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对于太阳,早期人类是既畏敬又赞颂的。太阳能使大地燃烧如火,赤地千里,也能使水涝远退,万物更生。在古
①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代神话中,太阳是最基本的主题。太阳神也是诸神中的重要一员。在古代岩画中,如我国的阴山岩画、花山岩画、沧源岩画、连云港岩画等等,最重要的形象也是太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为其他形象所不及,这也说明太阳在不同的岩画作者中有相同的审美地位和认识地位。太阳本身在大自然中的崇高无上和辉煌无比的地位,在人类千百万年的生存发展中,给人类的心灵投下了崇高与辉煌的印象和情感。
气候的四时变化、季节更替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也直接给予人们情感以影响。至今广布于世界各民族中的节庆,虽然大多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但和自然也有密切关系。我国珞巴族到解放时止,生产力水平极低,还处于刀耕火秭时代和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生活中。他们刻木结绳,记事记数。珞巴族实行“物候历”,以月亮的圆缺和月出月没为一月或半月的标志,从中估计到约当于夏历2月的时候,正是农事季节,就庆祝一种“旭独龙”的节日。节时,用一根大木棍,在棍上粘贴各色鸟羽,使之缤纷灿然,人们手执鸟羽棍在广场上欢叫、舞蹈,预祝丰收。可以想见,人们祈祷、颂扬的是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晴朗的天空,适时的好雨,温润的气候,带给人们的是安详、宁静、幸福、丰足、憧憬、喜悦、平和的美的心绪。大自然使人类欢乐生存,人类的幸福快乐又投射到大自然使其成为审美的对象。原始人类从劳动中生发的对大自然的美感,至今仍然是我们自然美之审美态度的基本情结。黑格尔在其《美学》中就是这样论述的:“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①
“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②动物美可以说也是人类在原始生产劳动中积淀和萌生的。狩猎曾经是人类早期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人类主要靠它来维系群体的生存。畜牧业萌芽以后,人类对动物、家畜又添了一层感情。在古代岩画中,动物形象是最突出的形象,许多动物造型准确、生动,栩栩如生。我国阴山岩画中的羊、鹿、狼、狗、马、虎等等就十分醒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狼山南麓的格尔敖包山沟的岩画中发现7只驼鸟的形象,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多伴有驼鸟化石,驼鸟在内蒙古草原消失的年代,据科学测定,在距今约1万年前,这就证明,这些岩画一方面是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另一方面也说明岩画的内容是当时时代的反映,是人们生活的折射。在韩乌拉山峰一带的岩画中还曾发现大角鹿的形象,这种动物也是几万年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哺乳动物。此外同期的动物出现在阴山岩画中的还有麋鹿、野马、野牛、野驴、野羊等动物形象。模拟动物的舞蹈也是最常见的原始舞蹈之一,而且常常是纯粹的动物舞,直观而生动地表达着人们对动物的喜爱和热情,在情趣和旨意上区别于狩猎舞中对动物的模仿。动物在远古神话中也是重要的角色,其中不乏对它们自然属性大加赞美的篇章和情感。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兽率舞”就是早期的模仿动物的舞蹈和传说。《竹书纪年·帝舜元年》:“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仲夏纪》:“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革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
①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4版。
②同上。
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拾遗记·神农氏》:“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
社会交往领域的审美萌芽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的动物时代,生物世界就有一种社会或群体的交往方式。现代生物社会学就是专事动物“社会性”研究的。人类出现以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都离不开群体的巩固和互助。在群体生活中,早期人类,共同生产劳动,共同养育子女,男性和女性在劳动中出现的分工恰恰是为了保障群体的生存。在某些原始部落,我们发现,他们对个别人的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将这个人驱逐出群体。由于性选择进化的内在推力,人类群体不仅要有内部团结,还要发展与外部其他群体的关系。后一种关系,有时是友好睦邻,有时则是兵戎相见。根据前述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可以确信,人类早期群体的形成和群体关系的巩固,是在两性关系的规则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的。从血缘群婚到普那路亚婚、对偶婚,直至一夫一妻。在这个婚姻变革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组织相生相随地出现了氏族、部落、民族、国家,又经历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合乎进化规律,促进其发生作用的社会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使人更其为人,假如说劳动创造了人的话。
