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知识小百科-生物篇
7417400000016

第16章 贝壳中奥妙无限(3)

民间流传着巨蛤伸开两扇大贝壳把人夹住并被吃掉的神话。巨蛤吃人并非事实,而巨蛤倒是存在的。这种巨蛤有一对厚厚实实的石灰质硬壳,表面具有隆起的放射肋,壳缘有大的缺刻,弯曲如荷叶边,像一道道深深的凹槽,状如车渠,故而学名“砗磲”,属于瓣鳃纲,分有大砗磲、鳞砗磲、无鳞砗碟等几种。砗磲的贝壳外套膜色彩鲜艳,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颜色,绚丽多彩。砗磲的外壳还常有各色花纹,并常同千姿百态的珊瑚生长在一起,相映成趣。

砗磲生活在热带海域,喜欢栖息在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中间,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在我国的台湾省南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珊瑚礁海区也有分布。它年幼时生长快,以后逐渐减慢,寿命通常可达80年~100年,有的甚至活到数百年。如此看来,砗磲不仅是双壳贝类之王,还是贝类王国中的老寿星呢。

虽然体形巨大,但砗磲的食性与其他双壳贝类一样,也靠滤食海水中的微小浮游生物为生。有趣的是,除了这种取食方式以外,它们还同一种叫虫黄藻的单细胞藻类共生,并以这种藻类做补充食料。砗磲的外套膜上有许多特殊的晶莹的颗粒状结构,称玻璃体,能聚集光线,虫黄藻就分布于砗磲外套膜上的玻璃体表面,当砗碟贝壳张大时,外套膜露出,虫黄藻就利用玻璃体聚集的光线和砗磲的代谢物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含有糖类的有机物质,并迅速繁殖起来。砗磲则吸取虫黄藻作为自己的食物,同时使虫黄藻的密度降低,也会促进虫黄藻的生长与繁殖。砗磲的这种自己“做饭”的本领,也是贝类世界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呢!

海中也有“牛奶”?

牡蛎是一种常见贝类,广布于世界各地沿海,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也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之一。牡蛎在我国有很多名字,广东称蚝,福建叫坷,而江浙一带称做蛎黄,山东以北把它称做海蛎子。

牡蛎享有“海中牛奶”的美称。原来,牡蛎作为海产珍品不但肉嫩味鲜,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据科学分析,牡蛎干肉中含蛋白质45%~57%,肝糖19%~38%,脂肪7%~11%,此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牛磺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A、B1、B2、D和E等。牛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增进智力的作用。牡蛎体内的含碘量比牛奶或蛋黄高出200倍。牡蛎的壳含有丰富的钙质,若经焙烧水解成为活性物质后,易于被机体吸收和利用。这些都说明牡蛎的营养价值足可与牛奶比美。

此外,牡蛎还具有相当的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中就已记载了牡蛎有治虚弱、解丹毒、止咳等功效。

海中的“免”作闹钟?

海兔是一种小型的贝类,当它耸起两只“耳朵”时,外形酷似兔子。海兔的贝壳已退化,仅剩下遍体透明的角质层,而且大部埋在外套膜内,从外面是根本看不出来的。海兔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黑指纹海兔”、“蓝斑背肛海兔”、“斑拟海兔”。它们的成体有10厘米左右,重量也只不过30克。

海兔特别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海湾中生活,主要以各种海藻为食,也吃些小型的甲壳类。别看它弱小,可它有一套很特殊的避敌本领,那就是吃什么颜色的海藻就变成什么颜色。有的海兔体表还长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突起,使得海兔的体型、体色及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这样可以避免不少麻烦和危险。海兔还有一套防御敌害的招术呢,那就是藏于体内的两种腺体:一种叫“紫色腺”,储存在外套膜边缘的下方,如果碰到敌害,“紫色腺”就会迅速放出紫色的烟幕弹作掩护,海兔借此逃之天天;它还有一种“蛋白腺”,内含毒性,当它受到外界刺激时,释放出一种难闻的酸性乳状汁液,敌害则会闻味丧胆,不战自退了。

昼行夜伏的海兔的生物钟对于破晓的时刻有着精确的指示。海兔可通过神经系统发出电脉冲信号,通知它的身体器官准确报时:“清晨已到。”人们把海兔身上神经结中的大神经细胞分离出来后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每当明暗交替的时间一到,它的神经脉冲便迅速增加。这充分说明了海兔是利用神经系统进行生物钟控制的。在它的生物钟中,一个单个的细胞就能学习和记忆时间数据,这真令人惊叹不已。如果人类能模仿这种细胞的功能,就可以制造出新型的超微型计算机来了。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海兔是雌雄同体的小动物,那就是说每一只海兔既有雄性器官又有雌性器官。但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它们却选择异体受精,而避免自体受精。春秋两季是海兔的繁殖季节,性成熟的海兔总是成群结队来到沿岸举行“集体婚礼”。

八珍之冠是什么?

