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歌舞演艺性玩具。比如苗族的芦笙是儿童、少年、成人的心爱之物,每年都有芦笙节,吹芦笙表演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儿童也是从小接受吹奏训练,常有比试。西南的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彝族、怒族、景颇族、纳西族、傣族,中南的苗族、瑶族,东南的黎族、高山族,西北的柯尔克孜族、回族、撒拉族、藏族、锡伯族等,东北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都流行不同形式的口弦乐器,各地形制不一,但都深受妇女儿童喜爱。舞龙、舞狮、舞牦牛、舞麒麟、舞孔雀、舞龟、舞凤、舞鹤等等,则有一系列的纸扎、彩扎造型,为儿童喜爱。贵州苗族儿童在大人舞火龙时,各舞虾、鱼、蚌、人物、球、鸟等在一边助阵。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回族、满族及在每年的社火中,儿童都要参与跑旱船、耍花灯、踩高跷、表演抬阁等。藏族和四,朋友玩具,类于木偶表演四偶成圈,极类藏族舞蹈,民族特色鲜明。
六是民族民间信仰性玩具。比如彝族、土家族等民族崇虎,儿童们所载虎帽具有图腾意味。畲族奉狗,狗造型也多见。蒙古族的马头琴对马进行精雕细刻。苗族的头饰、银饰、身饰,十分著名,造型繁复,融进了许多民族信仰。贵州苗族的泥塑玩具在中国泥玩具中独树一帜,最突出的就是它的色彩大胆,形象怪异,与苗族神灵有关而又为汉族少见,故独具特色。满族的萨满崇拜也影响了神偶、玩偶的造型。赫哲族、佤族的神偶造象也影响着儿童的视觉游戏和造型能力。此外,以岁时节令为标志的玩具也属此类。如北方少数民族中的满月礼,给婴儿挂银、玉制长命锁,朝鲜族儿童周岁时抓周:放打糕、糖果、纸、笔、算盘、玩具枪、小乐器等于小孩前面,孩子抓到什么,便预示着他的未来。
七是益智类玩具。比如满族、回族等民族儿童中的九连环、七巧板,毛难族的三棋、射棋、母子棋、圆棋、牛角棋、剪谷棋、王棋等,其中圆棋、牛角棋、剪谷棋、王棋为妇女和儿童专用,游戏方法相对简单。藏族的藏棋,蒙古族的象棋夏时特及其木骨雕刻也独具风采。
八是生活器具性玩具。以可触摸性为媒介,从手感中引发快感与美感。如满族的磁枕,土家族的虎帽,彝族的漆器具,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头饰、服饰、佩饰、手饰、脚饰、腰饰、臂饰、颈饰、耳饰等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桦木器具、皮器具、鱼皮器具、骨制器具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食品造型也在此列。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玩具,从造型形式看,可分为如下几类:①布艺类,如刺绣、佩饰、蜡染、荷包、绣球等等;②偶像类,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糖塑等;③器乐类,鼓、笙、箫、琴、笛、埙、管、锣、钹、铃等;④儿童表演用器具类,如彩扎、灯彩、烟花、爆竹、花会、节庆表演用具等;⑤生活器具类,如抓周物件、枕头、鞋、帽、罐、勺、瓢、食品造型等;⑥杂耍、杂技、杂艺性动态玩具类,如自动小人、杂技动物、风筝、陀螺、手毽、弹射具、球类等;⑦动中有变的益智玩具类,如棋类、纸塑纸叠剪纸等。
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玩具总起来看,既有若干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由于各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各民族的玩具文化也构成了一部玩具文化的活的历史,从初级形态到复杂形式,从婴儿玩具到儿童、少年、成年、老年的人生历程均有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玩具文化总体特色可描述如下:
一、杂居区民族与汉族玩具文化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品类、形态多有交叉传播。
二、玩具与游戏不可分。虽然也有玩具可归于纯粹的静态玩具,但大多是动态群戏的工具,造型功能和造型意义居于次要地位。
三、玩具与游艺不可分。玩具往往充当游艺的道具。在动态使用中实现娱乐身心的目的。
四、儿童玩具与成人玩具在许多情况下不可分。玩乐、游戏、娱悦、宣泄、挑逗、交流等游戏心理,是人生各个阶段都需要的心理生理本能。
五、与劳动生活不可分。玩具为儿童成长、受教育服务,但它是以符合儿童天性和天份的方式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和他们的未来。
六、玩具与民间信仰不可分。成人世界横亘在儿童面前,成人的期待、祝福、意愿、崇信、理想也通过成人制作的玩具灌输给儿童。
七、玩具与儿歌、神话、寓言、故事等不可分。儿童口头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玩具,它们和物质的有形的玩具往往结成同盟,共同实现保障儿童成长成人的使命。
八、玩具与艺术不可分。游戏是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因,玩具是艺术造型的形式雏形或奠基石。游戏与玩具同艺术的关系,无论从哲学深处,还是表演、造型形式表象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关联。
(本文系统作者2005年6月1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帝政府举办的“奥地利、中国儿童及青年文化比较国际艺术讨论会”上的大会学术发言,有删节)
14.论谜语
