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淡水养殖鱼病防治技术
7402700000019

第19章 寄生虫病害防治(6)

(2)鲤锚头鳋(L.cyprinacca),寄生于鲤、鲫、鲢、鳙、乌鳢、泥鳅等多种鱼类的体表、鳍和眼。虫体细长,全长6~12毫米。头胸部具有背、腹角各1对,腹角细长,末端不分枝;背角的末端又形成“T”形的分枝。生殖节前突起一般较小,稍突出,分左右二叶,或不分叶。

(3)草鱼锚头鳋(L.ctenopharyngodontis),寄生于草鱼的体表、鳍基和口腔。体长6.6~12毫米,宽0.6~1.25毫米。头胸部背角为1对由横卧的“T”形分枝所组成的“H”形分枝。生殖节前突起为二叶。

雌鳋产出虫卵,卵在水中经数天孵出第一无节幼体,经四次蜕皮后成为第五无节幼体,再蜕皮一次成为第一桡足幼体。第一桡足幼体蜕皮四次,成为第五桡足幼体,此时进行交配,受精后的雌性第五桡足幼体寻找合适寄生的宿主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在水中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虽仍能在水中自由游动,但必须到鱼体上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摄取营养,否则就不能蜕皮发育,而在数天后死亡。

[症状] 锚头鳋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6~10厘米的鱼种可发生鱼体畸形弯曲,失去平衡。露在鱼体外面的虫体上常有累枝虫等原生动物、藻类和霉菌附生,当严重感染时,使鱼体上好似披着蓑衣样,从而增加鱼体的负担,影响病鱼的活动能力。鳗鱼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使病鳗口腔不能关闭,无法摄食而死。鲢、鳙等鳞片较小的鱼,由于锚头鳋的寄生引起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因而皮肤上形成石榴子样的红斑。锚头鳋寄生于草、鲤等鳞片较大的鱼时,则使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色泽较淡,寄生处亦出现充血的红斑,但一般肿胀不明显。

[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此病流行,尤以广东、广西和福建最为严重。锚头鳋在水温12~33℃之间都可以繁殖,这时也是该病的流行季节。该病对淡水鱼的各龄鱼都有危害,其中以鱼种受害最大。当有4~5个寄生虫时,即能引起病鱼死亡。

[诊断] 用肉眼检查病鱼,发现虫体。必要时用显微镜鉴定虫种。

[预防方法]

(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150公斤。

(2)用不同种的鱼进行轮养。

(3)在锚头鳋繁殖季节,用90%晶体敌百虫, 0.5~0.7克/立方水体全池泼洒,每月2~3次,每次间隔时间随水温而定,水温高时,间隔天数少,反之则多。

(4)鱼种放养前进行检查,发现有锚头鳋寄生时,用高锰酸钾浸洗后再放养。

[治疗方法]

(1)氯氰菊酯溶液,0.02~0.03毫升/立方水体,稀释2000倍全池泼洒,24小时后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0.2~0.3克/立方水体,稀释3000倍全池泼洒。

(2)精制马拉硫磷溶液,0.03~0.04毫升/立方水体,稀释100倍全池泼洒,病重池塘7天后再用1次。

(3)全池遍洒90%晶体敌百虫,使池水成0.3~0.5 ppm浓度。如鱼种感染的多为童虫,可在半月内连续施药二次;如多为壮虫,施药一次即可;如多是老虫时,可以不下药。

二、由鳃尾类引起的鱼病

鳃尾类营寄生生活,身体扁平,头胸部背面有宽大的背甲,胸部第一节常与头部愈合,其余三节是自由的,腹部不分节;小颚在成虫时变为吸盘,有2只大复眼;胸部有游泳足4对,双肢型,口器前面有一圆筒形的口管,口管内有一口前刺,基部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危害鱼类的主要是鲺。

鲺病

[病原体] 病原体寄生于鱼的体表、口腔、鳃。成虫、幼虫均营寄生生活。我国危害较大的种类有:

(1)日本鲺(A.japonicus)。寄生在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及鲮鱼的体表和鳃上。活体时虫体透明,呈浅灰色,侧叶上的树枝状色素明显,雌鲺全长3.78~8.3毫米,雄鲺全长2.7~4.8毫米。

(2)喻氏鲺(A.yui)。寄生在青鱼、鲤鱼的体表和口腔。活体时呈绿色,色素主要分布于背甲的边缘。雌鲺全长6.09~12毫米,背甲近圆形。腹部甚长,为背甲长1/3。

