听他传道的人当中有一位名叫阿尼西母,他是从保罗的朋友腓利门家中私自潜逃的奴隶。后来,阿尼西母成为基督徒,而保罗经阿尼西母同意,决定把他送回腓利门处。就在这时,保罗写信给以弗所和歌罗西的会众。在这两封信中,他提出有关如何适当地处理基督徒主仆关系的良好训示。除此之外,保罗更另行致信给腓利门,亲自代阿尼西母向腓利门提出请求。这封信是保罗亲笔写的——对保罗来说,这是颇不寻常的事。

这封信很可能在公元60—61年写成。当时保罗可能在罗马从事传道工作已有相当时日,因此已令一些人归信基督。此外,鉴于他在第22节表示希望从狱中获释,可以认为这封信是保罗入狱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写的。《圣经》的记载可以看出,上述三封信都是由推基古和阿尼西母送出的。

(3)关于作者

《腓利门书》第一节表明保罗是该书的执笔者,因为这节经文提及保罗的名字。奥利金和德尔图良都承认这点。此外,写成于公元2世纪的穆拉托里残片将这本书列在保罗的其他书信中。这点也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阿尼西母被遣回主人那里,但“乃是高过奴仆”。保罗向腓利门、“妹子”亚腓亚、“与我们同工”亚基布以及在腓利门家里的会众问安。他称赞腓利门(名字含有“富于爱心”的意思),因为他向主耶稣和众圣徒表现爱心和信心。有关腓利门富于爱心的报告令保罗感觉十分欣慰。保罗以年长者和囚犯的身分非常率直坦诚地说话,表达他对“儿子”阿尼西母的关注。保罗是在捆锁中成为阿尼西母的“父亲”的。阿尼西母(名字含有“有利”的意思)从前对腓利门没有用处,但是现在却对他和保罗都大有用处。

使徒保罗本来有意将阿尼西母留下来在狱中伺候自己,但却不愿未得腓利门同意便如此行。因此,他把阿尼西母送回去,“他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保罗请求腓利门仁慈地接待阿尼西母,如同接待保罗一样。若阿尼西母曾亏欠了腓利门什么东西,就都归在保罗的账上好了,因为正如保罗告诉腓利门说:“连你自己也是亏欠于我。”保罗希望自己能早日获得释放,以便前往探望腓利门。最后,他以问候结束了这封信。

(4)内涵和影响

处理奴隶的问题

在对待奴隶这个问题是,保罗显示他所传讲的并非一种“社会福音”,试图推翻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及其风俗习惯,例如奴隶制度。他甚至没有私自解放做奴隶的基督徒;相反,他把潜逃的奴隶阿尼西母从超过1400公里外的罗马遣回他在歌罗西的主人腓利门那里。因此,保罗忠于他作使徒的崇高职分,始终如一地紧守他的神圣任务,那便是,“传讲上帝的国,教导有关主耶稣基督的事”。

基督徒之间的关系

保罗给腓利门的信显示出存在于1世纪基督徒当中的爱心与团结。《圣经》显示,早期的基督徒以“弟兄”、“姊妹”互称。此外,这封信也表明怎样把基督教的原则实际应用在基督徒弟兄当中。从保罗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如何流露爱弟兄的心,尊重各种世俗关系及别人的财产,表现有效的机巧和可嘉的谦卑精神。保罗虽是基督徒会众的领导监督之一,却没有以他所拥有的权威强迫腓利门宽恕阿尼西母;相反,他根据基督徒的爱心及个人的友谊向腓利门提出恳求。这是今日的教士和监督们应当向保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