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著名作家张承志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把北方的大江大河的魅力渲泄殆尽,使人神往不已。今天回望一下这部影响广泛的小说,毋宁说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大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川之美。以河流来观中国,这是何等独到的角度。可惜张承志只写了北方的河,视野未及长江和南中国,这几年来,在黄河文化研究的影响下,长江流域文明或长江文化也在长江水利建设、长江三峡工程等举世瞩目的壮举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话语。长江流域的古建筑、遗址、遗迹、自然景观等被整合在一个统一的视域里,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和艺术风格,让人对长江的伟大刮目相看。长江与黄河在文化上相提并论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张家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把他们的目光从长江之尾一路溯源而上放眼整个长江流域,决定举办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展览展演和专家论坛。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意和创新。张家港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这许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的一面旗帜,有这样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开放的胸襟,张家港人将永不言败。假如说,张家港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是以其自我完善为全国做出了示范和可模仿的标本的话,那么,立足长江,放眼长江文明,展现长江文化的五彩斑斓,推进长江文明的伟大复兴,就是张家港人在以新的境界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贡献一己之力。这是否标志着张家港市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张家港人有志于在长江流域文明上做出的新文化篇章。未来的张家港将浓缩一部长江文明史,成为长江流域1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窗口,在促进长江生态、经济、社会、城乡、文化统筹和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次长江流域11个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文艺展览展演和专家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次展览展演和专家论坛在发掘和展现长江流域文明上又有新的气象。过去人们一般更多地关注长江文明中的自然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考古发现、历史遗址等),而此次侧重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过去为人忽略但却同样是长江流域人民的伟大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展示,把它们放在同等的文化地位进行宣扬,这极大地丰富了长江流域文明的内涵和内容。专家们的论述更是让人们从文化和历史的深处,透视了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品位和形态。我认为,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长江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具有三个伟大的历史特征:一是具有多民族性,11个省市自治区,从雄伟的青藏高原而下,经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长江两岸居住着藏、白、彝、纳西、土家、汉、回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使长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最典型的结构形态;二是具有原生性、原始性、源头性,长江流域文化保存着丰富的原生态民间文化,是长江文明的活化石,有些文化形态非常古老而独特,有些文化形态具有极强的传播力,穿透历史时空,横贯中华大地;三是具有长江生态的地理地貌特性,像川江号子、长江传说、民间节庆、民间信仰、风俗民情,无不具有文化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感天动地,惊鬼泣神。
总之,长江文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我们重新审视长江这一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本集子中所收长江流域诸专家的论述,是这种重新审视的一批重要成果,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有所启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是本次展示展演和专家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谨借此机会向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社会各界表示谢意,向关心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和弘扬的各地民协组织、民间文化专家和张家港人民表示诚挚的敬意!
