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知识小百科-生物篇
7417400000014

第14章 贝壳中奥妙无限(1)

“贝”字有怎样的古往今来?

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听惯了“宝贝”的爱称,很早就学会了“贝”字的写法,可是你能说出“贝”字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

“贝”字的形成原来是与名为货贝的海洋动物有直接关系的。货贝是一种小型的海洋贝类动物,它只有古钱币样大小,古人曾经用它的贝壳作为货币。货贝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生活在潮间带中潮区至潮下带的岩石和珊瑚礁间,在我国主要见于台湾、海南岛南端和西沙群岛等地的沿海一带。

货贝的贝壳为鲜黄色,壳面上覆盖着一层光洁亮丽的珐琅质。整个贝壳略呈椭圆型,背部隆起,还具有2条~3条灰绿色的横带呢,再加上货贝活动时头部的两只触角,就形成了“贝”字的象形文字流传于世间。后来,人们又从象形字把它演变成了繁体的“贝”字,再后来就简化成了现在的“贝”字了。

贝类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

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生活着千千万万种海洋贝类。牡蛎像忠于职守的哨兵,站在岩石上任凭风吹浪打;杂色蛤、紫云蛤等有钝圆的壳缘和足,它们都挖穴居住在海底泥沙中;贻贝用坚韧的足丝附着在某一物体上生活;海螺背着它们的房子在海底缓缓地爬行;海蜗牛借助于气球状的浮囊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海中漂流;船蛆和海笋却生活在阴暗角落里,钻入木桩、木船船壳或石堤中,凿蚀着人们辛苦建造的船只和堤岸建筑物。

在海洋生物中,游泳并非鱼类的专利,乌贼、鱿鱼等因外壳退化仅留内壳,身体轻盈灵活,再加上身体两侧掌握平衡的鳍,游动起来也是轻松自如。乌贼悠闲地在水中游动,善于利用漏斗的喷水方向来改变运动方向,左移右动、前进后退,灵活多变。有趣的是,乌贼向后游动的速度比向前游动的速度快得多。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素有“海上火箭”之称的枪乌贼,平日游泳时它张开鳍部便可平衡身体前进,但如遇敌害和追逐食物时,它就会拿出绝招,双鳍紧贴躯干、腕部紧密合拢而将身体变成流线型,同时利用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如离弦之箭猛冲向前。

许多有壳贝类也具有游泳才能:剑蛏和锉蛤善于利用关闭贝壳时发射的水流而游泳,海兔则借助于发达的侧足游泳。这些小生灵以它们各自独特的方式繁衍生息,生活得悠闲自在,使得海洋生物世界生机盎然,丰富多彩。

海洋软体动物是个什么家族?

海洋软体动物用贝壳来保护头部和柔软的身体,种类繁多,生活方式也千变万化。从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有的身体扁平,有的身体高耸,有的呈螺旋状;有的身体柔软、细长似蠕虫,有的身上长满棘像珊瑚,有的身披铠甲像圣斗士;有的个体很大,有的则很小;有的色彩绚丽,有的则暗淡无光。形态各异的海洋软体动物构成了海洋生物世界中最美丽、迷人的景色。虽然它们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身体都由头、足、内脏块三部分组成,体外都包着外套膜和由外套膜分泌物构成的贝壳;它们都是用鳃吸水滤食的生物,多数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一个短暂的、能自由活动的浮游幼虫阶段。

在海洋动物中,海洋软体动物可是最大的一个门类。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一般分为7个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双壳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常见的海生种有石鳖、蚶、贻贝、扇贝、牡蛎、蛤仔、竹蛏、鲍鱼、红螺、宝贝、乌贼、辛鱼等。

海洋软体动物生活习性可分为4类:游泳型有运动器官,可自由游泳;浮游型游泳能力极弱,随波逐流;底栖型生活在水底表面或埋在水底下;还有寄生和共生型。它们的摄食有3种类型:舐食型,如人们熟悉的鲍鱼;滤食型,扇贝就是其中的一种;捕食型,有墨鱼等。