灯谜这种古老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妇孺皆知,人人都有过体验的。每个人小时候恐怕都受过灯谜文化的熏陶。在儿童时代,中国灯谜一方面是儿时游戏的重要形式,一方面也是儿童识字、接受各种社会生活知识、经受思维训练和文化熏陶的重要形式。不管你生活在古老的城市还是所处穷乡僻壤,谜语这种游戏是你生命中的一个必定程序和必然历程。人类学家说,当人类创造文化以后,人类就被文化所塑造。我看灯谜文化就是这样一片人生历程必经的文化地带。中国人把来自远古的盘问文化一直不间断地往下传承与发展,直至体系化、精致化、普泛化,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形式,成就一种伟大的文化遗产。中国学者一直都在言说:中华文明从它发源发生,直到现今,几千年几万年都未曾中断,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但是我们好像很少有深入的研究来阐述和认证这种未曾中断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后果;这种未曾中断使我们的文化形式究竟在线性发展、传承不绝中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形成了何种的文化形式与形态?恐怕我们还不能简单地就各种文化或文艺形式写出它们的专史或通史就解决了这些个问题。在史论和论史的基础上,看看这种文化形式在连绵不绝中的各种演变与生发,会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同一性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的认识。在研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过程中,我就对此深有所感。我发现很多文化形式,都差不多有该形式共同的源头,但越往前走,就越来越发生分岐和变异,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等将这种文化形式分解分化了,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也有一些形式在发展中中断了、灭绝了、消亡了、失踪了。所以,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走了一条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这条文化之路的优劣暂且不去说它,就其唯一的发展路径而言,也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可以广泛的用中华文化形式去比较对比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把我们的有序发展与世界各种半途而废、殊途同归、改弦更张、另起炉灶、东山再起、拿来主义、食古不化、强加强迫、整体覆盖等等文化变迁发展的纷繁局面,互为参照,以便更深刻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的他者。了解他人,深省自己,这是文化自觉的先在前提,也是文化自觉的终极所求。
比如,中国的灯谜文化,就可以作这样一个文化个案来观察。在灯谜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时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时代,而所有文化的发生都源自于人类的问题意识。当人类具备意识之初,人类意识的主题便是考究天地形成、万物生长、四时变更、阴阳交替、风雨雷电、生命何为、人类何来等等。向世界的一切提出问题,用尽早期人类的智慧去解释世界,这就是神话时代的文化责任。由于神话有故事、叙事式的言说,也有歌谣、说唱式的诗说,所以,其中的问与答的形式和寻问、拷问、追问,都孕育着我们今天的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知识),这些解答构成和支撑起原始社会的信仰、知识、意识、精神的文化结构,也成为后来人类和社会的思维与意识的深度模式和底层文化。当先人们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的下一代时,儿童游戏中的谜语形式便诞生了。把先人们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变化了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这就是谜语的应运而生。
关于神话的文化问答,我们看几则实例:
例一,云南楚雄彝族的创世史诗《梅葛》,说到虎的宇宙观时这样唱:
天上没有太阳,天上没有月亮,天上没有星星,天上没有云彩。天上没有红云彩,天上没有虹,天上什么也没有。
天上没有树木,地上没有树根,地上没有大江,地上没有大海。
地上没有飞禽,地上没有走兽,地上什么也没有。
虎头作天头,虎头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
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
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心作天心地胆,虎肚作大海。
虎血作海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排滑作道路。
虎皮作地皮,硬毛变树林,软毛变成草,细毛作秧苗。
这种神话解释,可以说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牵扯到一起,形成了彝族的独特的宇宙观和神话哲学。但这种把虎与世界的形成联想在一起的图腾思维,却不是后来谜语回互其辞、遁辞隐意、谲譬指事的缘起。但二者的文化渊源又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思维方式,后者衍为修辞方式而已。
例二,云南永宁纳西族视当地的木干山为女神,为了传播对这一女神的认同与认识,青年男女中流传着这样的问答歌
男问:干木戴的帕子是什么?
