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7406600000012

第12章 巨国效应:一个永续增长的话题(1)

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一直在发挥的一些独特重要因素,在未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成为中国增长的无限原动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的巨国效应。谈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增长之谜,不谈中国这个巨国效应是不完整的。在这一点上,中国过去乃至未来获得的所有经济“大红利”,恐怕除了印度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出其左右。未来10年,中国崛起将继续倚重这一独特的重要因素。

本章探讨13多亿人口效应、东西地域梯度转移效应、中国规模经济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效应,以及由中国发展产生的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强大磁场,一个由中国辐射和被辐射的大一统“中央王国”正在于焉形成。而所有这一切,都在于为了论证中国巨国效应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进程。

13亿人口的巨国效应

由于历史的原因,全球国家众多,大小不等,面积大的有一二千万平方公里,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有13亿,最少的只有几千人。这种国别上的巨大差别常常使国力大小在此分野:大国再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力量;小国再富,总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弱点。科威特曾是世界首富,但被相对贫穷而又相对较大的伊拉克不费吹灰之力吞并。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之所以被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败,不仅在于美国是一个富国,而且也是个大国,伊拉克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中国在近代史上那样贫弱,西方列强曾竭尽全力想肢解中国,把中国彻底变成它们的殖民地,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因为中国太大,它们就是张开血盆大口也吞不下去,即便是吞下去了也消化不了。

发展经济学认为,大国经济发展具有一系列小国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国优势首先表现为综合国力。中国由于人口包袱沉重,人均产值、人均国民收入都居世界末流,但从总体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又具有很强的综合国力。目前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居第二位。到2009年底,中国绝大部分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跃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大豆、甘蔗居第三位。主要工业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分列第四、五位,其它产品的位次也明显提高。(注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北京晚报》,2010年1月7日。)中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排名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了2009年的第二位。2006年初中国外汇储备突破890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更高达2.4万亿美元。中国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员之多,堪称发展中国家之最。中国国内市场之大,使得立足于大规模生产方式之上的工业技术不会碰到与市场不相称的难题。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后来居上的重要的后发优势。

作为一个巨型大国,中国在总量上有着巨大自然资源:拥有耕地15亿亩;在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至少有20多种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二,铁的储量居世界第三;在生物资源方面,南北地跨近50纬度,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品极其丰富。

作为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国家,人均储蓄量很低,但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巨国,居民总储蓄量和国家外汇存底却又很高。这就是一种实力,这种实力是许多富裕小国,就是富裕大国都无法比拟的。现在,世界上公认新加坡富裕,同时也公认中国综合国力要比新加坡大几百倍,从资源角度看,甚至要大几千倍。中国、印度在人均收入很低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尖端工业,制造卫星、原子弹,这就是大国效应发挥结果使然,这在那些小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在市场的国家,而且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现实市场。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从国际市场进口5万亿美元左右商品。预计今后10年,中国至少将保持年均2500万台以上电视机市场的增量,如果加上更新和换型需要,年均销量可望更大。据专家认为,中国的电视机厂的最佳经济规模为230-240万台/年,如此计算,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中国就能容纳20多家左右的电视机厂,使电视机市场有足够竞争强度。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尤其是9亿农民的生活水平行的大幅提高,必将在21世纪20年代再一次掀起一波新的消费潮,届时消费潮将引领中国再一次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长周,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时代序幕也将拉开。

尽管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指出,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大低估了中国的实际收入水平,然而就是按这种低估水平计算,中国国内市场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如果考虑到中国正在规划的许多新兴产业,我们预判未来中国市场的扩张将无可限量。

随着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中国正在从一个原本实行自由贸易比较被动的国家,走向一个主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旗手。中国和其它国家近些年来形成的巨大贸易顺差,主要是由像美国、荷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来承担的。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竞争力比中国更强的国家,与中国贸易还出现了巨大逆差?这种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这个巨国效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贸易理论,也称之为“新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一个国家存在着规模经济,那么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下降。假定有两个国家,它们资源相同,但国家经济规模不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处于优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

在人口规模上,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国家,有13亿多之巨的人口,这个效应在贸易上是巨大的。举例而言,如果中国人口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买得起家用电器,那么这个家用电器市场规模应该和人口数量这个重要因子更为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是耐用消费品第一大消费国。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对于很多产品来讲,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到消费品,中国都是,或者说现在不是未来都将是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占就业人口18%,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能购买像汽车、住宅等较高价格的产品。就是这么一个群体,与整个欧洲相若,是一个具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人群构成的市场,这也是中国生产竞争力不如很多欧美国家,但在和这些国家贸易中却能够形成相对优势的原因所在。所以即使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不如很多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但中国的企业却享受了巨大的市场的好处。

