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61

第61章 鉴赏与批评(7)

在三套集成,或者说大一点十套集成这个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将近结束的时候,我们又推出了一些新的重大举措,这就是正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个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我们积极地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跟国际的相关行动、理念、做法接轨,所以也推动了全国的民间文艺事业。党和政府对这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写入了这样的表述:“国家扶持和支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这样明确地表述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并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另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列入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所谓特别委托项目,就是指中央领导特别委托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是经两任中宣部部长批准签字的,前任丁关根部长,现在是云山部长,都是工程积极的支持者。这样一些大的工作,应该说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又联合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项工程计划用十七年的时间,对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和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我们计划用十年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普查,对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口头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整理。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与经史子集相并列的另一半,而且这一半从来没有得到系统的科学的整理和展示。世界和我们国家其他方面或有关方面对这个文化的重要性、完整性、丰富构成及内涵,还没有系统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工作,使中国的文化在新的世纪有一些新的成果,充分地展示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文化形态。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我们正在努力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为了这项工作,冯骥才主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呼吁和呐喊,我们也开展了系列的调查,进行了试点和示范性的作业。前不久,我们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首批成果发布会,在这个会上,我们展示了最新获得的抢救成果,包括木版年画杨家埠卷的调查成果。这项成果的意义,一个是它的形态比较完整,另外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感的、新的方法论的一个成果。它和过去民间文学的调查手段是不一样的。过去,民间文学记录以文字为主,最多有一些录音记录。这次是用4种手段:文字、录音、摄影、摄像活态的记录、动态的记录得出的,是立体的记录、动态的记录。这个成果推出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影响,震惊了学术界。因为过去还没有这样高端的、超前的、对我们口头文化进行这样的记载和整理。我们还推出了各省市民协在工作中获得的非常丰硕的成果,这里面有北方满族的萨满神话的一系列成果,非常丰富精彩;也有南方的故事家讲述表演的非常精彩的作品和他们的录音录像;还有一些省市对本省特色的民间文化进行的系统调查,有些是描述的形式,有些是录像的形式。像山东推出的特色文化整理,一共是20大卷,非常震憾人。这些成果,让全社会看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另外,我们在这次会议上又发布了一个新的项目,叫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这个项目也是在中宣部领导直接关怀和关心下,直接批准开展的,也是总结抢救工程这几年所做工作的经验教训,为推进这项工作找到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已经推动了全社会关注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我国去年有一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准备上会了,因为有些原因往后推了,现在改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按照有关部门的立法规划明年要出台。这些法律的出台也是因全国各地民间文艺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我们的成绩告诉世人,告诉世界,我们有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这些民间文化遗产非常的珍贵,值得保护,所以推动了国家的立法。这个法律与文物保护法是对等的。文物法保护有形的、物质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我们口头的民间文化遗产,这对我们的工作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各地民协有很大的工作空间,我们的工作对象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和保障,这个法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工作是接轨的。我国去年10月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我们是第7个进入这一公约的国家,是签约国,所以我们的工作不仅具有民族的历史的现实的意义,还具有国际意义,具有世界价值,世界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非常好的环境,非常好的背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兵团民协应运而生,是恰逢其时,为我们民间文艺事业注入了一支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生力军,同时还弥补了我们很多工作的不足,使我们的覆盖面、地域性和特殊性更加完整和完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两年来还做了一些其他工作。我们促进了全社会对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同时进行着实际的抢救和保护;我们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专家学者服务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我们在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和各方面的进步上,做了应该做的工作,而且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做。前不久,我们刚刚召开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5年的全国联席会议和抢救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全国各地民协深人地讨论了“两会”精神和中国文联全委会的有关要求和精神,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积极发挥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大的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我在这里向大家作一个介绍、交流和沟通,供大家参考。

现在,我们的工作分为几大块,一是开展有效积极的、有影响的民间文艺评奖。关于评奖工作,柏林书记也知道,最近中宣部正在整顿,中办和国办联合下达了文件,我来之前又在紧急传达中宣部的指示,所有的评奖、国家级评奖,全面整顿,全面压缩,但是这个全面整顿、全面压缩,重点对象和实际受影响的只是其他部门的奖项。比如有的部门的十几个奖最后变得只有一个奖,一个奖下面设若干主项,其他所有奖全部砍掉了。有的部门的20多项,砍得只剩3项。有的部门20多项国家级的奖,也只剩下两三项。中国文联过去有14项全国级奖,现在保留了13项,合并了一个剧协的曹禺文学奖,基本没受到影响。按照我的理解,这就是把评奖由国家政府评奖逐渐地转向由专家构成的人民团体来更多地组织和实施,更多地强调评奖的学术性、专业性、专家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国文联的13个奖项中,有一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个奖做了好几年,也做了很多项目。山花奖是大奖、大项,我们下面有很多小项和子项,在子项里面,包括学术著作奖,也包括评人物的奖,比如杰出的专家,杰出的民间文艺传承人,比如歌手、故事家、手工艺人,这样一些奖,叫成就奖,包括终身成就奖。另外我们还有中国民间工艺奖,包括剪纸、木版年画等等,门类非常多,达几百种,分类也有十余大类,非常广泛,品种内容非常多。这几年,我们有全国民间工艺品的评奖,包括传统工艺和继承传统有所创新的工艺作品的制作和传承,另外还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表演奖。我们举行了大型的文艺比赛如全国舞龙比赛。国家体委方面也有舞龙比赛,但那个舞龙比赛单一化,模式化,统一化,就是比体力,比技巧,比速度。我们这个舞龙,比文化、比丰富多彩、比艺术。我们的舞龙比赛有几百种不同形态,大的500多人舞,小的一个人舞9条龙,其丰富多彩,体育是无法比的。像这样的比赛,今年还准备举办第二届。此外,我们还举办民间文化、文学、艺术研究的学术著作评奖,推出了一批颇有特色和份量的学术成果,还颁布表彰卓越的学者、搜集整理家、传承人的成就奖和终身成就奖。新疆的居素甫·玛玛依就是首届成就奖的获得者。