最早的社会组织是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氏族制度是人类各民族原始社会制度的基础。”①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阶段。在这个时期,从取火的发明,复合工具的应用,猎取大动物等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化。猎捕巨大猛兽,需要有更多的人、更强壮的体魄和更严密的组织及协作,要求有更固定持久的群体集团。由于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近亲婚配的不良后果,出现了外婚制,人口不断得到繁衍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定居。欧洲旧石器中期莫斯特文化遗址发现过有多炉灶的大住所,尼安德特人已产生灵魂观念,埋葬死者时用红色矿石涂抹其身,法国列古尔杜洞发现有棕熊骨的埋葬等巫术仪式。这些都说明此期人类已有相当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
原始社会组织的出现,也反映在原始艺术遗存之中。原始岩画中的狩猎、围猎、巫术仪式、图腾崇拜,原始饰物的出现以及它一开始便具有的“取悦于人”之类的社会性、人际性,原始雕塑的精神象征性,等等,无不折射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反过来,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原始审美意识和原始艺术也是源自于人类的原始的社会交往的。人们的社会交往不仅产生美,而且使一些美的原则固定下来,普及开来,统一起来,并赋予美和美的事实以统一的“人的”尺度--即社会性
一、性与美:原始婚姻中的美及艺术
属于人的原始的婚姻形式或制度,是人类脱离动物优化和进化自身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婚姻制度的变异和进化也引发了艺术和美感的发生与丰富。婚姻与美及艺术的关系,还在于人
①《原始社会史》第188页(林耀华)。中华书局1984年版。
类的两性性关系越来越注入情感与情绪。性美、爱情也是人类的专利。由于情爱的需要,也促使人类在两性关系中,比动物更广泛多样地采用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手段吸引异性,美感就同时被培养出来。例如,原始人普遍纹身、绘面、绘身,其色彩斑驳醒目,线条丰富,各具形象,此中最早的意义多出于氏族图腾标志,青年们可据此选择出谁是可与性爱的异性。到了稍后,纹身绘面就注入了美的意识。在许多原始民族那里,青年们甚至只知道如果他们不纹身绘面,姑娘们就会认为他们不美从而不爱他们了。在原始两性关系中,艺术性的手段是激发性欲的必要形式。音乐的悠扬与缠绵正是性恋者的心声,舞蹈的激越是性欲积累和诱发的必要过程。这些诱发性行为的艺术从生理快感积淀和升华为艺术美感,艺术与美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结合的又一生理基础。
关于原始性爱与审美意识的发生,我们还可以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
首先是成丁礼中的性成熟与性美的发生。在原始时代,儿童发育成熟为青年,必须举行成丁礼仪后,方可进入社会生活和婚姻生活,享受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成丁礼通过身体装饰的变化和观念的考验教育,使个体以崭新的面貌表示自我。举行成丁礼后,男子或女子获得成年人的标志或装饰。成丁礼曾经从原始时代往后沿袭数千百年还广泛存在。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关于成丁礼的记述多次出现。《大戴礼·保傅》中有:“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自虎通义·辟雍》载:“八岁入学学书记,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籍。”《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博学不教,内而不出。”迄今我国还有许多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成丁礼的文化行为。如独龙族、黎族的纹面成丁,壮族、高山族的凿齿成丁,布朗族的染齿成丁,瑶族的“度戒”仪式,纳西族的换裙子、服饰成丁,等等。
这里具体举述一下基诺族的成丁礼仪。基诺人行成丁礼时,事先由他人准备好祭祖供品,必须剽牛,用全牛祭祖。在当事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捕获受礼者。袭击时,要达到惊险巧妙,使受礼人被惊吓,乃至数十年后回、想起来仍惊心动魄。这也是一种考验式。将受礼人带入受礼会场。众人分食牛肉。入夜,受礼人与村民共同歌舞,长老带领众人唱民族史诗,唱诵社会习惯和自然法,传授生产经验。一夜通宵达旦地歌舞后,受礼人带回牺牲与家人共食,父母向他祝福,赠送全套农具和成年的衣饰。成丁后,当事人改装易服,从此可以和异性恋爱。