海洋贝类是渔业中重要的经济类群,目前捕捞的主要种类有墨鱼和鱿鱼;养殖的种类有牡蛎、蛏、蚶、扇贝、珍珠贝和鲍鱼等。但也有一些种类对人类是有害的,例如,蛀石蛤能破坏堤坝,船蛆对木质船舶和水下建筑物有极大危害,藤壶常附着聚集于舰船底部,既会影响航速,又要增加燃料的消耗。

海洋贝类的壳由多少块组成?

海洋贝类的壳因种类不同而数目不同,最少的没有贝壳。还有无贝壳的贝类动物吗?那当然了,它们就是无板纲动物,约有100种呢。这类动物身体呈蠕虫状,头部不明显,无触角和头眼,尽管它们的体外没有贝壳,但外套膜很发达,能完全包被身体;它们的足退化或消失,借身体蠕动来运动。

掘足类动物只有一块贝壳,大约有200种,它们的身体两侧对称,头部不很明显,体外披着微微弯曲的管状贝壳。这类动物循环系统极端退化,无心耳、无围心腔,也无血管.仅有心室和血窦。只有一块贝壳的海贝还有单板类。单板类种类最少,目前仅发现有8种,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外具有1个帽状的贝壳,肌肉是分节的,外套沟中有5对鳃,神经系统比较简单。

身披两片“外衣”的海贝品种最多,它们是瓣鳃纲贝类,已发现1.5万余种,其中现生种约1万种。这类动物身体由内脏块、足和外套膜3部分组成。它们的头部已经退化,足呈斧刃状,身体左右侧扁,两片外套膜披挂在左右两侧;外被两片贝壳。

壳最多的海洋贝类当然要数多板纲了,它们的贝壳由8块壳板组成,尽管贝壳数目较多,但仍不能完全遮盖背部。它们身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头部没有触角和头眼,足部很发达,几乎占据了整个腹面。这类动物大概有600多种。

哪种海洋贝类家族最庞大?

贝类是动物界中除了节肢动物外的第二大类动物,目前已发现有11.5万多种,其中现生种类有8万余种,化石种类大约有3.5万种。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这些贝类被划分为7个纲,即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在这种类繁多的贝类中,除瓣鳃纲和腹足纲中有少部分生活在淡水外,其余绝大多数都以海洋为家,生活在神秘多彩的海洋世界里。

在海洋贝类中,要数腹足纲家族最为兴旺了,这种贝类有8万多种呢。它们的身体明显分为头、足、内脏块3部分,头部发达,有触角和头眼;足部也较发达,足底宽广形成蹠面;通常具1个螺旋形的贝壳,内脏块也常因螺旋而表现为左右不对称。

其次是头足类,大约有2万种,但绝大多数已灭绝,成为化石种类,现生种类仅500余种。头足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胴部和足部。头部和足部都很发达,头的两侧各有1个发达的眼睛;足特化为环列在口周围的腕和运动器官漏斗;原始种类有1个螺旋形的外壳,进化种类则形成内壳或者退化,如墨鱼。

海洋贝类“外衣”的形态有多少种?

海洋贝类种类繁多,贝壳的形态也随种类千变万化。你看那蜘蛛螺形似蜘蛛,水字螺酷像“水”字,唐冠螺像西游记中唐僧头上带的帽子,有些贝壳上有精致的花纹和鲜艳的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出华光异彩,构成了海洋中奇珍异宝的一部分。但相对于同一种贝类来说,它们的贝壳的形状都有大体上一致的规则。

掘足纲有一个微弯曲的管状贝壳,贝壳两端开口,整个贝壳形似牛角或象牙,所以这类动物又称角贝或象牙贝。腹足纲的贝壳一般呈螺旋彤,有的高耸,有的低矮;贝壳对外的开口称为壳口,有的圆形,有的狭长。贝壳上面有粗密不等的螺纹和生长纹,有的还有颗粒状或棘状的突起,也有的壳面有镀上厚厚的一层珐琅质,光亮滑润。

