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新课改)
7405000000023

第23章 产业和劳动者(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完善。其次,必须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再次,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中镇、乡、村举办的集体企业、各类型的合作企业、个体企业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形式。

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一,乡镇企业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第二,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第三,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因此,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发展乡镇企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选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过程的逐步实现,一方面需要乡镇企业承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绝大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又需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走“离土不离乡”的道路。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涌入城市,势必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

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

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二者的区别是计算方法和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其经济活动发生在本国国土范围内,不管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工业包含着许多行业和门类。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不同,又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因为:我国已建成比较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体系,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需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各部门中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等,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这些支柱产业犹如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它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这些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除此以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就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产业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我国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和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制度就是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

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鉴证。经过鉴证的劳动合同生效后,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均不能毁约。如一方有毁约行为,要到劳动仲裁机构处理。

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标签,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

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学习本节知识应该联系《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来进行。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社会救济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它属于低层次的保障。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保障。

社会优抚是政府对军、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是政企分开,彻底改变“企业办社会”现象,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第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保护弱势群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它进一步升温。

节能减排重在改变经济结构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下降一个百分点,就少用能源3000万吨标准煤。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决定着能耗水平的高低,节约能源要首先体现在结构节能上。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左右,建筑成为用能增长较快的领域,汽车等交通工具和各种家用电器还需要推广采用节能环保型的产品。因此,构建有利于节能的产业体系,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逐步降低高耗能重化工业在工业当中的比重,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

现在国家已经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同时加快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节能,并进一步强化管理,动员全民提高节能意识,实现行为节能,建立节能长效机制。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着重抓好的三个环节

第一,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继续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种子工程”的支持力度,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我国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我国农产品的良种普及程度和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第二,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要抓紧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优质饲料,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比重。加强疫病防治和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建立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基地,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

第三,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粮食主产区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合理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需要立法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把农业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提升产业层次,把农产品生产经营特别是加工增值后的利润最大限度地给农民。

农民发展专业合作,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支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民联合起来进入市场的一个载体,是一种新型市场主体,但目前法律地位不明确,现行法律制度没有合作组织登记的专门规定。名不正则言不顺,登记无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没有法律地位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绕不开的一个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立法,需要正名。从这一点来讲,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很有必要。从基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需要来看,立法要克服两个偏向:范围宽泛,就是把各种合作都包进去,特别是社区合作以及非农方面的合作。这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其他的问题,还涉及到一些改革深层次问题。另外一个是规定教条,就是按照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去规定,对合作的方式、环节以及分配方式都规定得过死,操作起来很繁琐,这样规定的合作组织很难运作,也会妨碍当前很有活力的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最好能够出台一个规定比较宽泛,操作比较简便,只就围绕农产品开展产销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的相关法律。

服务业: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