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56

第56章 鉴赏与批评(2)

向云驹表示,有些整合得好,适应了民俗发展的规律,对于发扬和宣传民俗文化很有帮助;有些做得不好,反而会破坏传统气息,伤害或冲淡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感情:对传统民俗的改造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运用好我们的民俗传统。比如,青歌赛上的“原生态”唱法,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大型原生态舞蹈,都是比较忠实于传统形式的,表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民俗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有些电影里演示和涉及的很多民俗内容,民俗研究学者称之为“伪民俗”,它通常具有一些民俗的色彩和影子,有类似于民俗的地方,是人为想象出来的,但不能否认它在“新民俗”的范畴之内,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播出后,几乎所有具有传统特色的景区、古村落全都挂上了红灯笼,大家纷纷模仿,说明它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

在采访中,向云驹强调说:“民俗文化是代代传承的,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非常珍贵。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时贴的年画、剪纸等等,追溯起来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固定性;但民俗也是可以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不断进行演变的,比如服装、礼节等等,历史上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这些都会随新朝推行的习惯或方式进行改变,而原来的风俗就有可能渐渐消失。这种处于濒危状态的民俗,说明它已不适用于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一些进步的、适应社会、历史要求的风俗习惯自然会产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另外‘移风易俗’本身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所以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有一些新的民俗现象在形成。这些都是‘新民俗’产生的大背景和基本理论前提。”

本文编辑:周淑萍

(刊于《工人日报》2007年1月12日)

4.说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项目工作手册》序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自2001年以来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工程得到了中宣部领导、中国文联领导的大力关心与支持。此一工程也被列为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单位主持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内容之一。抢救工程中的先期项目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与保护还被列为“保护工程”的试点项目。几年来,中国民协和全国各地民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行动,并在国际文化界和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知识界、文化界、社会各阶层中均产生了巨大反响。

民间文化遗产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它价值连城,既古老又珍贵,在中国古老文明中占据半壁江山;民间文化遗产是我国56个民族创造的具有千姿百态、万种风情的文化长卷,反映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具备资源性、基础性、源头性的特点。

抢救和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也正下在为中国的强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推波助澜,贡献一己之力。

但是,民间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面临的困顿是如此巨大,以致于我们抢救的步伐还远远不能跟上它们消亡的速度。我们未知的遗产远远比我们己知的要多得多!我们已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远远比工作中所需要的少得多!在如此的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抢救工程和抢救工作更有效率效果、更加抓住关键环节,乃是我们要时时思考和抉择的一个严峻课题。中国民协在成功获得中国木版年画、中国剪纸、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间美术编目、中国民间泥彩塑抢救等专项、重点项目抢救成果与成功经验中,一方面增强了由点及面、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局部至整体地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发现在整体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远古民间文化遗存是最急需抢救的三大濒危遗存。本会主席冯骥才先生首先指出了这一点,并就此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多次研讨对策,并与中国民协主席团成员作了沟通。

我们的对策是:

就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而言,一方面,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民间美术编目图典、中国剪纸抢救等专项中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列入先行重点;另一方面,率先设计规划并组织实施中国藏区唐卡艺术抢救项目,以期做一些实际的贡献;同时由冯骥才主席在“两会”期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呼吁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的提案。

就远古民间文化遗存的抢救与保护来说,中国民协近年来有几项工作值得一提:一是2004年与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改变了萨满文化发源并遗存于中国,但萨满学却在国外的国际学术格局,通过这次会议与国际交流,中国学者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并在国际学界异军突起。中国民协还在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分别成立了中国民协萨满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和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二是2005年6月,中国民协与中国文联、江西省人民政府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了国际傩文化艺术展演周、召开了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取得巨大成功,轰动海内外;三是恢复中国神话学研究组织,重建中国神话学专业委员会,并确定在河南南阳“中国盘古神话之乡”召开国际神话学术研讨会。

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抢救与保护,中国民协过去曾经多次评定与命名民间工艺大师、授予著名民间艺人山花奖成就奖、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召开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诗人座谈会等。我们认为,民间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文化和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抢救传人的技艺,既可记录中国民间文化的现状和精华,也是一种本源性、根基性的保护。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的实施就是我们推出的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一项新举措。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项目,将使我们的民间文化工作步入一个文本与人本并举的新时代!

这一新型项目的推出凝聚着各方领导、专家、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心血。

大家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中宣部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此一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所谓特别委托项目,指由中央领导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领导特别委托实施的社科人文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获此殊荣,是中宣部领导具有高瞻远瞩的文化眼光、以及对中国民协冯骥才主席和分党组充满信任的体现。此一工程实施以来,中宣部领导不断给予鼓励、并经常过问和关心我们的困难。当冯骥才主席向中宣部领导提议实施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后,立即得到批准和资助。这一项目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积极参与。中国民协为此召开过多次主席团会议、专家论证会。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个绝佳举措,抓住了要害和关键,发挥了中国民协的人才优势。2005年3月21日,中国民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发布会,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甘英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翟泰丰、中国民协荣誉主席贾芝、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以及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有关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代表青岛泰之、奥地利奥中友协主席卡明斯基等,以及新闻界、学术界、全国各地民协负责人300余人出席发布会。周巍峙主席在讲话中说:“开创性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很有意义。过去的时代,民间艺人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有很多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伟大民间艺术家的名字也不被人们所知道。现在我们能这样做起来,很系统地传承下去,是基础性的、开创性的工作,所以我很赞赏、很欣赏、很赞成、很肯定这样的做法。”

