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48

第48章 起源与分类(26)

事实上,中国谜语文化的发展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从此又走上了特立独行的文化历程。甲骨文的出现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东汉文学家蔡邕所写曹娥碑中以“黄娟、幼妇,外孙、齑臼”隐“绝妙好辞”也是在字形字义上大做谜惑的文章。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谜语的技术技巧其实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谜语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所以刘勰还说谜语的美学风格是:“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来潜发,譬爻之变玄体,月渎之韫珠玉也。”(《文心雕龙·隐秀》)。总之,是中国文字的形、音、义的多变性,给中国谜语特别是字谜提供了形式基础。自此以后,字谜的传统绵延未绝,形式与内容都向无限生发的境地扩张,形成中国谜语文化特别的一路,达到了旷世无双的文化地位。其中一个支脉还反过来为儿童的识字服务,成为狭义的字谜,即以识别汉字为目的的谜语。比如,儿歌中有这样的字谜:“一点一横长,一撇下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半寸长。”(谜底是“府”字)这类字谜在传播汉字文化上发挥了历久不衰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猜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精神本质上的逆反过程。也因为此,中国的历代文人都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也是别有雅趣。徐渭《徐文长佚稿》载有“田字谜”:“四山纵横,两目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果然是别开生面,入了高境界。

唐宋以来,谜语以挡不住的魅力,进入了文学名家的创作视野,明清以来,写谜事几乎是古典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拍案惊奇》、《镜花缘》、《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无不有精彩谜语和谜事描写。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灯谜”不仅在语言名称和概念上后来几乎成了中华谜语文化的代称,它的更有意义的文化意旨在于回归大众,把走向雅化的猜谜活动又引回到大众生活之中。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也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与灯彩灯会相结合的谜语,其实是通过民间灯彩这种手工艺术参与到民俗节日中来了。特别是在元宵节时,赏灯猜谜成为此一民俗节日的核心内容。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中的智力狂欢。就是说,在灯谜一途,谜语从此就在文化上形成三种路径:一是民间传承未绝的文化自娱;二是文人雅好的精致化文化;三是雅俗结合。这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奇特景观:分分合合,有分有合;从古至今,多样整合;妇孺皆知,雅俗共赏。还没有哪一种文学样式有这样的文化景观和场景。

谜语文化在中国的生态样式还不仅仅以上所述,它甚至在中华大地上开出了更加别样化的花朵。这就是谜语村、谜语镇、谜语城。比如,若干年前,中国民协经专家考察、认定、命名了湖北省宜昌市的青林寺村为“中国谜语村”。该村的谜语文化精彩绝伦,乡民们颇有说唱谜语的传统,地方学者调查、整理、出版的该村谜语就达厚厚四大本。恐怕在全世界也难以见到这样的文化风景,你不能不油然而生对中华文明的感叹与赞叹。还比如,广东澄海市、福建漳州市、福建泉州石狮市、福建晋江市,也是著名的谜语文化之乡,并且几地的灯谜文化可上溯至宋、明时代。几地谜语不仅具有方言特色,而且深深融入当地民俗之中,民间谜事、儿童谜语十分流行,地方的人很早就有制谜传统且多有结集、结社活动。当代以来,好谜、疾谜、爱谜、迷谜的地方更是不可胜数。最突出的是当代的网谜,什么谜吧、谜网、谜线,更是不可胜数,其中主体更是以青年大、中学生为主,活动频繁、参与踊跃,显示出谜语文化在当代先进传媒时代旺盛的生命力。这样壮观的谜文化,且问全世界更有别处可寻?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独特的骄傲与光荣!

游戏、问答、求知、索解、娱乐、识字,观灯、过节、设疑、迷惑,旁出、别致、奇思、妙想、传道授业、修身养性、逆反逆向、喜笑怒骂、酸甜苦辣;包罗万象,无所不涉,小谜语关联大世界,小谜语里有大人生。有了谜语文化,中国人的生命与生活,平添韵味,别有情趣。

谜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态,也是中国人生命与生活的别样的构成,所以,它的题材无限丰富:有字谜、灯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事谜、物谜、花鸟鱼虫谜、飞禽走兽谜、成语谜、古诗谜、音乐谜、哑谜、戏谜、曲谜、画谜、知识谜、益智谜、趣味谜、联谜、笑话谜、故事谜、歌谣谜、动作谜、音响谜、色彩谜、数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谜官。这是谜语的迷人魅力之一。

