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驱逐行动不是中国的错。我们生活中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各种东西--玩具、小玩意和10美元一双的童鞋。有时,我也担心流失到海外的就业机会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
但是,去年在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
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了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我想把‘中国’关在门外。
经过略施小计和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我把丈夫也争取过来。于是,1月1日,我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这个想法并非为了惩罚中国,它根本不会感觉到我们的抗议带来的这点微乎其微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会欺骗自己,认为我们把一个就业机会还给了俄亥俄州或者佐治亚州的某家公司。我们把中国拒之门外是因为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带来多少不便。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儿子的网球鞋已经小得无法再穿了。给他买一双新鞋搞得我疲惫不堪。经过两周的奔波后,我终于受不了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这笔钱花得让我有点心疼,因为这个价钱对于一双童鞋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但我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感觉。几周后,我又花了60美元给我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
随后,我们在许多小事上遇到了麻烦。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我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用在厨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就。我家的一个旧抽屉从1月起就拉不开了。我丈夫在‘家得宝’发现了修抽屉用的工具,但当他发现这个工具也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后,就又把它放回了货架上。
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这也带来了小小的危机。我们还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捕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
避开中国制造的玩具更是一件令人难以应付的事。春天,我们4岁的儿子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儿子一直是一个重友情的人,但是最终他厌倦了总把丹麦生产的‘乐高’玩具送给朋友作为生日礼物。10月的一天早晨,我们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他突然喜欢上了一个电动的紫色南瓜玩具。儿子哭着说:‘我们都多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我一天。第二天早晨,我又开车带他去百货公司,让他用自己生日时得到的钱去买那个南瓜玩具。
我不知道12月31日我家的抵制行动正式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我发现,中国并没有控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货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面,我保证你还是会大吃一惊的。
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今天,中国经济正在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一再向世界宣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什么意思?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意味着中国继续与世界分享自己的发展成果,为构建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贡献。
正视“中国崛起”已在世界发酵,引起越来越大的国际关注。它的发轫是2005年9月20-21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华盛顿举办“中国和平崛起?”国际研讨会。以往,美国主流讨论的中国问题不外乎都是有关中美关系的议题,但是这次却不同,题目为“中国和平崛起” ,议题分为:国内基础、国际背景、世界效应、挑战、机遇与前景等。这是华盛顿圈首次专门讨论中国崛起问题。
所谓华盛顿圈(Washington DC Circle),一般是指来自美国重要思想库、学术界、NGO组织和政界等,其中政界包括行政当局、国会和军方等重要部门,以华盛顿思想库为平台,邀请来自美国各地(当然也邀请世界著名人士参加)最具权威的学者和政要参与讨论或辩论。如果懂得美国决策政治学的话,就不难知道,凡美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从来都不是突然做出的,一般政策决断源来自华盛顿圈,首先由他们提出政策的议题并开展激烈辩论,不久之后,人们便会看到美国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其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华盛顿圈的影子。
华盛顿圈会议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主题,再一次告诉世人,中国的强大已经到了不能令世界忽视的地步。
华盛顿凯悦饭店会议室厘,讲演席两旁摆放着两块巨大的屏幕,屏幕上用中文书写着“中国和平崛起?”6个耀眼夺目的字。当新老朋友见面时他们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汉语水平都在过去几年里提高了,经常有人主动和你用汉语对话。另外,他们在见面时递给你的都是双语名片,名片上印他们的中国名字。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的汉语听力很好,1999年在上海《财富论坛》上,他可以不借助翻译就参加了有关中国金融问题的讨论会。但他的口语却颇为一般,很少开口讲话。可到了这次华盛顿圈会议时,他见到人的第一句话就是用中文说的,“见到你很高兴”,流利的程度着实让人吃惊。接着是一个拉迪式的腼腆微笑。拉迪名片上的中国名字用的是“罗迪”。
曾几何时,中国一些学者为了便于交流使用英文名字,现在随着中国问题在全球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学汉语、起中国名字,这一变化是在近10年之内发生的新鲜事。
1992年,美国一位记者出版《中国崛起》一书,以深邃的眼力和精辟分析首次提出了中国将崛起的真知灼见。当时没有人相信他的话,特别是对那些陶醉于西方优越感的人来说,他对中国的论断几近振聋发聩,或者说是天籁之声。
1996年,中国的老朋友、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其《亚洲大趋势》一书中预言,中国必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奈斯比特表示,这不是会不会发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他预测,中国无论在经济、政治或文化方面都将跃居前列,重塑世界面貌,而且世界游戏规则不再由西方国家单独主导。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者。中国不仅在其所属的地区经济舞台上迅速崛起,而且也同时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近些年来,中国加强了各类双边和多边关系,参与并倡导诸多安全和贸易协议,并逐渐成为多边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分析家也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和军事同时以两位数增长,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崛起的事实。
2005年,《纽约时报》以“横跨亚洲,北京之星高高升起”为题,指出中国正在利用它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磁力,为自己拓展国际政治和外交空间。文章指出,尽管目前对许多亚洲国家来说,中国崛起的存在意味着利润与开放的市场,但是中国正日益以经济实力为杠杆,为其政治和外交的目的服务,中国在亚洲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崛起是其经济影响力不断壮大的必然结果。