这个巨国效应又是如何增进着中国的竞争力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从公元元年到1870年,中国经济总量一直在世界名列第一。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高达33%。由于存在巨国效应,所以中国是一个有着贸易优势历史的国家,这个优势曾经在过去世界历史中独立风骚了2000多年。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巨国效应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像世界每一个国家一样,到处充斥着日本家电。但日本怎么也没有想到,它的企业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短视症,当时这些不可一世的日本企业只看到中国大市场,它们实行高价策略,尽量攫取当下利益,无形给了中国企业比较大的价格回旋空间。到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短短10年时间里,中国企业已将被日本企业占领的大部分市场失地收复,在彩电、冰箱、空调等的家电市场上,市场份额更高达60%到90%不等。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中国企业享尽了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获得成本的优势和竞争力上的优势。中国家电行业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大国效应的成功例证,类似例子正在中国几乎所有行业不断复制。

中国作为一个巨国的另一重要优势表现在工业资源方面不必绝对依赖国际贸易。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拥有主要工业用的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非燃料性矿物藏量也十分丰富。虽然这些资源尚不足以使中国成为资源输出大国,但供应国内工业发展所需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存在任何问题。当某些品种存在短缺,中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调剂。当国际市场价格适当,国内开发生产数量尚不充足时,中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进口一些原材料。甚至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中国如果外汇充足,完全可以在缩减国内产量的同时,大量增加进口数量。但一旦国际环境不利,中国却因为具有的巨国优势和潜在能力,依靠国内资源游刃有余地支持其工业增长。仅就这一点来说,资源匮乏的小国除了进口之外,别无选择。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靠巨国效应,集中使用力量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156项大型骨干项目,把新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准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中国后来在发挥大国效应上走了弯路,纯粹是人为的因素,条块分割、地区封锁、重复生产等错误的经济行为几乎严重销蚀了中国巨国优势和大国效应。而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规模经济规律和大国效应规律要求中国在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应适当统收统支,在财政、税收、投资政策上作出调整。像“一五”时期(1953-1958年)建设156项大型骨干项目那样,象当年搞卫星、原子弹那样,现在中国又集合一个大国所应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搞所有小国一辈子都无法搞的外层空间和宇航技术产业群,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宇宙技术产业群、电子技术产业群、海洋开发技术产业群、光纤技术产业群、精密材料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从而使中国在大国竞争如林面前得以牢牢掌握住21世纪一些关键性高科技的主动权。

中国经济的巨国效应还表现在它的高速增长期比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要来的长得多。二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如下的特殊时期,即我们称之为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通常为10年至15年周期,在这一周期里经济年均增速在10%左右。我们可以以日本、巴西和过去曾一度非常流行的亚洲“四小龙”作为例子来说明。巴西高速增长期大概是10多年时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了这类通常周期模式的异类,高速增长期长达30年左右,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才出现了严重衰退,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后也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出现了大踏步倒退。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们不禁要问,经过30年(1978-2009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后,中国经济是否也会像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出现经济危机现象?如果说,中国经济还将持续高速下去,那么它还将持续多少年?可以作出解答的是未来中国的巨国效应将继续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我们在这里试用城市化过程来加以论证。

从世界各国看,城市化过程是一国现代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即除了工业化以外,就是城市化了。城市化是指一国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转型到城市的人口占该国总人口的比例。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从1978年到2010年32年间,中国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了13.6亿,中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陈甬军判断,预计中国2010年将达到50%。实际上,自1998年起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化时期。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还只有47%,比低收入国家高,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20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更是相差甚远。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率增长是每年1.44%,这个数字表明,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加上城市自然人口增长率,每年城市要新增约2000万人口。这个数字是巨大的,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市总量将达到8亿-9亿,城市化率为60%左右。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开始缓慢下来,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维持在76%左右,届时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

从人口学考虑,中国学界有一个严重误区,即中国人口会随着时间推移规模越来越大,甚至达到15亿、16亿,以至一直这样无限止膨胀下去。我们以为,由于20世纪70年代人口“一胎率”政策和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影响,中国从21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口严重老化,人口也将出现负增长趋势。这种趋势将在21世纪3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里加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爆增的人口全部死亡为止。到2050年起中国人口总量将大大萎缩,如果中国政府管理人口政策得当,届时中国总人口将维持在9到10亿上这一合理水平。虽然人口总数较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巨大,但与中国过去人口总量相比,中国将第一次出现较合理的人口总量水平。加上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早已处于世界第一,人口负增长以及总人口的急剧减少,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因为分母化的因素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前列。由此生发,我们有理由认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总量将是7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