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7407500000070

第70章 鉴赏与批评(16)

3.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滞后,理论研究滞后,科学宣传与阐释滞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过去一概视为封建迷信走向今日的一概视为奇珍异宝,社会上存在普遍不能辨析此一遗产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某些遗产对象。另一方面,对国外在我国进行的“合法的”文化资源掠夺,普遍缺乏警觉,也缺失必要的保护手段、措施、法规、法律。狂欢化理论、民间立场理论,某种意义上也为“恶搞”提供了思想辩护。

4.传统的优秀的童谣推广与创新不够。对童谣现象的必然性缺乏认识,基本上不提供系统的有益的童谣作品,忽视少年儿童的特殊的文化需求。

5.对反动、色情文化管理出现死角和盲区,“扫黄打非”有时忽略反动时政歌谣和色情段子在网络上的传播(色情网站、非法反动出版物通常有一定的打击威慑),它们往往又混迹于幽默、玩笑、娱乐、游戏、无大碍、无大害的大量逗乐性文化信息之中,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并且这种生存空间要大于任何历史时代。

针对以上情状,就民间文化领域和角度而言,建议采取以下相应措施,以遏制其蔓延:

1.加强网站和短信信息管理。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实行网站文字审批、签发制。严把政治关与道德公德关。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尽快出台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法或保护条例。加强对与境外联合调查中国民间文化的监管与审批制度,提高对出境文化资料的保护广度和力度,对民间文化音像、文字、民俗器物加大出境限制。

3.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加强对其科学研究,正确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范围,坚决杜绝与防止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来行藏污纳垢之实。

4.用国家的力量,系统编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儿歌童谣)的经典读本和优秀作品集,形成从幼儿教材(儿歌、神话、童话、寓言、笑话、玩具等)到小学、中学、大学的系统的系列的教

材或辅导读物、课外读物,使之成为人生知识必备的内容,以培养民族情感、民族审美、民族精神。

5.定期不定期的采集时政歌谣,体察民意,改进工作,并坚决打击与遏制别有用心的、反动的、恶毒的、攻击性的时政歌谣传播与流布,不能听之任之。

6.加强正面宣传,加强对不良文化的批评与分析、研究,及时引导大众舆论,用专家的权威的科学的专业的声音引导舆情、引导时尚、引导流行。

7.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掘农村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推广民间文艺之乡发展乡土文化的成功典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活动与建设要有人专管,有人常做。旅游部门要介入、支持、帮助边远地区的农村文化,将其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为其注入市场活力。

8.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传统优秀道德教育。

2007年1月

37.山海关宣言

巍巍长城,文化丰碑。2006年12月27日,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民间文艺之乡工作经验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聚集在长城脚下、山海关前,交流各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优秀民间文化的经验,出席中国民协命名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为长城文化之乡、孟姜女文化之乡的授牌仪式。我们郑重宣言:由人民群众千百万年来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的口头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与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为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天地。保护和发展优秀民间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

民间文化是乡土的文化,是活态的文化,它展示着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风采,它承载着人民的不朽的历史记忆。在伟大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民族、历史、地理、区域、生活、生产、生态、环境、传统、习俗的任何一点差异都会使民间文化迥然相别,这使我们的民间文化生生不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民间文化是祖国文化宝库中多彩的宝石,民间文化是人类无限创造力的结晶,民间文化是人类文化多样化的生动图景。我们的民间文化之乡像珍珠一样遍布全国,它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的产物,是代代相传代代创造的文化精华。孟姜女与长城的传说流传了2000多年,梁祝故事妇孺皆知,剪纸技艺是母亲的艺术,木版年画流行大江南北,盘古神话口传至今,铿锵锣鼓有国威民威之美,磁州民窑、太极武术、彝族民歌、西北花儿、内蒙歌舞、东南吴歌、塞外古堡、中原神话……这就是我们的民间文艺之乡。它是中国文化的乡土奇葩。独树一帜的民间文艺之乡,装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美名传扬。我们有责任把这样的文化传统继承、弘扬和光大起来。我们希望拥有独特地方民间文化的地区,行动起来,珍爱祖先的创造,保护文化资源,科学利用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民间文化扎根基层和农村,是农耕文明和农业经济的伟大传统,是农村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命脉。保护和发展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审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关注这样的“文化视点”,关爱农村的传统文化。我们响应专家学者的建言,积极开展深入调查和全面普查区域内的独特而重要的民间文艺的工作,建立档案,有序传承,加强研究,促进发展。我们倡议全国拥有独特民间文化资源的地方,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通知》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积极推进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加强交流、交往和合作,以独特的文化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的培养和文化产业的开发,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12月27日于山海关