是为序。
2005年10月
(《长江文化论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10.说生肖文化
猴年说猴正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也是人人争说“猴文化”。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十二生肖是古人用来与纪年纪时的十二地支相配的,赵翼《陔馀丛考》谓之起于东汉。但我总以为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及其起源都应属于古老原始的图腾文化的一种。理由如次:其一,生肖文化将个人性格、命运与生肖动物的习性发生巫术式的血缘联系,这是图腾思维与图腾遗俗.图腾崇拜的特点之一正是将氏族与图腾物加以血缘联结,融以祖先崇拜情结。当然,生肖文化的这一特点经过历史的过滤,已从原始的氏族崇拜衍变成个人崇拜,氏族图腾变成了个人图腾,其集体性进行了层次转换,大大拓展了图腾崇拜的地缘性和血缘性。这其实正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其二,图腾崇拜的基本规则和原始内涵,是作用于不同氏族的婚姻行为。原始人中的通婚禁忌是以图腾物来表征的,崇拜不同图腾的人们之间可否婚姻,有严格的规范,不得逾越。这种废除氏族内婚的图腾禁忌是人类掌握自己历史命运,提高进化速度的伟大创造和发现,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强有力的文化催化剂.在今天的生肖文化中依稀可见此种遗凤,比如在民间文化中,于通婚联姻,就极看重个人属相(图腾)及其生肖(图腾)时间搭配组合的相生相克,变相地承袭着图腾崇拜的原始风范。其三,在现有的十二生肖动物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有案可稽并较完整保存其原生态的图腾物。如龙,是中华民族最高层次最有集中性的图腾,而虎又是我国汉藏语系数十个民族通有的图腾。此外蛇、牛、狗、羊、猴、马等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都是典型的图腾动物,在民族民间仍有较完整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象征。事实上,在原始时代,一个部落是有多种图腾的。例如,在澳大利亚的原始部族中,所有的部落都有图腾,东南部居民有500多个图腾,中部有740多个图腾。
猴文化既然包容着图腾文化的母题,当我们猴年说猴时,就有了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联想。
首先,猴的图腾意义,令人遥想从猿到人的伟大历程中人类祖先的创世精神。无论东方西方,大凡习于将灵长目中的猿、猴并称,达尔文逝世后,英国一份杂志登出一幅漫画,画的就是一群猴子在痛悼达尔文;而我国李白写三峡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又是指猴子。所以,我国猴文化中的图腾祖先观念,在有意无意中契合了科学意义上的人类起源。恩格斯曾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此中既包括人与动物的,生理同构因素,也泛含着人类通过图腾、生肖等与动物在文化心理上的认同。不过,在这里重温一下人猿相揖别的历史动因,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在揭示人类进化、人的物种起源方面,功绩当然首推达尔文,但是,是什么因素作用于类人猿,使它们终于迈上人类历史的台阶呢?这是以往进化论者始终无法揭开的历史之谜。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科学的论断:“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尽管从猿到人经历和耗费一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记得美国当代一位人类学家提出一个有影响的譬喻。他说,如果拿整个地球历史比作一天的话,那么,人类诞生的时间就是这一天中的最后时刻,而有史以来一的历史则不过是最后的几分几秒而已。这譬喻的确使人起无尽的遐恩,油然而生深沉的历史。不过,它实际上也是化用恩格斯的论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时的如下名句:“从攀树的猿群进化到人类社会之前,一定经过了几十万年——这在地球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人的生命中的一秒钟。但是人类社会最后毕竟出现了。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什一么呢?是劳动。”恩格斯的譬喻以人的生命时间为喻体,又是别一种蕴涵和境界,使人对未来驾驭命运征服自然充满信心。总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要存在,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劳动创造。由古及今;当此猴年伊始,我们有理由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充满信心,并投身于宏伟壮阔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洪流,努力地劳动创造更新。
其次,今年猴年的时令不凡。壬申年开元初一,既是春节,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所谓“一日双春双节”,实属罕见.这就为猴年之春添人了双重的意义。“一日双春”。既是新年旧岁的相交相接;又是大寒、雨水两“中气”的相交相间,所谓“节气”者。此外,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
