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69

第69章 鉴赏与批评(15)

圆明园,现全称“圆明园遗址公园”。按理,这应该是独特的遗址性公园,而不是遗址加公园。查《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圆明园遗址整修成遗址公园,目地是“计划恢复和保持原有山水林木的风景格局,分期重点整修少量能表现古典园林风格的园林建筑;保护遗址文物”。遗址公园的功能正如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4月到圆明园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时所指出的:“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要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文化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们以爱国主义教育。”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参观者都是怀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凭吊遗址的心情走进圆明园的。1860年10月6日圆明园被抢劫,长达月余,最终又遭焚烧三昼夜。10月的圆明园是不是更该有“园耻月”的庄重肃穆气氛?如前所见的管理、经营、开发是遗址公园的正道吗?

刻痕累累令人痛。

在西洋楼遗址区,记者看见,远瀛观、方外观、海宴堂、蓄水楼这几个散落着巨型石柱石础石碉石碑的遗址群,人们可以任意穿行其中,留影者纷纷攀爬其间,一些遗迹的石面已经被爬磨得光亮平滑,损毁了石面浮雕。在著名的大水法遗址处,公园方面虽已实行封闭管理,且每人门票3元。但进得其中,游人依然可以任意攀爬刻划。大石柱上刻痕累累,令人痛心。

圆明园被毁后又几经劫难,其中一次被称为“石劫”,即北洋军阀大肆盗运园中残存石雕、石刻、石料。据载,此期间,窃运石料的车辆络绎不绝,每天都是马拉车载,整整拉了20年,使圆明园从此彻底荒芜。由此可见,西洋楼残存下来的这些石柱石雕有着多么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如今我们应百倍爱惜,怎忍心任人攀爬刻损呢?

遗址中尚存古建岌岌可危无人问。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完整的圆明园原创建筑已无一幸免,荡然无存了。实际上至今仍有一处幸存的原有建筑,即正觉寺。在圆明园全景沙盘模型里,正觉寺赫然可见。记者循踪觅迹而去,终于在现公园围墙外边的市民生产生活区找到了正觉寺。遗憾的是,记者看见,修建于1773年以前的正觉寺,作为圆明园唯一完整的建筑幸存物,作为圆明园沧桑的历史见证,它的建筑群却受乱建中已面目全非,以致于在有关的记载上被“宣告覆灭”。

记者经小心查找,发现正觉寺的殿堂乃至影壁共十余处古建筑依然“健”在,只是或被废弃,或被占用,或被搭建,确已是危在旦夕。它的八角双檐亭式的文殊阁,如今埋没在北京长城锅炉厂的生产车间和仓库之间,但它那绰约的建筑风姿犹存,像丑小鸭一样于蓬筚间昂着它高贵的头颅。在锅炉厂西侧,记者看见有两幢古建被海淀区工业公司供销公司用为仓库。另三处古建为居民所占。记者采访后得知,这里的居民在此已居住40多年,古建筑从未维修过,已枯朽不堪,岌岌可危,但每幢房仍居住二三户人家。正觉寺所占地面,除工厂外,建起了各式各样的民居,形成一片大杂院。这些民居的房产权均属房管部门。记者还看见,正觉寺西房古建旁还有新建的民居。据该房主人介绍是房管部门去年新建并分给她的房子。更加奇怪的是,记者在锅炉厂大门口看见,这家占用多处古建的工厂还被海淀区有关部门授予“文明单位”的标牌。

我们花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新建或仿建圆明园景点,甚至还不时有重建圆明园的呼声,但是为什么要遗弃或加速毁损弥足珍贵的古建——正觉寺呢?这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享受的待遇吗?

