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富爸爸财商培养-香港H股完全攻略
7415600000001

第1章 H股的发展历程(1)

(第一节)H股的含义以及香港证券市场H股的基本概况

一、H股的含义

H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指我国(内地)的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以港元计价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S股的区分,其依据主要是股票的上市地点和所面对的投资者,因此H股是指注册在内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资股,因为香港的英文是HongKong,取其字首名为H股。例如,在纽约和新加坡上市的股票为N股、S股。

二、香港证券市场H股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第一只H股是在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上市的青岛啤酒,它开创了中国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集资上市的先河。此后,我国先后4批挑选了共77家境外上市预选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这些国有企业先后赴港集资上市,成为香港股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这里所采用的H股,是恒生有限公司入选国家企业H股指数成分股的部分。

目前在港上市的国企,H股主要是涉及国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运输、能源、基建等。这些公司大多数资产规模庞大,行业特征显著,属于本行业的龙头。

(第二节)H股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H股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3—1996年)期望甚高,失落不小

H股的发行自一开始就受到超额认购,掀起了中国概念热潮。随后,因H股业绩不良导致H股一级市场筹资困难、二级市场低迷。

H股刚开始发行的时候,许多投资者出于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的憧憬,非常踊跃地进行投资,中国股市的热潮也就此掀开。绝大多数H股的发行遇到超额认购,从而导致H股股价一路上升。以恒生为例来说,恒生国企指数由1993年7月推出时的800余点,急升至同年12月的2000点。但是由于其所经历的时间过于短暂,同时受到国内宏观调控从严、税制改革措施的出台、部分H股企业产品滞销、企业间债务增多、业绩连年下滑、人民币汇价并轨并大幅贬值、国企前景不明朗,再加上H股信息披露、资金运用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严重打击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致使大多H股纷纷回调,甚至出现跌破发行价的情况。

1996年将近全年恒生的指数都徘徊在800点到900点这个范围内。直到年底,也就是快到11月中旬的时候,股价才回升了一些,原因是由于预期H股盈利将复苏。国企的H股业绩差会造成三方面的缺陷:一是其一级市场筹资困难;二是二级市场不活跃;三是市价日益下降。

(二)第二阶段(1997年)激情再燃,却受新累

H股达到最大筹资规模一年是1997年,其发展速度也空前快,同时产业的布局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再加上1997香港的回归产生的回归效应和重组概念,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中国股市投资的前景,同时也掀起了一波在中国投资的热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还波及到了香港的H股市场,造成了一场不小的动荡。

香港回归以后,所有在中国上市的股份都受其影响,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上涨局面(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红筹股和国企H股),所有投资者都希望能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当时的局面非常类似于1993年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情形。而中国当时也正处于国企改革和兼并的阶段,许多投资者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来纷纷加大对H股的投资比例,其间有国家机构、香港的市民和一些海外的投资者,以至于H股的股价一路上升。通常H股由于具有流通股较少、市值较小和易被市场操纵等特点,受到国企重组的影响,成交量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猛增。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34只H股大部分的上升幅度都超过70%,国企指数也从1000点暴涨到1700点。到了1997年末,香港H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时间大幅度下跌,甚至跌破历史的最低点。指数也从1783点跌到了732点,落得惨淡收场。

(三)第三阶段(1998—2000年)持续低迷,一波三折

1998以后的中国H股市场走入低谷,一直保持陷入持续低迷状态,一路下跌,尽管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反弹现象。国企的走势与恒生指数发生背离是在进入1999年的10月以后才明显表现出来的。跨入新千年后,背离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在恒生指数已经突破1997以来的历史高点18,000大关的时候,国企指数却不断走低,跌到惨不忍赌的300点,达到当时历史的低位。与此同时,平均的市盈率也保持在8倍左右。

总的来说,1998年H股陷入低谷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大多都是国企的大盘股,主要由运输、能源、汽车、钢铁、航空、石油、化工和基建等组成,这些方面的增长潜力过于局限,因此在1998年H股是无法适应当时的投资理念的。

2.国企上市公司在当时存在诸多缺点,例如: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惯例的运作不能有效执行;产品滞销、效益连年下降;另外再加上净资产收益和每股的收益率都比较低,主业务一直处于下滑状态,而资产的负债率却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国企自身素质低下而导致股市持续低迷。

3.由于国企H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投资者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更无法与之沟通,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4.先前对中国概念股造成负面影响的广信和粤企事件的阴影仍然存在。

(四)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曙光初现,期待政策

自1997年以来,H股曾有几次震荡,但波澜不惊,在1998年港府入市带动港股上升,国企股也受惠;1999年6月中国入世趋明朗化,概念再起,部分国企股带动升势;2000年则因部分国企业绩理想,及熊猫电子、渤海化工等重组成功,H股指数再次推波助澜。进入2001年,受B股市场开放加上业绩理想、中国进入WTO即将成为事实等多种因素刺激,国企H股再现了又一轮升势。这其中含有较高的对中国管理层政策的预期成分,但不可否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国企重振雄风的紧迫感和可能性大大加强了。假如管理层的政策能进一步松动,国企H股将会迎来新的行情。

二、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始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全球的经济陷于困境。香港股市也不能幸免,同时也使得H股公司的弱点暴露出来。H股的风光时代,已成为过眼烟云。

(二)H股公司多为传统产业

H股公司多为传统产业,其中半数从事石油化工,再加上运输、电力和基建等行业,比例更是超过了80%,这种产业构成和力捧科技、电讯和互联网股票的市场情绪几乎是背道而驰,再加上前几年国内的持续通货紧缩也使这些公司业绩大幅滑坡,由此就更难以吸引到投资者了。

(三)国家监管严格

国家对H股公司的监管较注册于境外上市于香港的红筹公司更为严格,无意中也给前者展开后续融资设置了一道难以跨越的体制障碍,使其融资决策往往要经过冗长繁琐的审批过程,且透明度不高,以致常常坐失良机。这也使市场的接受程度相应地大为降低,估值也较低,而红筹配股只需董事会批准即可,只要不超过20%,一般可在数小时之内完成,因此配股和注资极为频繁。

(四)上市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H股上市公司大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或不完善;二是企业运作缺乏透明度;三是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素质不高。虽然这些企业大多来自内地相对而言最好的企业和行业,并且集团效益也是母公司中最好的部分,在内地的市场上也较为有竞争力。但是,以1997年的业绩来看,这些公司普遍表现为公司盈利增长速度缓慢、幅度降低,业绩表现也并不令人满意。这也是由于许多公司仍存在着产品与市场脱节、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竞争能力低的原因造成的。由此也使得境外的投资者不能下决心长期持有公司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