鲍鱼的肉柔软鲜嫩,是名贵的海产食品,被尊为海中八珍之冠。可鲍鱼并不是一种鱼,是一种单壳贝类。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这是一个右旋的螺形贝壳。不过它的贝壳很特别,椭圆而扁,像只大耳朵一样,因此它的学名按字译就是“海耳”的意思。鲍鱼生来就只有半面壳,别看贝壳的外面黑不溜秋,壳内面却富有五彩斑斓的珍珠层,闪着彩色的珍珠光泽,有“千里光”的美名,是装饰品及贝雕的极好原料。

鲍鱼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中,全世界已知有90余种,中国沿海有杂色鲍、耳鲍、半纹鲍、羊鲍、皱纹盘鲍等种类。鲍鱼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平时生活在水深10米左右的海区,白天躲在家里睡大觉,喜欢在夜晚10点钟至次日凌晨3点时到海藻丛生的地方活动觅食。鲍鱼还有一种归巢的习性呢,不论旅行多远,当快要到天亮时,总能缓缓地,爬回自己的“家”。

鲍鱼有着令人惊叹的吸附能力。一个壳长仅15厘米的鲍,它足底的吸附能力竟然可达200千克。这对垂涎三尺的人们来说,可是个不小的难题。有经验的捉鲍能手多用突然袭击的方法,瞄准有鲍鱼的石缝猛铲过去,出其不意地将它从岩石上铲下,在它尚未醒悟时立即捉住,不再给它有重新吸附的机会,趁机捕获鲍鱼,这样它便成为人们盘中的美餐了。

鲍鱼借助于坚硬的贝壳和强大的吸附力来防御敌人的侵袭。当遇敌时,鲍鱼可以迅速用宽阔有力的足紧紧吸附在岩石上,只把坚硬的外壳朝向敌人,使想吃它的螃蟹、海星之类望壳兴叹,无可奈何。据说,只有章鱼才是它的对手,当鲍鱼碰上章鱼时可以说是无计可施的。狡猾的章鱼捉鲍鱼时,先是用腕堵住鲍鱼壳上的小孔,使它因窒息导致肉足失去粘附力,然后再用腕上强有力的吸盘把鲍从岩上吸下来,鲍鱼就这样成了章鱼口中的美食。

海中也有火箭?

在碧海深处有一种“火箭”,而且是有生命的“火箭”,那就是乌贼。乌贼怎么会与火箭相提并论呢?因为乌贼的身体构造很像火箭,匀称而狭长、两头尖尖的菱形尾鳍很像火箭的稳定翼片,当它们以最大的速度前进时,那闪电般的动作很像火箭在穿越海洋。

乌贼是牡蛎和贻贝的近亲,属于贝类。乌贼同一般贝类的区别在于:贝类的贝壳一般都是生在身体的外面,起到护身盾牌的作用,而乌贼的贝壳在长期进化中,为适应海里的游泳生活演变成了包在外套膜里面的内壳,就是在中药里叫做海螵蛸的内骨骼。

乌贼体呈流线型,行为鬼祟,动作敏捷,性情凶猛,完全可以和鱼类相敌。当乌贼游泳时,依靠闭锁器装置可以使外套膜边缘随意关闭和开张。当外套膜边缘张开时,海水就可以进入外套腔中,然后利用闭锁器使外套膜与漏斗基部紧合,这时水就不能从外套腔中溢出,再依靠外套肌肉的收缩,使水从漏斗孔向外喷射出去。由于较多的水从较小的孔口喷出,就形成很快的水流,依靠这股喷射出去的海水的反作用力,就能推动身体飞速向前。可你知道吗?乌贼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还不到1秒钟呢。漏斗孔喷出的水流越快,乌贼行动也就越迅速。这样的冲刺一次接一次,使前进的速度加快到惊人的程度,每秒可达15米,最大速度每秒可达42米。由此可见,它被称为“海洋中的火箭”当之无愧。当然,没有必要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它们可以悠闲游逛,显得怡然自得。

乌贼还有一套施放“烟幕”的绝技。乌贼体内有一个墨囊,囊内藏着能分泌墨汁的墨腺,在遇敌害或危急时,墨囊收缩,射出墨汁,霎时,海水中“乌云”滚滚,一片漆黑,来犯之敌只好望墨兴叹,乌贼趁机逃之天天。它的墨汁中还含有一种毒素,能用来麻醉小动物呢!所以,乌贼还有个绰号叫墨鱼。

鲸鱼一出,谁与争锋?

