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提高居民收入对GDP的增长分享比率,不仅可以促进外需向内需的转变,并在提高居民最终消费比例的基础上加快国内经济的增长,而且对缩小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国经济战略性转变的核心,“强国向富民的转变”不能没有具体和明确的测量指标,否则未必不会“说归说,做归做”,或“说的多,做的少”,以至于最终实现的转变远远低于政策预期。
进一步说,鉴于向前40多年国内居民收入对GDP的增长分享比率持续大幅下降,要想实现“强国向富民的转变”,就应当在未来5年超前提高居民收入对GDP的增长分享比率,尤其是大幅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对GDP的增长分享比率,用以弥补此前10至15年的欠账,并争取在10年内将这一比率稳定至0.9倍以上的水平。
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显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问题都进行了饶有兴趣的研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2009年福州参加海峡青年论坛发表演讲时说,未来15到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5%左右。他是针对海外有专家学者提出中国经济继续维持高增长难度非常大说上面这番话的,后者的理由是一些支持经济高增长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和衰减,包括体制改革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劳动力要素低价优势可能逐渐丧失、面临能源、资源“瓶颈”等。他认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但认为,中国经济仍可延续前期高增长态势。在今后15年包括“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虽然有下调趋势,下调1-2个百分点,但仍可保持年均7.5%左右的增速。
陈东琪作出上述判断主要基于四个理由,即:(1)深化改革还会带来很大发展空间,尤其是体制改革、创新;(2)扩大开放大有可为;(3)今后1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将拉动经济增长;(4)中国经济品质将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带来经济高速增长。(注 商都信息港,2009年6月20日。)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认为,未来15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因素,主要表现为: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都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留下了较大空间。另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例如,2009年中国新增人口761万人,按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4552元/人计算,仅此一年就可扩大消费需求347亿元。
(3)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
(4)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
(5)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新的地区增长点不断形成,将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具有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
(7)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这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重要保证;
(8)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所有制结构在逐步优化,经济内在活力在不断增强,市场作用日益显着,资源的流动更加快捷,体制创新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9)中国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政府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逐渐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这是确保中国经济航船持续稳健快速前进的重要指导思想。(注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1月18日。)
“在未来20年中,中国经济将会以8%至10% 的增长速度发展。”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2010年5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领袖的力量”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上述这一观点。海闻表示,由于中国未来20年的“三大化”趋势,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他坚信中国经济仍将以8%至10%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将比日本、亚洲“四小龙”经历更长时间的经济增长。 海闻认为,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有4方面原因:
(1)中国人口多,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远未完成,因此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能延续20年。
(2)13亿人口构成了一个庞大市场规模,这是别国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3)制度潜力,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要完成体制转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4)中国现在面对着高度开放的环境。中国之所以能以现在的9%至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出口导向政策是分不开的。(注 东方网-劳动报,2010年5月24日。)
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评价和猜测中,有几份独特的研究报告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1、英国《独立报》在“中国经济增长还能走多远”的文章评论说,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背景材料是高盛公司有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研究报告,答案是,中国的发展速度比高盛公司估计的还要快。事实证明,那种认为中国那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取得像“亚洲虎”(指马来西亚、印度 尼西亚、泰国、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快速增长的想法是错误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是错误的。中国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高盛公司进一步指出,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增长速度会逐渐减慢。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口统计学上的“黄金时期”,其劳动力人口仍在不断增长。由于中国实行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出生率低了,但还没有影响到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在大约10年内外,中国劳动力人口才将开始缩小,导致下面这个问题,即中国能在老年化到来之前就开始富裕吗?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它肯定会变得更加富裕,但是,它达不到发达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至少在可预见将来。到下一代人,劳动人口缩小和最终的人口减少将影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但是,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注 金羊网,2008年12月23日。)
2、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在“为什么中国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一文中认为,东亚经济赶超最发达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几乎是,这些赶超型经济在他们的人均收入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长的。如果这个经验观察是正确的话,那么意味着,中国经济至少还应该再高速增长35年,因为实现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一半至少要在2040年前后(按购买力平价估计)。(注 马丁·沃尔夫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和首席经济评论家。)
3、在2008年9月中国企业高峰会上,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杰德·戴维斯发布了一个报告,提出了三个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假设情况:(注 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11日)
第一种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拓亚洲市场,从而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报告假定,2009年至2010年间,随着欧洲和北美国家面临自身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这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进而导致中国出口放缓,政府开始集中发展内部市场,改善和亚洲邻国的关系。这些地区关系的日益密切将导致亚洲经济区域的形成,区域内开始允许货物、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到2012年至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惨淡,但是中国成功保持了社会的团结稳定,依托于区域关系纽带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多极世界产生,中国则主导着亚洲区域的影响力。
第二种情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终衰退,没有大的起色,表现在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继续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政府由于害怕社会的不稳定勉强推动着这种转变。随着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和执行的不到位和创新能力的有限,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慢慢下降,外商投资下滑。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慢慢下降。
第三种是预测中国经济文化繁荣情况。今后5-10年,中国经济焦点还是在扩大就业和消费,促进经济转型,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上。到2025年,中国可以达到均衡发展,保持可持续的高增长。
戴维斯发布的报告中的第一和第三种情况,从现在看是最有预见力的,至少它正确预见了2008年后世界和经济经济发展形势,2008年中国经济几乎就是戴维斯报告中的一种坚挺走势。2010年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十二五”规划,而规划的未来方向正是戴维斯在第三种预测中提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