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历经150年的建造,盛时有园林建筑多达600多座,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如果任其荒芜显然不妥,但像现在这样过多开发娱乐项目是否可取?究竟如何在这片广阔而特殊的土地上开发,怎样保护好遗址文物,希望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给予关注,作出真正符合圆明园遗址身分的公园规划。

(刊于《中国艺术报》1997年10月24日)

36.被“恶搞”的民间文化

——关于民间文艺领域“恶搞”与“恶俗”调查报告

民间文艺由于它独特的产生、传播、功能,由于它的集体创作、集体传播、鱼龙混杂、匿名性等传统特性,在当前的恶搞风中,迅速参与其中并与此前的种种恶俗相呼应、相结合,成为当前恶搞文化中的重要形式。

根据我们从图书、网络、短信、音像、口耳相传等文化载体,以及学校、农村、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中初步调查的情况,民间文化(含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文艺)领域中恶搞与恶俗现象主要运用黄色笑话(荤段予或黄段子)、政治歌谣、另类童谣、歪唱民歌、迷信算命、陋俗复燃等等。比如,我们在网上调查中,通过百度中文搜索引擎,抽查了几个关键词,结果惊人。“黄段子——447000条”,“另类童谣——11700条”,“恶搞民歌——77000条”,“风水——10500000条”,“贪官信佛——23100条”等。其中内容极其庞杂,但存在严重负面问题的相对居多,性质恶劣的已达到政治反动、赤裸裸宣传色情、为陋习恶习张目、走入邪教的程度,应当予以高度关切和出台应对措施。

恶搞恶俗现象与表现

时政歌谣大行其道。中国民间文化中一直有时政歌谣的传统,即人们利用口头文学(以诗歌为主),传唱(诵)批评、评骘现时政治。周代至秦汉,统治集团都专设采诗、采风之官,采集时政民谣,掌握舆情民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人民没有言论甚至人身的自由,时政歌谣是他们反抗暴政的一种无奈的方式。今天时代流行的时政歌谣,与以往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今天是一个传媒时代,所以时政歌谣的社会影响范围有限,同时它也利用了当今的手机短信、网络、图书、音频视频、电视广播等四处传播。当前流行的时政歌谣内容庞杂,有善意的批评,有机智的讽刺,有幽默与调侃。但是必须指出,最吸引人且最流行最“时尚”的还是具有一定反动性质、恶搞政治与政治人物的时政歌谣。这些歌谣在传统媒体上难有传播权,故大多通行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或地下非法出版物或口耳相传等管理死角的传媒和传播途经。比如:

各级干部都在忙

中央干部忙组阁,

省级干部忙出国,

地县干部忙吃喝,

区乡干部忙赌博,

村里干部忙偷摸,

学生干部忙爱国。

干部喝酒级别

村级干部喝烧酒,说骚话,做骚事;

乡级干部喝白酒,说白话,打白条;

县级干部喝啤酒,穿皮衣,搞批评;

地级干部喝黄酒,亮黄牌,看黄碟;

省级干部喝红酒,伴红裙,收红包;

国级干部喝洋酒,说洋话,泡洋妞。

此类时政歌谣不胜枚举。但是在方式与性质上大同小异。根本问题在于:①以偏概全,观点偏激;②具有政治波普性质,拿众所周知的政治与政治人物开玩笑;③以幽默、滑稽、搞笑为手段;④做文字游戏,为游戏效果,不惜生拉硬扯、凑字拼韵。

恶搞山歌风靡一时。2006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热潮的一年,原生态民歌大受瞩目。恶搞之风迅速波及这一领域。4月,网上迅速走红一个恶搞山歌的组合:“芙蓉姐姐+菊花妹妹+超级男声”。此三人为云南晋宁农民,名雷敏敏、张建翠、李文仙。三人的一张VCD专辑《山歌剧情版一一美女帅哥追情人》上传网络后,风靡一时。此外,他们还出了130余张专辑。这个三人组合,对云南民歌进行疯狂篡改,以怪异表情、拙劣表演、色情挑逗、颠覆优美民歌。其歌词“盯住肚脐眼以下进行调侃”,什么“月亮出来亮堂堂,三人同睡一张床”之类。三人山歌组合一方面被人讥为猥亵山歌组合,另一方面也有人捧之为“山歌教”。在一些地方农村,为看这三人组合表演的光盘,人们就喊“看电视不好玩”,甚至有一些人称这是“原生态’’民歌。

以青年农民的身份“恶搞”民族民间山歌,其中隐伏危机:危害民族感情;误导农村青年对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产生价值颠覆。