海洋的深处生活着一种大王乌贼,它的身长可达18米,重约3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大王乌贼非常凶猛,凶猛到竟敢同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鲸鱼搏斗。大王乌贼的腕最长可达11米,伸展开来就像一条条巨蟒,腕上生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吸盘,动物一旦被它吸住就很难逃脱。

这种巨型乌贼虽然属于较低等的软体动物,却有着大得像只餐碟、构造与高等动物几乎一样复杂完美的眼睛。大王乌贼能通过将海水吸入深红色的鱼雷般的体腔内,然后从漏斗末端的水管中喷射出来获得动力,像喷气式飞机一样在海中疾行如飞。大王乌贼除捕食鱼类以外,还能蚕食同类呢。

当大王乌贼和鲸鱼这两种庞然大物相遇时,经常会发生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鲸鱼很强大,大王乌贼也不示弱,搏斗中海水被搅起轩然大波,鱼虾也落魄而逃。不知要经过多少回合,才能分出胜负。如果大王乌贼能成功地用腕上的吸盘堵住鲸鱼的鼻孔,使鲸鱼无法呼吸到空气,便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否则便成为鲸鱼的美餐。但是,即使鲸鱼最终战胜了大王乌贼,也已被大王乌贼强有力的腕和吸盘弄得遍体鳞伤,实际上应该说是两败俱伤。

海洋中真的有海怪?

旧时航海家之间广泛流传着海怪的故事,尽管很离奇,但多少有些根据,因为海洋里确实存在着长有8条长臂的动物,这就是章鱼。

章鱼是一种敏感动物,它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在脑神经上又分出听觉、嗅觉和视觉神经,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神经系统。它的感觉系统中眼睛最发达,又大又圆,鼓鼓的,一动也不动,像猫头鹰眼似的闪亮。它的眼睛构造也很复杂:前面有角膜,周围有巩膜,还有一个能与脊椎动物相媲美的发达的晶状体,眼睛后面的皮肤上还有个专司嗅觉的凹陷。

章鱼有十分惊人的变色能力呢。它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的皮肤颜色,使之适应周围环境的不同变化。章鱼在害怕时体色是呈白色,愤怒时变为红褐色,有时还变成棕色或全身出现斑点,平时则是褐紫色的。有人发现,即使把它打伤了,它仍然有变色能力。章鱼怎么会有这种魔术般的变色本领呢?原来,在它的皮肤下隐藏着许多色素细胞,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在每个色素细胞里还有几个扩张器,可以调节色素细胞的伸缩。章鱼在恐慌、激动、兴奋等情绪发生变化时,皮肤都会改变颜色。控制章鱼体色变换的指挥系统是它的眼睛和脑髓,如果某一侧眼睛和脑髓出了毛病,这一侧就会固定为一种不变的颜色了,但另一侧仍旧可以变色。

章鱼是凶狠的动物,却爱憎分明,对待子女关怀备至。每当繁殖季节,雌章鱼就会产下一串串晶莹饱满的犹如葡萄串似的卵群,然后用胴部靠着卵群进行保护,在小章鱼出世之前,雌章鱼寸步不离卵群,还不时用触手翻动亮晶晶的卵,并从漏斗中喷水挨个冲洗呢。

海里也长豆芽?

海豆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至今生存历史已超过5.5亿年。从古至今,海豆芽在形态上始终没有显著的变化,因而它又被称做活化石。

海洋中有一种酸浆贝类,它们同双壳软体动物一样,身体柔软,并由两瓣铰合的壳保护,海豆芽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它们与双壳类并没有关系,双壳类的两瓣壳形状和大小都一样,而酸浆贝类的则一大一小,较大的那一瓣壳末端是个突起的管状壳尖。并有个长长的肉质茎从壳尖孔中伸出,以使这种贝能附着在海底。少数种类的肉茎能够行动,如海豆芽,有助于这些种类在泥中或沙中挖洞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