显然,2005年9月的那次非同寻常的华盛顿圈会议,是华盛顿少有的“大聚会”。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介绍说,原来设想开一个小范围会议,不料竟有300人参加,除了25名主讲演人之外,参会者分别来自美国国务院、白宫、国会、财政部、能源部、商务部、国防部、环境署等,还有美国参众两院的政策委员会代表,美国40个主要思想库,包括中国周边国家在内的近2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代表,另外还有包括波音、英特尔、摩托罗拉等大公司的代表。此外,从代表广泛这一侧面也反映了华盛顿会议对“中国崛起”的高度重视。
会议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中国崛起是一个基本的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是经济学家给与会者的一个最主要信息,也被会议主持人称之为经济学新自由派的观点。经济学家用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外商投资额全球第二,贸易额第三。经济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正在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经济学家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韩中贸易额在2005年达到630多亿元,是两国建交之初时的10倍;日本、韩国的工业品,越南、印度的农产品,新西兰、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产品,中亚的石油,南亚的矿藏,东盟各国的原材料,各种产品都能够在中国找到市场,从而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和就业。
就在华盛顿圈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china"s century)为总题,用了21个版面对中国进行密集报道,从政治、经济、商业、教育、电影等多个角度解读当今中国,其中,封面文章——“新力量崛起于东方”是这样正视“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的:
“美国人赞赏美丽,但他们更痴迷于巨大。想想大峡谷、加州红杉、迪斯尼乐园、SUV、美军、通用电气、双层吉士汉堡和大杯拿铁咖啡。如今,每个商人都能看到了炫目得让人晕倒的中国统计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过去15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600%,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15%。
最惊人的增长样板是上海。15年前,上海浦东还是未开发乡间;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的金融区,有8个伦敦金融区大,实际上只比整个芝加哥市略小一点。星巴克的CEO舒尔兹说,3年后,在中国的星巴克咖啡厅的数量可能将超过美国。
在工业革命最高峰,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场”;如今,这一称号无疑事属于中国的。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的玩具。
要了解中国是如何控制低成本制造,只要看一看沃尔玛。这家美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以传奇性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了世界上价格最低的商品。沃尔玛使用技术、管理创新模式来实现其目标,但它成功的最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中国制造。如今,沃尔玛从中国采购了180亿美元的产品,在沃尔玛6000个供应商中,5000个都来自于同一个国家——中国。
过去400年里全球曾经发生过两次力量大转移。17世纪的欧洲崛起是世界上最富强、最活跃和最有野心的一次。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取代了欧洲,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决定性力量。几个世纪以来,世界一直是西方国家角力的舞台。而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加上日本的砝码,代表着全球力量的第三次转移——亚洲崛起。
全球媒体纷纷就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影响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崛起在改变着全球经济政治秩序。它所带来的变化,其程度将不亚于工业革命或随后美国崛起所带来的变化。如果没有中国,已无法奢谈今天世界经济的繁荣。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报告称,在过去10年里,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亿美元,而为生产商节省的开支则更多。
英国《经济学家》称:“2000—2001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强劲增长将世界经济拉出了衰退的泥潭。”(中國為何讓美國人如此震撼”,[英]《BBC视听论坛》, 2005年12月10日。)
中国现今已成为世界上赢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它拥有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美国贸易赤字总额中有1/4是来自对华贸易。中国还拥有对欧盟贸易顺差。这种高度融入全球生产链的势头,将有助于消除贸易伙伴的不安。中国廉价供给给全球带来的巨大利益是非常明显的。
当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披露该行对亚洲经济的预测时,他将亚洲繁荣景象归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千野忠男对中国的评价是:亚洲地缘政治实力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又一证据。在几年时间内,中国一跃成为该地区一个经济强国和一支越来越强大的政治力量,而美国一度在该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实力。中国的崛起,连同她对亚洲经济一体化所起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地区唤醒了一种共命运的感觉。(“外报评论:中国崛起在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秩序”,《每日世界经济文摘》,2008年12月10日,第147期,第1-2页。)
围堵中国决无可能
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既有的经济强国除了战争手段之外只有两种对策,要么选择接受和适应,要么选择围堵和遏制。历史证明,围堵和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方向的企图几乎从未成功过,当年西方国家与德国、日本的关系就是一个最好证明。现在,美国国会议员中仍然不乏人主张对中国施行围堵和遏制策略,但经验表明,在经济上围堵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如果选择前一种对策,并善于兼顾现实与理想两个目标,那么,中国经济崛起不但不会威胁美国,反而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对中国实行围堵政策将被表明是一个大错误,原因仍然是中国崛起这样一个强大事实。对此,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认同。
2005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大概也是从那时起我们观察到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的微妙转向。由于中国对矿物铀,和谷物的强大需求,澳大利亚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因此,从战略利益考量,澳大利亚采取了对中国十分务实的态度。如今,澳大利的商业公司更愿意与中国实行自由贸易协定,而不是美国。以至美国高层认为,在未来中美可能的武力冲突,美国不能指望澳大利亚支持美国政策。(“中国‘软力量’赢得朋友”,《凤凰网》, 2006年5月17日。)
东南亚国家也不认同美国把中国崛起看作是威胁的做法,相反,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崛起是东南亚各国的机遇。2001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质性启动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明。因此,东南亚国家并不追随美国试图合围中国野心,更不愿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马前卒’。
前述的《北京共识》作者雷默于寄语中国读者,文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