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7406600000043

第43章 西方应正确认识中国(5)

“当我开始写《北京共识》时,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试图用清楚明了的语言描述我在中国所看到的情况,并且思考如何为中国这样一个以历史上前所未有速度迅速发展变化的国家提供一个框架,具体说,我想驳斥当时存在的两种思考中国问题的模式。一种是外国人思考模式,他们辩论的中心议题是:应该与中国‘接触’还是‘孤立’中国。当时我就觉得这种讨论非常可笑。直到今天我仍然这样认为。中国崛起已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毋庸否认的事实。要想孤立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可能性,并不比要想孤立我们一生中的其它重大变化(例如互联网)要大。”(《人民网》,2005年10月26日。)

韩国延世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前韩国总统办公室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文正仁认为:首先必须认识到,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根本是行不通的。如果美国采取对华遏制和孤立政策,它只会导致自我失败,这也是战略上愚蠢的自杀行为。中国现在持有数目庞大的美国国库券,如果中国经济崩溃,那么美国经济也将崩溃。就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中美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是如此的高。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如果中国经济出现疲软甚至陷入危机,全球经济也会出现危机。遏止中国经济不行,在军事遏制中国也同样行不通。美国能对中国进行北至渤海南到南沙群岛的海上封锁吗?根本不可能,更何况中国自己有核武器和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核威慑能力。所有关于遏制或围堵中国的想法其实是非常误导人的。我强烈反对遏制中国的政策。这根本就不现实:如果美国或日本真的遏制中国,就会导致世界经济的崩溃和重大军事冲突的发生。”(《环球时报》,2006年5月4日。)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登文章称,美国不应围堵正在崛起的中国,而应引导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使其成为全球体系的一个支柱,共同与美国应对核武、恐怖主义、传染疾病、毒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威胁。

文章指出,反对围堵的理由很简单,即任何外人都基本无力控制一个国家的崛起或衰落,一个国家发展态势在绝对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人口、文化、资源、教育体系、经济政策、政治稳定以及外交政策。现在的问题不仅是美国有无可能阻止中国崛起,而是美国应不应该阻止中国崛起,答案是:“不”,因为任何阻止中国崛起的企图只会引发中国的憎恶,从而使中国对抗美国在全世界的利益。

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时,比如核武,恐怖主义,传染疾病,毒品,全球气候变化,美国需要其他强大国家的积极配合。因此,最终美国政策的目的应是引导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使其在应对这些全球挑战时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最后表示,目前中美之间的一系列摩擦固然反映出达成上述目标的难度,但是,中美如果发生新的“冷战”,那么这场“战争”的代价将是十分高昂的,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将使两国的精力与资源从目前紧迫的国内与全球问题上转移开来。因此,两国都应负起责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中国,未被注意的重要情况”一文作者从另一层面来解读中国崛起:(法里德·扎卡里安,“大家都未注意到的重要情况”,[美]《新闻周刊》,2003年1月6日一期第14页。)

“‘9.11’事件的发生,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敌人,关于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的说法已成过去。事实是,中国在反恐战争中成了美国的盟友,华盛顿则以支持她加入世贸组织,支持她申办奥运会作为回报,美国甚至接受中国政府关于新疆有恐怖分子的说法。

中国利用华盛顿的‘9.11’之后的新气候继续集中精力追求她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除了有关台湾问题以外,中国通常都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因为她希望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身经济。

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亚洲的经济地图已被重新描绘,中国将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从长远看,中国变得富强可能最终将证明是对地区有好处的。毕竟来说,中国既出口商品,同时也进口商品,比如,中国大陆是台湾地区商品的最大进口地,她进口是台湾总出口商品的1/4左右。这比十年前增长了整整一倍。同样中国崛起也证明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

现在,华盛顿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标志着美国恢复了理智。美国无法制止中国崛起,也不应该那样做。如果中国没有表现出与美国为敌,而美国却把自己树立成中国的敌人,那就是制造世界头号强国同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间的事端,从而成为世界战争的前奏。”

美首任情报总监认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将越来越强大,美国必须接受这一现实,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外交政策。如果误判形势,制定错误的外交政策,那将糟糕至极。美国应当对中国奉行接触政策,在全球体系中作为伙伴和利益攸关者共同工作,共同受益,形成双赢局面。

西方如何应对中国崛起

在过去一百年中,世界最强盛的几大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就是那么几个国家:美国一直是老大,日本排名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得很快,英国排名则在不断下降,而俄罗斯从来都不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的崛起,延续多少年的世界格局将被打破,全球经济实力对比将产生革命性巨变,着一变动可以与美国在1860年至1910年之间的崛起相提并论。革命性巨变自然引伸出一个符合逻辑的问题:已有的经济大国,尤其是美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中国的经济崛起?

我们以为,美国应努力理解今日的中国就像一条从沉睡中忽然醒来的龙,尽管有国家不断冒犯它,但它没有怒气,而是宣布要和平崛起。这种好脾性部分来自北京对自身国力现状的清醒认识,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支持美国自二战以来一直颂扬的“国家的繁荣不必通过军事征服获得,经贸融合才是通往增长的稳妥之路”的观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设计者的美国,却没有一个人提出美中关系的全面新战略,更别说实践了。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缺乏一种连贯性,这给中国的决策者造成一种印象:美国热衷于遏制中国崛起。

显然,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正在发展成国际市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至今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为此,西方将付出沉重代价。近30年来,西方事实上只把中国视作一个市场,但谁只要没有及早前往中国,以确保自己从这个巨大蛋糕中分得尽可能大的一块,那他就犯了严重错误。而就在西方国家死盯住中国市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机遇,并为能在这个市场上立足而不断作出让步时,中国无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都懂得如何利用西方对手不理性、不清醒看待中国的弱点,在为自己谋取到了最大经济利益。

鉴于此,我们建议,西方国家必须准备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下决心在欧洲和跨大西洋伙伴中开展早该进行的“中国对话”,这也许才是真正有效应对中国对西方形成挑战的前提。

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化远超过其它国家的最大受益者。西方国家应越来越接受以下认识,即(1)中国今天这个巨大市场在明天有可能变成西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中国崛起的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加大。可惜,西方国家未能充分认识这两点,从而造成过往与中国交往政策上的杂乱无章。而且,在希望中国或者通过中国实现怎样的共同利益问题上,西方国家也都缺乏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共识。而只要西方国家不理性、不清醒看待中国,中国将会一直继续利用西方改善其全球地位。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将从单纯的利用和改进他国技术迅速转变为发展自己的技术创新,这一趋势终将表现出来,对世界造成革命性影响。我甚至非常相信,中国很快将拥有与美国相抗衡的两大经济平台:一是低工资但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二是可以与西方水平媲美的高科技行业。在这一点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是否做好了准备?西方必须搞清楚国际社会如何才能与中国共同繁荣。西方特别是美国,是到了考虑与中国共处“双赢”模式的时候了。由于外部竞争,美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早已竞争力尽失,而在不会遥远的未来,中国和印度将在高科技领域展开争夺,从而迫使美国通过降低工资来保持竞争力。在这种贸易中,尽管美国人可以享受到便宜的中国产品,却将表明最后是一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