号角已经吹响,序幕已经拉开。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又一波高潮,已经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全国各地民协也迅速行动起来了。当此之时,怎样在工作中确保其文化特色和学术水准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们的最初设想设计和中国民协制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的经验,为保证杰出传承人调查成果的真实、厚重、有价值,使认定与命名达到国家级水准并具备文化创新的意义,我们特编制了这本《工作手册》。

本《工作手册》将调查、认定、命名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推荐、调查、访谈、论证、认定、整理成果、出版成果、命名程序、成就研究与展示等)都进行了设计与规划,并多次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和修订。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是一项系统地科学地记录、展示、总结各类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卓绝技艺的文化工程,这不同于当前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大师”命名,我们要调查、要记录、要整理、要推出最杰出者,要为每位杰出传承人出版一卷沉甸甸的成果专集,要文字、图片、影像、数字化地立体记录展示,要通过杰出传承人及其卓绝技艺一项项、一类类、一处处、一民族一民族、_地域一地域地展开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伦美奂。

尽管首批计划是调查100人,它对56个民族、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只能是沧海一粟,但我们有决心一批批调查下去,直至成千上万。到那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无名和天才的创造者都将纳入到名录中来,载入史册,列入中国文化的“凌烟阁”,使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放出别样的光辉。

这本手册是供全国各地民协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及参与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者在工作中使用的参考书。我们希望大家带着这本书走向田野,深入民间,贴近民间英雄,穿行在我们民族的文化深处,体验民间的灵气与情感。

是为序。

2005年8月

5、再说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大辞典》序言

1950年3月2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宣告成立。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专业性专家性的人民团体,从宣告成立之日起就聚集了我国文化艺术学术界的大批杰出人物。最早担任本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的分别是著名学者、作家郭沫若先生,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著名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其主要成员有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文化出版界的著名人士周扬、沈雁冰、吕骥、赵树理、郑振铎、田汉、江绍原、丁玲、艾青、程砚秋、欧阳予倩、吴晓铃、魏建功、游国恩、阿英、李季、光未然、蒋天佐、戴爱莲、田间、连阔如、王亚平、柯蓝、荒媒、周巍峙、俞平伯、马可、张庚、常惠、古元、张仃、容肇祖、楼适夷、贾芝、常任侠、吴晓邦、胡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伊始,就站在了时代巨人群体的肩膀之上。正是这一批文艺大师和学界泰斗,才使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有如此的辉煌;搜集整理出版了浩如烟海的史书上闻所未闻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史诗、长诗,改写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以民间文学为主体的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通过口头文学的普查、整理、翻译,纷纷亮出民族文学的旗帜,树立起民族文学发展史的第一块里程碑;更通过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的搜集、研究,为新中国文艺的繁荣和中国文艺民族气派的确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才立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光荣传统。我们的事业是人才的事业,我们的人才也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发展中薪火相传,长江后浪推前浪。人才的多寡、高下、广狭,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兴衰。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就是展示我们今天成就的一个窗口。

假如说我们的队伍过去多是学界大师的身影的话,那么,在我们今天的队伍里加入了更多民间大师和民间传人。民间文化是人民的事业,是传承的文化。代有传人、世代相传是民间文化万古不绝的奥秘。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歌手、民间说唱艺人、民俗文化传承人、民间技艺传人、民间能工巧匠、民间绝艺绝活传习者,他们是民间文化的主人,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是民间文艺家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他们过去都在“下里巴人”之列,从来就名不见经传,是“无名”的大师。让他们在我们的大辞典中登堂人室,展示的正是我们民族文艺事业的一种时代气象和文化自觉。只有来自民间的传人和大师层出不穷、后继有人,中国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才能生生不息,传之久远。民间文化品种样式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致于我们的民间艺人个个身怀绝技,一个人就是一个艺术天地和文化世界。诸如竹雕、石雕、木雕、砖雕、根雕、泥塑、面塑、布塑、灰塑、糖塑、纸塑、剪纸、年画、糖人、风筝、刺绣、蜡染、灯彩、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说笑话、拉胡琴、打花鼓、吹锁呐、跳三弦、玩木偶、演皮影等等庞大的民间艺人队伍,正是博大的中国民间文化的活的图景。

我们的队伍里还走来了一批来自基层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有心人。他们是民间文化珍珠的采集者。他们长期扎根民间,热爱民间,像蜜蜂那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高山密林、海岛边疆、莽莽草原,把散落在乡野的民间文艺之花采集起来,让其绽放出迷人的芳香。他们就是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家,是我们特有的人才和独有的专业群体。他们是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一支新军。他们的成果琳琅满目,让我们目不暇接。把他们请入我们的大辞典里来,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他们是民间文艺的播种者、宣传者、识宝人。

我们的专家队伍也有了新的面孔和新的成就,老中青的梯级人才结构已经形成;一批批硕士、博士活跃在科研和教学战线;老一辈学术大师青春焕发,老当益壮,成果丰硕厚重。学术人才队伍的壮大,反映了我们的学术事业的繁荣。

此外,一批民间文艺事业的组织家、经营家、产业人才、管理人才、出版家、翻译家等,也在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