(《玉烛宝典》)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谓三元。由这些时令的多重交叠,又衍生出文化功能的综合:正月元旦是古俗大庆大祭的节日,而立春又有特定祭礼:“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迎春于东郊。”(《礼记·月令》)·我国历法的时令区分与农事季候相关,立春又是农家备耕时节,俗称。打春”。据推算,从1840年至2050年的210年中,如此巧合的双春双节只有6次,而今年又是49年来仅有的一次机遇,下一个回合要到2038年。可见良时佳节不可多得,猴年不仅人勤春早,天道酬勤;而且从民俗文化言,也主吉庆祥和,万物相生。
.再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创造,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融、借鉴、穿插。中华民族文化既有高度的一体性,又有丰富的变异性,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虽然许多民族有自己的历法文化。过自己的独特的新年;但由于夏历在民族交往、融合中的流布,许多少数民族都同时沿用农历,因而汉民族的春节文化也传人大多数少数民族。至于猴年生肖,其图腾文化的基本主题就是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一方面是一些少数民族在本民族的生肖系列中也有猴崇拜;另一方面是许多少数民族历史上崇拜猴图腾,至今还有相应的图腾神话、’图腾艺术。这些都使猴文化在广大少数民族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文化共识和情感共鸣。猴文化能让我们看见我国多民族统一团结的历史缩影,是多民族的文化现象,猴年吉利也是我国各民族族的同福同乐。这也是猴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转载
11.说服饰文化
不和谐的反差
根据有关方面的最新报道,我国服装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已长期保持优势地位,12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基础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将促使我国服装工业的潜力与日俱增。统计表明,我国目前拥有服装生产企业4400家,年产量居世界首位。去年我国服装出口创汇184亿美元,比1981年增长近10倍。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累计生产服装28.23亿件,1至5月服装及衣著附件出口额为77.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
与上述大好形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的服饰文化水平低下,其内涵浅薄,混乱,粗野,误区重重。在日前由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研究会召开的,94服饰文化研讨会上,有专家对这种现状概括如下:①色彩搭配不协调,衣色娇艳化;②缺乏适合民族形体的设计,着装无个性;③镂金错银,珠光宝气,风格媚俗化;④盲目追求名牌时装,消费贵族化;⑤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做工粗俗化。此外,在我国随处可见的服饰无文化现象还有:在与外国友人交往中,中国人的服装大多既无民族特点又不讲究国际惯例。正如一位外国专家抱怨所说,中方人员无论开会、谈判、陪游、晚宴,都是一样的衣着,让人搞不清他是不乐于和我们一起游览呢?还是他对商务谈判这样严肃的事也和陪我们游玩一样漫不经心?更有一些人,服装越穿越好越贵,他们的文化素质却成反比是越贵者越低。在街头或大庭广众的商场,把西方流行的礼服、晚装当时髦,随处乱穿。更有在西方为街头妓女所特穿的皮裙,也被一些少女误为新潮招摇过市,令人啼笑皆非。即使在大众传媒中经常上镜、亮相最多的电视主持人、明星、社会名流,情形也不见得好多少。比如在我国有成百上千的各级各类电视台,其中却迄今没有一个类于形象设计的机构;我们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服装选择和搭配上完全是跟着感觉走,以至于长脸穿瘦衣,弯腿着短裙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方面,我国的服饰生产稳步增长,销售市场也是服装独领风骚,衣服摊遍地都是,高档服装、名牌、精品店日见其多;另一方面,12亿人口加5千年文化的衣冠王国,却少有自己的服装大师,少有自己的精品名牌,甚至竟无有一处服装博物馆。在服装市场,实际情形是,遍地衣服店,买件衣服难。
反差就是危机。无论是国际市场或者国内市场,如果我们的服装生产是建立在上述服饰文化基础之上,那么它的增长和发展,就深藏釜底抽薪之险,前景堪忧。
兹事体大
俗语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服饰穿着似乎是十分个体化的行为。其实不然。在许多场合,服饰一事,有深意焉。例如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市茂物宫举行会议时,各国首脑无一例外地穿上了在平日看来断不可行的花衬衫。原来这是印尼总统苏哈托特意为每位领导入定做的丝绸花衬衫。这显然有东道主的良苦用心。在首脑们严肃认真地讨论争论,为各国利益和共同发展费尽心机之隙,用一种轻松随意的服饰来调节一下气氛,恰切地向外界展示首脑们的潇洒,间接中还向全世界宣传了东道国的热带风采。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从而对此次会议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别出心裁的服饰外交,显然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相反,70年代,在我们与世界交往之时,我们的服饰颇为世人讥嘲。外国人声称,在国际机场接中国人最好辨认,因为没有哪国人比他们穿着更统一更单一。可见,在人类交往中,服饰文化是礼仪文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