二是在全国各地开展大型民间文艺节庆活动。比如今年春节就在沈阳市举办了国际灯会。我们从全国各地调集造型各异、传统有别、丰富多彩的灯彩集中展示。其中来自南京、四川、广东、广西、甘肃、山西等灯彩技艺之乡的精品。各地灯彩荟萃一堂,光彩照人,沈阳市一时间万人空巷。这就是民间文艺的特色,也是中国民协的优势,比一时一地的单一灯会境界完全不同。又比如,我们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民问艺术节,去年的第六届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举办。艺术节有表演,有展览,有比赛,有踩街,规模浩大,地域广至几十个省,民族多达数十,演员群集数千,以至于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数小时,盛况空前。

三是开展大规模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程。从“三套集成”到“抢救工程”,可以说是中国民协的一个光荣传统和重大使命。刚才已经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详说。

四是广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展览的国际交流。我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过对中国民间故事、民歌的抢救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们和一些国际学术团体在中国召开了在国际学界产生过良好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派团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进行表演和展览。民间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之,民间文学、艺术、文化是我们的一个大舞台。我们的民间文艺事业和民间文艺队伍,还有几个特别的优长。一是我们的队伍,既有高精尖的学者,有博导、教授和大批博士、硕士,堂奥很深,学问很大;也有遍布城乡基层的民间艺人民间高手,他们的技艺代代传承,历史很长。他们是农民、手艺人,或基层文化工作者,但他们承载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表面看他们各在一端形成文化的两极,实际上它反映了我们会员队伍的独特构成:大雅大俗、既深也广。二是民间文艺门类体裁形式多样化,举凡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戏剧、书法、摄影,无所不涉。民协早在50年代就号称“小文联”,说明它的专业范围十分广阔。三是艺术、文学、文化无所不涉,覆盖最广。民间文艺无处不在,我们民协工作就无处不在。这不像有些协会只能是象牙塔,在基层无根。我们不同,民间文化就在每一个地方,所有的基层都应该有我们的队伍和足迹。去年我们召开过一次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长论坛,效果奇佳。四是我们的工作不仅关乎文学、艺术,还广涉文化。文联系统大都以文学、艺术为工作内容,限于文艺;民协工作不仅在民间的文艺,更在文化层面。这在文联系统是独一无二的。事涉文化,不仅面大,而且意义深远。我们不仅要贡献于中国文艺,我们也要为中国文化发展尽力。这几年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发展民间文化学科和民俗学科中,我们工作的意义就彰显了出来。五是我们的工作方法、目标、手段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更新提升。现在,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三个层次:①搜集整理研究;②抢救保护弘扬;③交流发展展示。

在这里,我也顺便谈谈我对兵团民协工作的认识和对兵团民协的希望。

我以为,兵团民协的工作或兵团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既要研究和普及一般的民间文化知识,更要着眼于兵团文化的研究、发展和建设。兵团民间文艺、民间文化是兵团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在兵团文化建设中唱好“民间文化”这出大戏。

所谓兵团文化,我认为有以下基本内涵:

l、兵团文化是一种边疆文化。边疆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历史悠悠,有着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蕴藉。比如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边塞诗的审美传统,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创业开拓拼搏奉献的当代精神等等。

2、兵团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屯垦戍边,是我国军事制度的一个独特历史。它的基本文化形态是移民文化:从此地移居彼地,带来了文化迁徙和文化变异。移民文化是文化融和、传承的一个独特现象。我国贵州安顺明朝屯兵的屯堡文化,新疆锡伯族的迁徙史,都是著名的移民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移民文化也是一种现实文化,兵团文化更是因此具有多地域的交叉性,以及与内地文化的亲情、亲和、亲切。移民带来的地域文化是兵团人与祖国母亲相依为命的精神纽带。这些地域文化就是民间文化。搞好兵团民间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兵团文化是一种多民族文化。在辽阔的新疆大地,遍布兵团人的身影和足迹,也分布着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兵团文化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要巩固边疆国防,就要与边疆少数民族亲如一家、爱若兄弟。文化的了解、相知、尊重、融和至为重要。兵团本身还有若干民族团场,就更说明兵团文化的构成必然具有多民族性。民族文化也是以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为突出标志和主要内容,值得民问文艺工作者深入其中,细心体味,为兵团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可见,在兵团文化建设中,民间文艺工作者负有尤其重要的职责。

4、独特的兵团建制和兵团人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民间文化工作者不仅要为兵团文化建设作出特别重要的贡献,还要用我们的民间文化演出、展览、出版等等,把兵团文化的成就宣传开去,张扬出来,广而告之。中国民协欢迎兵团民协的同志们多多参与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把兵团文化介绍到内地,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兵团人及其创造的奇迹。中国民协在这个过程中将努力为兵团民协做好服务工作。

最后,再一次祝贺兵团民协的成立和兵团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16.五彩缤纷看民间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著名作家、文化学家冯骥才先生主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结丛书首批10种民间文学艺术图书自2004年9月问世以来,以极其民间风格的装帧设计、图文版式和独特的内容、别开生面的编排,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相继推介,图书市场行销走俏。这是目前所见民间文化题材普及读物中引人瞩目的一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