谜语的迷人魅力还来自于它的变化无穷。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巧思佳句绝韵随手可得。

奥妙无穷的谜语,其奥妙首先来自于世界之大而人所知却少,也就是来自于人们对无知和未知的好奇天性。人不能生而知之,人也不能世事无所不知。制灯谜有各色人等,人人可为,所以灯谜所涉就广,就得冥思苦想、浮想联翩。往往,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中,人生的意趣就油然而生。

谜语的奥妙其次来自于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在快乐中获得智慧,从智慧中体味趣味,这些是谜语的天性。谜语的别解思维,长期以来训练了中国人的逆向思维、逆反思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智慧的发展与构成。这一点给予更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谜语的奥妙还来自于它与文学的相映成趣,有语言与文字的高度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令人赏心悦目。比如,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字谜,射“慧”)又,“依稀远树闻风声”(字谜,射“丰”),以“丰”象形远树,“风声”谐音谜底丰字读音。精美谜语,讲究别思另解之外,还要炼字炼句,所以意蕴无穷:谜面是一种诗意和画境,谜底又是别有洞天。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情节、故事和异想天开。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

谜语的奥妙也来自于它那庞杂神秘的技术技巧。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技术、方法、手段之体系,也是制、猜谜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宋代以来的早期谜格多采用典雅的四字格名,是就成谜手法加以注解或提示,以方便解谜。如阳乌戒晓、星象拱辰、蛰龙出水、双凤朝阳、行云流水、落花点地、鱼跃鸢飞、风行草偃、月照海棠、拨云见日、寒谷生春、梅影横溪、篆烟凝霭、江涵雁影、鹤立鸡群、月轮穿海、竹影扫阶等等。至明清,谜格完善,出现了以三字直至二字的谜格体系。例如,著名的“广陵十八格’’,包括: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徐妃、卷帘、虾须、寿星、粉底、燕尾比干、双勾、钓鱼、含沙、锦屏、碎锦、回文等。到晚清和民国,甚至达到谜格数百。这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所以有识者讥刺曰:“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关于谜格的功能和它的利弊,谜界众说纷纭。但是,我以为它毕竟是对制谜、猜谜规律的一种认识,从理论上说,具有抽象性和认识性,若将谜格与谜语作一个整体看,谜格的理论价值还是值得深入发掘的。从谜格所见出的谜语的庞杂深奥的技术技巧,反映的是谜语文化向繁复化的审美趣味发展的轨迹。其实,到了晚清,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种类与形式都出现了堆砌、繁复的风格,如木雕、石雕、刺绣、服饰、陶瓷等等。但是,灯谜谜格的繁复本质上又与灯谜无所不涉的内容相关,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到词牌戏目、人名器物,莫不涉谜成趣。所以,为一物谜成一方法,为一字制谜造一谜格,大体也是可以理解的。谜格是谜语的格律,但这格律运用的好坏优劣,却是因人而异的。谜格其实隐藏着的是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汉字艺术……诗词的技术与技巧。就是说,谜格从深远处通向汉字文化的底层和深处;从高处又抵达古代诗歌的意境与诗境。从一字、一物、一诗、一句、一言、一人、一名、一事、一语、一话、一情、一景、一图、一画中,谜语回互其辞,引申出大境界、大物象、大文章。谜语里有政治、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信仰、风俗、文化、文学、文艺等等。这是谜语以小见大的真功夫。所谓方寸之间,寓万千气象是也。

总之,在谜语里深藏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理念与传统,它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维、中国的知识、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智慧、中国的趣味、中国的游戏、中国的美育、中国的情调。《论语》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谜语就是这样在学而时习之中传习下来的。它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它也包容下了中国人的全部生活。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满足人们的生命与生存之需,把独特的中华文明载体汉字文化和文学加以维系、巩固、张扬,谜语文化的代代传习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就在这里。

注:本文系作者序《中华灯迷年签》(2004-2007)