女答:我戴的帕子是天上的云彩。
男问:干木脸上的眉毛是什么?
女答:我的眉毛是青刚树的树叶。
男问:干木穿的裙子是什么?
女答:我穿的裙子是白色的岩石。
这种古老的对歌与儿童的盘歌、问答歌、谜语歌在形式上已经十分相似,可以说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亲缘。
例三,问答歌在古歌里就出现了,这种古老的在成人间展开的盘问歌体,为谜语与猜谜奠定了形式基础。怒族有一首问答歌甚至盘问起。玄奥的生与死的问题来:
女问:会唱歌的阿哥哟,
会说话的阿哥哟,
我生来就怕衰老,
我老来就怕死亡;
是谁创的兴老的世道?
是谁造的兴死的世理?
我要问问创世主,
我要问问造物主。
男问:我们有宝贵的教诲,
我们有珍贵的良言;
不死没有地方在呀,
不老没有地方活呀;
世上只有这块地方,
世间只有这点土地;
一代死了一代生呀;
一辈老了一辈青呀;
不死没有再生呀;
这就是死的世道,
这就是生的世理。
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说,古老的问答文化是谜语文化的母体。
例四,民间儿歌中的盘歌(问答歌)是谜语文化形式的先声,我们可以从这则云南猜调中体味出此中真谛:
问:小乖乖,小乖乖,我们说来你们猜。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什么弯弯街上卖?什么弯弯姑娘前?
答:小乖乖,小乖乖,你们说来我们猜。月亮弯弯弯上天,白藕弯弯姑娘前。黄瓜弯弯街上卖,木梳弯弯姑娘前。
这首猜调一般是儿童之间盘问,可以称为儿童谜语。这种问答歌谣式谜语,脱胎于古代的问答歌,但它明确要求“猜想”,又在“弯弯’’上大做迷惑的文章,这就增强了思维、语言的游戏成分,故成其为真正的谜语歌。
例五,希腊神话中有一则世界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问:什么东西早晨起来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不是其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个谜语难倒了许多人,他们并因此丧了命。俄狄浦斯解答了这个长着双翼,有着美女的头和狮子的身子、又得到智慧女神缪斯传授其隐谜的怪物斯芬克斯的提问。他说,这是人呀!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而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生命的暮年,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杖,作为第三只脚。谜底一揭,斯芬克斯气得跳崖摔死了。
这是一则显示智慧与机智的谜语,并且以提问方与回答方的生命作抵押,把谜语的智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大大提升了谜语的文化地位。
我国古代见于史载的谜语,有人以为春秋《左传》中的“有麦麴乎?有山鞠穷乎”,是较早的谜语,所谓“‘鞠穷’,作廋词嚆矢。”(清末张玉森《百二十家谜语叙》)也有人认为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所载黄帝时代的《弹歌》也是关于制弹弓以猎乌兽的隐语,其歌日:“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了汉魏六朝时代,刘勰《文心雕龙》已经专辟了“谐隐”篇,他指出:“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刘勰还提出了谜语隐语的表现与功用:“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同时,他从诗学、美学、艺术学、文学的高度,概括了谜语的特征: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从刘勰的这段文字看,谜语在《文心雕龙》时代已经相当成熟了,它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国谜语在它的发生发展成长成熟过程中,与人生的理想、情趣、知识、游戏紧紧相随,是人生的重要体验。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方的谜语文化,颇有点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