瓣鳃纲有两个扇形的贝壳,壳面上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现同心状排列的生长纹,也有从壳顶向壳的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的肋纹。多板纲的贝壳多达8块,呈覆瓦状排列于它的背部,最前端的那块壳板称头板,呈半月形,后端的壳板叫尾板,呈元宝状。

头足类中,原始种类(如鹦鹅螺)有螺旋形、分室的外壳,贝壳在一个平面上螺旋,壳内由隔膜分为许多室,最后一个生成的室才是动物体居住的场所,称为住室。其他室都是密闭、中空的,有一根细长的串管串通各个室。贝壳的表面常有火焰状的花纹,色彩鲜艳。它的进化种类大多数则将外壳包入外套膜内形成内壳,或者已退化消失。

贝壳究竟是什么?

许多漂亮的贝壳色彩光艳夺目,奇特的外形上带有华丽的花纹,令人赏心悦目。各种贝壳看上去差异很大,其实贝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约占贝壳总量的95%,还有少量贝壳素等有机物,在无机成分中还有微量的镁、铁、磷酸钙、硫酸钙和硅酸盐等无机物。

典型的贝壳有三层结构:外层为角质层,内含角质物质,称贝壳素,是一种硬蛋白,类似人的指甲、头发中所含的角质,能耐受酸的腐蚀;中层较厚称棱柱层或壳层,占贝壳的大部分,由柱状方解石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由叶状的霰石构成,极富光泽。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只是方解石结构疏松,而霰石结构紧密些罢了。有些贝壳不一定三层结构齐备,如江珧贝壳没有角质层,乌贼和枪乌贼只有内壳,结构相当于棱柱层或角质层,没有珍珠层。

贝壳是由贝类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贝类的外套膜是由背部皮肤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及其中间的结缔组织和少量肌纤维组成,边缘一般有3层褶皱,由外向内依次称为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外套膜的分泌机能是有区域性的,外套膜缘的生壳突起分泌贝壳的角质层;外套膜缘背面皮肤分泌棱柱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外表皮分泌的。但外套膜分泌的区域性在条件变化时是可以改变的。

贝壳是贝类的保护器官.当贝类活动时,头和足都伸出壳外,一旦遇到危险它就会迅速缩入壳内,借助坚实的贝壳来抵挡敌人的进攻。有些贝类的壳很结实,例如,虫戚的贝壳,2毫米厚度就能抵抗300千克的压力;而贻贝的贝壳,1.25毫米厚度能抗100千克的压力;牡蛎的贝壳也同样坚固。固着生活的双壳贝类不仅贝壳坚实,而且能够紧闭贝壳,力量还相当大。牡蛎和贻贝的贝壳关闭时的力量能抵抗上千克,甚至十几千克的拉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敌害进攻的困难。

贝壳除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外,很有药用价值,也是很多工业的原料。

贝类的生活类群怎样划分?

由于海洋环境如水温、盐度、水质、潮汐、海流、底质和饵料等因素千变万化,为了生存下去,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就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生活型的类群,按照生活习性划分,主要有游泳型、浮游型、匍匐型、埋栖型、固着型、附着型、凿穴型和寄生型。