15.变异论

——中国民间传说研究之一

论文提要: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生动、最突出的特征,对异文及其揭示的变异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人民的口头创作和民间文学的深刻实质。本文以梁祝传说的发生、发展中的变异规律为例,试图揭示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奥妙和奥秘。本文认为,民间口头传说是沿着文学方向和文化方向这两个路向发生异变和裂变的。从文学发展上引发的变异是内因,从文化方向上产生的变异是外因。口头文学变异性的途径则为:1、裂变式;2、箭垛式;3、滚雪球式;4、填充式;5、送出式或输入式;6、嫁接式。变异性以复合思维、集大成方式,在动态的传说过程中展示出口头文学无与伦比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变异性梁祝传说文学变异文化变异

民间口头文学在讲述流传中,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因地而变,形成了民间文学最具个性也是最具魅力的特色。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生动、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作家书面文学不可逾越,无法攀比,不能同日而语的一个本性。变异性使民间文学具备了与作家文学相提并论、不分轩轾的属性,是民间文学获得独特审美品格,独具社会文化价值的本质。

所谓变异性,其表现是一个口头文学作品具有多种体裁载体又具有多种讲述方式和多种讲述“版本”,即有多种异文;这种一作多“本”的现象,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异文及其揭示的变异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人民的口头创作和民间文学的深刻实质。

变异的民间文学,其各种异文均围绕同一个故事(或人物、事件、主题),或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或前缀,或后续,或旁出,或另叙,或新编……各种异文,均能独自成篇,均可独自传播,集合起来,洋洋大观,成一本民间文学的(“大书”,也是一部民间文化的“天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深不可测的奥秘。

本文从中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入手,以蠡测海,一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奥妙。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宋代张津所著浙江省宁波地方志《乾道四明图经》,其文曰:“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引者注:指鄞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①这段记述表明,梁祝传说在宋以前就颇有规模,并有庙祝民俗相配;又,《十道四蕃志》乃初唐李哲(唐中宗)时代人物梁载言所著。宋人所见唐人文字已有梁祝故事,又可推论梁祝传说还可前推至唐代。

至明代,记载又多。明徐树丕《识小录》云:“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会稽异闻》已不可考,《金楼子》为南北朝梁文帝所作,这又把梁祝故事的流传时间推向了距晋不远。明黄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在记叙“义妇冢”时有句:“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有“梁山伯访友”条,引晚唐张读所著((宣室志))亦云:“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日‘义妇冢’。”②直把梁祝故事记为晋代既有。如此说来,这个故事传至今天,已有1600余年。

以上早期梁祝故事,主要包括了以下情节:1.梁祝二人三年,祝英台女扮男装,梁不知祝为女,质朴非常;2.梁祝生前未配,死后同冢。这两种情节或故事,在此之际都别有记载、另有讲述,如元朝时《华山畿》故事,“事与祝英台同”;③北朝时《木兰诗》则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梁祝把这两种传奇融为一体,主题归为爱情,产生了神奇和传奇的效果。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中通行的是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女子无才便是德;婚姻上则要的是媒妁之言,多见殉葬、殉节乃至冥婚,少有殉情的自由的悲剧;所以,梁祝一出,不断流传演变,历久弥新,成一大作、名作。初步统计,梁祝故事迄今所见,已记录叙事体异文数百篇、韵体歌谣百余篇,说唱百余种,戏曲60余种,流传地区广布至中国大陆的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汉族、少数民族中和东亚、东南亚诸国。粱祝传说的情节也由两个母题、单元或要素,发展成难以计数的、迄今未有穷尽仍在衍生的壮阔图景。例如,从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攻读,就生发出了伪装游学、与嫂嫂盟誓、思兄、逃婚、抗婚、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巧掩女儿身等;由合葬情节生发了被嫁马氏,劝婚骂媒、楼台会、吊孝哭灵、祭坟、化蝶等诸多故事。一棵稚嫩的情节小苗,长成了枝繁叶茂的传说大树。

梁祝传说的变异又可以分为体裁或形式变异和同体裁不同异文的变异两种。前者指的是梁祝故事有传说、歌谣、说唱、戏曲等多种体裁样式,虽情节上还各自有别,但主要是体裁的差异;后者指同是梁祝故事,传说不一,众口纷纭,说法多样,几乎没有一个人会与另一个人的讲述完全重合,相反,每一个人每一种讲述都在或增或删,或完全另起炉灶。在同一种体裁内考察各种不同的异文,是解开变异奥秘的必经之路,故本文着眼于口头传说的种种异文。

梁祝口头传说是沿着两个路向发生异变或裂变的。一个是文学方向,一个是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