(3)大鲺(A.major)。寄生于草鱼、鲢鱼、鳙鱼的体表。活体时颜色极漂亮,背甲呈半透明的浅荷叶色。雌鲺全长8~16毫米,背甲长稍大于宽,复眼小。

(4)椭圆尾鲺 (A.ellipticaudatus)寄生于鲤鱼、草鱼体表。活体时虫体很透明,略呈嫩绿色。雌鲺全长2.6~5.6毫米。背甲近圆形,腹部为宽大于长的椭圆形。

[症状] 独游,跳跃。鱼体或水中可见虫体。鱼体表形成很多伤口,出血,使病鱼呈现极度不安,急剧狂游和跳跃,严重影响食欲,鱼体消瘦,且容易并发白皮病、赤皮病,常引起幼鱼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 鲺病国内外都很流行,淡水鱼及咸淡水鱼均受害,从稚鱼到成鱼均可发病,幼鱼、小鱼受害较为严重。流行季节为5~10月份。

[防治方法] 全池遍洒90%晶体敌百虫, 0.5~0.7克/立方水体,全池泼洒。

三、由等足类引起的鱼病

等足类是较大的甲壳动物,身体通常背腹扁,无背甲;腹部除末一节外,通常每节具有一对双肢型附肢,起呼吸作用;胸足形状相似,主要起爬行作用,故称等足类。寄生在淡水鱼上的等足类主要是鱼怪。

鱼怪病

[病原体] 日本鱼怪(Lchthyoxenus japonensis)。鱼怪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似凸形,深沉于胸部,背面两侧有2只复眼;胸部由7节组成,腹部6节。雌虫较雄虫大。雄鱼怪(0.6~2.0)厘米×(0.34~0.98)厘米,一般左右对称;雌鱼怪(1.4~2.95)厘米×(0.75~1.8)厘米,常扭向左或右。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孔内。

[症状] 鱼怪成虫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病鱼腹面靠近胸鳍基部有1~2个黄豆大小的孔洞从洞处剖开,通常可见一大一小的雌虫和雄虫,个别可见3只或2对鱼怪。病鱼性腺不发育。鱼怪幼虫寄生在幼鱼体表和鳃上时,鱼表现极度不安,大量分泌黏液,皮肤受损而出血。鳃小片黏合,鳃丝软骨外露,2天内即死亡。

[流行情况] 鱼怪病在云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上海、黑龙江、天津、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水域内均有流行,且多见于湖泊、河流、水库,池塘中极少发生,其中尤以黑龙江、云南、山东为严重。主要危害鲫和雅罗鱼,鲤鱼上也有寄生。

[防治方法]

鱼怪病一般都发生在比较大的水面,如水库、湖泊、河流,池塘内极少发生;鱼怪的成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加以它又寄生于寄主体腔的寄生囊内,所以它的耐药性比寄主强,在大面积水域中杀灭鱼怪成虫非常困难;但在鱼怪的生活史中,释放于水中的第二期幼虫是一个薄弱环节,杀灭了第二期幼虫,就破坏了它的生活史周期,节断了传播途径,是防治鱼怪病的有效方法。

(1)网箱养鱼,在鱼怪放幼虫的高峰期,选择风平浪静的日子,在网箱内挂90%晶体敌百虫药袋,每次用量按网箱的水体积计算,每立方水1.5克敌百虫,均可杀灭网箱中的全部鱼怪幼虫。

(2)鱼怪幼虫有强烈火的趋光性,大部分都分布在岸边水面,在离岸30厘米以内的一条狭水带中。所以可在鱼怪放幼虫的高峰期,选择无风浪的日子,在沿岸30厘米宽的浅水中洒晶体敌百虫,使沿岸水成0.5克/立方米浓度,每隔3~4天洒药1次,这样经过几年之后可基本上消灭鱼怪。

(3)患鱼怪病的雅罗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所在雅罗鱼繁殖季节,到水库上游产卵的都是健康鱼,而留在下游的雅罗鱼有90%以上是鱼怪病的患者。在雅罗鱼繁殖季一方面应当保护上游产卵的亲鱼,以达到自然增殖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可增加对下游雅罗鱼的捕捞,降低患鱼怪病的雅罗鱼比例,减少鱼怪病的传播者。

4、溴氰菊酯溶液,0.15毫升/立方水体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