成丁礼不仅用固定的、特殊的人体装饰表征生命的成熟,也使个体适应和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促使美感的成熟。受礼者由此明确意识到,什么样的谈吐、观念、举止、服饰、体饰、艺术是异性所钟情和爱慕的。
其次是群体性的性崇拜。性器、性交、生殖现象,在原始时代是神秘神圣的。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知人类由母亲生产而来,不知母亲何以如此,不知性交和生殖有何关联。无知导致无我。人类便对这些尚未可捉摸的东西顶礼膜拜,从而接受它的形式原则与美的内涵。
对母亲的崇拜表现为对女性的艺术偶像化。现存的最早的人类艺术实物,几乎都是女性的裸性体雕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夸张手法醒目地突出妇女丰满的腹部、硕大的乳房和键壮的大腿。女性美成为艺术美的基本要素传续后世。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人像彩陶壶,上面绘塑了一个女像,全身裸露,乳房丰满,用黑彩绘成乳头,壶身捏塑有夸张的女阴,又用黑彩勾勒成轮廓。红山文化中出土有裸体女性,其身体曲线被夸大突出,呈丰臀、凸肚、硕乳的孕妇形象。
对生殖器崇拜。女性生殖器偶像是按它的张弛状态塑形的,呈圆、椭圆、空洞、双唇形。男性生殖器偶像往往按它勃起状态塑形,呈直立、圆柱等基本形态。我国古代先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只看重出现新生命的门户,奉祀女阴的模仿物陶环、石环等;第二个阶段,他们选择鱼为女阴的象征物,奉祀鱼,行鱼祭,第三个阶段开始在农业社会转入崇拜蛙①。例如西安半坡出土了大量有鱼形、鱼状花纹的陶器;辽宁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了两枚绿松石鱼形坠;浙江余杭县反山墓葬出土有白玉鱼等。蛙形纹饰在彩陶中也是突出形象,甚至延续至青铜器时代还频频出现。此外,以瓜瓠、葫芦象征女性子宫,以蚌、海贝、船象征女阴,以羊、鹿象征女性也屡见不鲜。我国少数民族神话中,至今还流传葫芦生人的传说。以上鸟、鱼、蛙、瓠等由于有性的象征,还同时被视为图腾物。此不详述。对于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盛行,并有对女性生殖器崇拜取而代之之势。这与父系社会的到来是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对性、性交、生殖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越来越有正确的认识了。男根的崇拜分
①参见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
两路演进:一路照着写实的路线,走圆柱形及其变体发展;一路照着象征的路线,与写实一路平行地走着比喻之途。在我国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不少有生殖器崇拜意义的男根模拟物,主要是陶制的陶祖,也有少数石祖、木祖。这些文化遗址有:陕西铜川市李家沟遗址、华县泉护村遗址、西安客省庄遗址、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湖南安乡度家岗遗址、广西坛楼矿遗址、广西钦州独料遗址、甘肃甘谷灰地儿遗址、甘肃怡夏张家嘴遗址、云南大理金圭村遗址,新疆罗布淖尔遗址等等。男根的象征符号,最常见并至今还在延用的是鸟形纹。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残片上、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出土的彩陶上、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残片上、河姆渡文化遗存中的骨匕柄和象牙器上、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都出现了鸟形象和鸟纹饰。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物上还常见鸟衔鱼以隐喻性交的图棠。如宝鸡北首岭出土的细颈彩陶壶上的鸟啄鱼纹样,临汝阎村出土的彩陶缸上的鸟衔鱼图,既生动又极具美饰意义。应该承认,人类早期的对男、女生殖器的崇拜曾在人类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所有原始岩画中的形象都可以从男、女性别上归类,应该说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弗洛伊德学派认为,岩画中的形象、线条可以分为雌性或雄性两类,熊、鹿、矛、棍棒以及所有的直线代表雄性,野牛、陷阱,圆圈以及所有的曲线代表雌性。不过,在艺术史上,我们的确发现,从男性阳具而来,演生出图腾柱、石柱、塔柱、华表、玉琮等等,无不从其原生造型中吸取了挺拔、坚韧、向上、雄伟、庄严,崇高的美学品格。
表现男女性交也曾是原始美术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的岩画中就有大量男女交合图像。新疆呼图壁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闽南仙字潭岩画等均有生动的性交画面。男女交合图以后还逐渐在各个历史时期传续或发生变异。如汉画砖上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又如玄武图案,也是蛙(龟)蛇合体,实指男女性交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