38.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

倡议书

发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家园被毁,也使很多文化遗产遭到重创,特别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毁灭性劫难。川北灾区不仅有着美丽的山川田园,也是羌、藏、土家、汉等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那里有碉楼、古寨等文化丰碑,那里也有史诗、羌绣、民俗、歌舞、音乐等数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大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北川县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羌族自治县。如今,那里满目疮痍,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险境。不久前,温家宝总理站在北川的废墟上深情地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这是何等的高瞻远瞩!何等的民族情感和何等博大的文化情怀!这不仅是对北川灾区重建的重要指示,也是向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的文化抢救与保护的伟大号召。

自然无情,生命顽强。这种顽强不仅是精神上的,更应当是行动上的。我们全体参加“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的代表向全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关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命运的各界人士发出倡议---让我们紧急行动起来,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为重建灾区各民族精神文化家园贡献爱心、贡献知识、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性的文化难题,遭受巨大损毁的羌族和灾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劫后余生、重现辉煌,更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依附的山川地理、羌寨碉楼、传承群体已经面目全非。这些遗产的英姿何处寻觅又如何再传?请让你与我们一起与灾区人民共同承担和应对这场劫难;请让你与我们一起带上行囊,去灾区做特殊的田野调查,去记录、整理、呈现灾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请让你与我们一起探索和研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张扬它们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积极为各地重建家园建言献策,开创前所未有的灾区文化抢救和保护的途径与方法,以我们工作的成果去增强灾区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世代赓续。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从来没有在磨难中倒下,从来没有放弃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和责任。精神不死,文脉永存。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2008年6月1日

200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专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由于是国内首部此类著作,又值全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滚滚,所以,颇有一些读者,获了若干个奖,连印了两个版本。2006年,在宁夏人民出版社诸同志的建议下,我又在该社出版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假如说,前一部著作侧重学理、学术与理论建构,那么这后一本就是偏向普及、传播。在后一种著作里,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当前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向、举措、资讯等等进行了介绍。这样一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了一部理论、概论、形式、形态、定义、概念、理念性的学术阐述的著作,又有了一部全球性动向、知识、资讯、赏析、直观图象、比较鉴别性的图书。两种书的出版都得到了读者的关注。于是本书的编辑又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还应有一部解读、研讨、论证、思考、行动、总结、分析、赏鉴、阅读、欣赏、体味、发问的图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是一个好庞大博杂、门类繁多、捆扰多多、矛盾重重的事象,深入地、细致地解读与解析应该是不无意义的。好在这十几年来一直在这个相关的领域、学科里做着相应的学术工作如研究写作,近年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传播、推广、宣传也没少做工作,还在中山大学兼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在中央民族大学授课并培训了两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在天津大学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文化遗产学”的课程。如果将这些年的专论征集起来,冠以《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加以出版,这就可以完成我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部曲。这个思路给我编书以很大的激励。这个三部曲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原理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结合的形式传达知识与资讯)、《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分析、分类、述评、思想、赏析)。这三本书可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三本书从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出现(2001年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布为标志),紧随着这一时代的文化浪潮,同步前行,跟踪发展,也可以记录我这几年的一项重大而重要的学术工作与成果。这是我乐于和读者交流的。

本书收录的是我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论文、讲演、文章等等。其中,已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生中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收,如关于“宣言”的写作,这几年执笔了好几个重大国际、国内会议发表宣言的写作,多已收入到前书,这里就只收了未及入前书的一篇《山海关宣言》。有兴趣的读者,要了解这些“宣言”,可以比照起来看。本书分为三编,各编各有侧重。第一编的当前的全球化、非物质文化保护前沿课题、中国的行动与实践及本人在其中进行的思考为主要内容。第二编更重于学术的深究。比如,关于艺术起源,收了“六论”,这是我十来年的学术重点之一。这好象是一般美学和艺术学问题,但实际上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课题和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是生生不息的,是代代相传的,是从远古发生直到今天还在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相当多的形式、形态是以少数民族、土著民族、原始民族的文化为对象,是当代的“活化石”,是当今仍可触摸的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所以,建立起一套原始文化、艺术的观念、知识、学术,对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在第二编中,还收有一部与我对一些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个案研究,通过这些论文,希望能引发读者的更大的好奇心,能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第三编是一些比较灵动、短小、轻盈、趣味的文字。形式上也与前两编的厚重、长篇大论不同,有讨论式,有记者访谈,有讲演讲话(较短小),有评论,有提纲或设计,有调查报告,有短论等等。编选的是我多年的文字中的一部分。入选原则是:关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形式与形态(包括中国书法艺术),内容与表述比较的有趣味和特色。比如,有几则在各地的讲话,都是当时在讲话地受到在场领导、媒体、听众颇多好评的,自己也弊帚自珍起来。有几则,多年以后,当时的听众还反复提起,让我很感动,所以就收了进来。与媒体的讨论、交谈(如《说元宵节》,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4套)多次播出),也是被媒体如观众给予好评,且对我本人的表现给予过誉的。话题本身也很新颖、独特,故也收入本书。在这一编里,丰富性是对应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的。希望读者由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与体认。希望读者喜欢我这样的编排与编选。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对我这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著述的关注、厚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