游泳型贝类身体一般呈流线型或纺锤型,在海中游动时阻力很小,如乌贼和鱿鱼,以漏斗喷水为推动力,运动速度很快,甚至能够追逐轮船;而浮游型贝类不能抵抗海流和波浪的冲击,只能随波逐流,四处漂游;匍匐型贝类一般足部发达,利用发达的足可以在岩石表面或泥、沙滩及海藻上匍匐生活;固着型贝类常见的有蛇螺、牡蛎、海菊蛤等,它们用贝壳固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一旦固着下来,就终生不再移动位置;附着型的贝类如扇贝、贻贝、珍珠贝等,它们有发达的足丝,可以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生活。当环境不适应时,可切断足丝,稍做移动重新附着;埋栖型贝类也多见于双壳类,它们利用斧刃状的足挖掘泥沙以便埋藏栖身;凿穴生活型贝类专凿岩石、珊瑚礁、木材和其他动物贝壳而穴居,如船蛆专在木材上凿穴,而海笋、铃蛤等则在珊瑚礁上凿穴而居;寄生型贝类如内壳螺、内寄螺和瓣鳃类的内寄蛤等,则常在棘皮动物内过寄生生活。

海洋贝类怎样运动?

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由于生活方式不同,运动方式差异也很大。足是贝类的主要运动器官。乌贼等头足纲的足特化成腕和漏斗,能依靠漏斗喷水的力量快速倒退游泳。贝类的浮游幼虫可依靠面盘上纤毛的摆动而在水中浮游;海蜗牛的贝壳薄而轻,依靠浮囊使身体漂浮于海面上,自在地过起浮游生活。

在海底匍匐生活的贝类,一般足部都较发达,它们依靠足部肌肉的伸缩爬行自如。在泥沙滩上匍匐生活的玉螺、榧螺、竖琴螺等前足特别发达,作用如犁,在爬行前进时可将前进方向上的泥砂推到身体两侧,扫清前进的道路。多板纲习惯于夜晚活动,依靠足部和环带肌肉的伸缩前进。胡桃蛤每分钟可以爬行几厘米,而鲍爬行速度最高记录是每分钟50厘米。

风螺、蛙螺、三角蛤等贝类能跳动前进,一次可跳过10厘米高度,有些螺可连续跳跃,颇富情趣。固着型的贝类组部退化,终生不再移动位置,它们的运动方式仅限于贝壳的开闭。附着生活的贝类尽管足部也退化,但能利用两壳开闭排水的反作用力及海流的力量而迅速游动。海洋贝类有的善爬、有的能游、有的会漂,生活得潇洒自如,运动方式可真称得上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啊。

海洋中也有“舞蹈家”?

扇贝是双壳贝类中的佼佼者,因为它的外壳像一把折扇,故得名“扇贝”。在游动时,它舞动起双壳,姿态轻盈,优美动人。当它高兴时,一口气可游动1000米之多。扇贝生活在海水中,能通过伸展肌肉,张开贝壳吸入水流,再迅速关闭而产生反冲力在水中快速运动。扇贝似乎不甘心居住在海底,它们会在水中跳跃,用双壳有力地一开一合,迅速在水中后退而行。幼小的扇贝还时常飞出水面蹦来跳去,直到环境适应时才静卧水底,像一个个小小的舞蹈家。

著名的海珍品“干贝”就是由扇贝的闭壳肌加工制成的。世界上扇贝约有300种,我国有近30种。扇贝的人工养殖初始于1968年.特别是1973年以来,人工育苗、半人工采苗以及养成等关键技术突破之后,扇贝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产业。当前在我国大面积养殖的扇贝有四种: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海湾扇贝。

栉孔扇贝在我国自然分布于辽宁的旅大和山东沿海低潮线以下,水深10米~30米的岩礁或有贝壳沙砾的硬质海底,一般养殖两年可长至5厘米~6厘米。华贵栉孔扇贝自然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沿海,自低潮线至浅海区都有分布,但多见于水深2米~4米的砂质浅海底,生长速度较快,1年可生长至壳高7.4厘米,重68.4克。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是分别从美国和日本引进的。海湾扇贝为暖水种,我国南北方均可养殖;虾夷扇贝为低温种,自然分布于日本、朝鲜沿海,仅在我国北方养殖。海湾扇贝生长速度较快,从壳高5毫米的苗种养至5厘米的商品贝约需6个~7个月。

海洋贝类怎样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