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利用出现的全民性热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知识未及时普及,出现种种令人堪忧的现象。其一,“风水”申遗掀起轩然大波。去年底,上海生活美学学会会长张良仁提出应申报“风水”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引发激烈讨论。由于对“风水”文化缺乏科学界定,在许多县、乡,以“风水”、“算命”、“预测学”、“周易研究”等为名,公开的、合法的、成规模、成职业、成行业的开展封建迷信活动。大量糟粕文化以“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公开或非公开出版。其二,在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旗号下,一些境外机构与国内学者联合,对地域的或民族的民间信仰展开全面调查。如某国某机构与国内学者在南方某县展开的民间信仰调查。一方面将调查所得悉数送往国外,另一方面在地方对封建迷信类负面性的民间信仰大开绿灯,使其死灰复燃。其三,一些境外组织利用文化援助与合作,窃取我文化机密。如某国某团体资助贵州某县侗族重修鼓楼,条件是在修建过程中将所有技术过程全程多机位录像。鼓楼修好了,这门侗家纯粹的柳榫建造技术绝活却被录像后拿走了。其四,盲目争抢文化所有权。表现为国际争端与国内争吵两种。比如,韩国端午祭2005年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湖南汨罗县10万之众游行反对,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理论上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韩国遗产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近乎无知、盲目激动。在国际学术界造成不良影响,也使中韩关系出现了不应有的不和谐音。比如,国内对“梁祝”文化申遗的争论与争执,多个传播地争抢,并且都坚持自己是唯一的、独有的、正宗的,完全不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性,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

另类童谣充斥校园。童谣与儿歌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有悠久与灿烂的历史。从古至今,优秀的童谣在我们民族的成长和民族文化的创造上发挥过不可估量的作用。童谣的特色是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易读,充满机趣,知识性强,寓教于乐。但历史上,一些谶语、谣言也多用童谣的形式流播,反映出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背景。

另类童谣是当今校园流行的搞笑性质的童谣,它一反童谣的传统的主流的风格与形式,以搞笑、颠覆、讽刺、诅咒为宗旨。同时,在另类童谣里也反映出我们学校教育中的弊病,可以发现很多教育方式己严重导致了学生们的逆反心理,应标本兼治。另类童谣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学校儿童心理集体无意识与认知的一种风向标,值得关注,并对产生这些童谣的原因和它们抨击的现象进行治理与改进。另类童谣举例:

1.敌视学校的:

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这首童谣名为《炸学校》,曾一度相当盛行,流传极广。)

2.嘲讽老师的:

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3.自嘲自讽的:

一年级的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陪,四年级的光棍一堆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

4.搞笑古诗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

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

日照香炉生紫烟,鸡鸭鱼肉在眼前。

口水流下三千尺,可惜兜里没有钱。

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

惹来大狗熊,看你往哪跑。

黄段子大行其道。在传统的民间文学中,荤故事、黄段子,在封建时代是对性压抑、男女授受不清等礼教制度的一种反抗。有时也兼具民间性质的性教育功能。当然也是笑话、幽默文化的一种题材和素材。当代黄段子主要盛行于网络、短信、聚餐与聚会时的口头讲述。在非法出版物中也偶有黄段子专辑。其体裁有小故事、笑话、歌谣、短诗等。其内容具有不断翻新及时运用现代生活素材的特点。黄段子在网络中往往与色情图像并行不悖,“各显其能”。在短信中,黄段子有时在异性之间互传,把异性间的避讳打破了,改变了异性间的性话题的约束与禁忌的传统。黄段子在酒席间的传播成为一种时尚,人格、尊严、道德禁忌被突破,传递了一些不良的导向性的信息,暗示一种突破禁忌的时尚,某种意义上不是“性教育”而是性教唆、性暗示、性提倡。

遏制恶搞与恶俗的措施

以上种种在民间文化领域出现的恶搞与恶俗现象,从专业角度看,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网络、短信等这些新型传媒,具有自由传达的便利和非约束性,这正符合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的自发、自由、自在,符合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的时尚性、风习性、流行性;两者一拍即合,所以网络文学具有相当的民间文学性质,也有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就是当代的民间文学。这种新型的民间文学有其天然的生存空间。

2.“原生态”文化出现热潮,鼓舞了非专业的,各种职业的青年人的表演欲。市场的诱惑,出名的诱惑,促使一些农村青年运用城市卡拉0K的简便形式,利用自己熟悉的文化资源,使用标新立异、稀奇古怪的包装,加入到恶搞风潮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