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洋知识小百科-生物篇
7417400000019

第19章 独具魅力的虾蟹(3)

不同地方的招潮蟹,改变自己体色的时间不一样。招潮蟹具有测量时间的本领,它的生物钟是按照所在地的时间表调整的。哥斯达黎加的沿海每天只有一次潮汐,生活在这里的招潮蟹的生物钟也只有一次潮汐节律。如果把它们送到巴西海岸边,在那里过上一段时间后,它们就会适应当地两次潮汐的节律了。

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还不能制造出像招潮蟹那样的既能与太阳,又能与月亮的运动完全一致的时钟。因此,人们不能不为这奇妙的生物钟所吸引,并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它,从中汲取丰富的科学“营养”。

螃蟹在海洋里怎样横行霸道?

在实际生活中,群体生活的螃蟹倾向于互相竞争。当两只螃蟹爬拢到一定距离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停止运动。如果继续动作,就会引起一场“遭遇战”。不同的螃蟹允许伙伴靠近的距离是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这是由螃蟹的活动节律、生活中的经验以及对方所给刺激的强弱所决定的。在休息期,螃蟹的脾气较好,允许伙伴靠的近些;而在活动期,螃蟹的“脾气”较坏,当对方靠近时显得更为敏感;居住条件拥挤的螃蟹习惯于让对方靠得近些;而住得比较宽松的螃蟹就不允许对方靠得太近。

不同螃蟹斗殴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鳌足相推挤,有的用螯扭夹,还有的用螯尖敲击。它们就是通过这种争斗、较量取得各自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地位”高的螃蟹,走路时通常踮起足尖,抬起身子,张着大螯,趾高气扬,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态;而级别低的螃蟹行动时,往往尽力收拢螯足,匍匐前进,一旦遇到进攻,立即主动退却。

馒头蟹很美吗?

人们常常喜欢将一些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海洋动物标本摆放在房间里,作为装饰观赏物。如美丽的海螺、奇特的贝壳、威武的龙虾等,都是倍受人们青睐的珍品。螃蟹家族中有一种艳红椭圆形的馒头蟹,也叫“面包蟹”,属珍稀蟹类,同样颇具观赏价值。

馒头蟹,顾名思义,长相像馒头,呈椭圆形,体长10厘米~15厘米,宽6厘米~10厘米,背部油光发亮并带有许多淡红色斑点,它的八条步足全都龟缩在甲壳内,一对扁平的大螫足紧紧掩住嘴脸,并与体壳嵌合在一起。出奇的是它的一对竖起的小眼睛,几乎长在甲壳中央,犹如馒头上插的两颗红枣。馒头蟹光滑滚圆,色泽淡雅,制成标本观赏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为什么馒头蟹有此奇貌呢?原来,它们生活的热带、亚热带布满砂砾的海底,如我国著名的大沙鱼场,那里砂砾散布,有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馒头蟹就栖息其间。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它们的身体变得跟海底石块一样,以便保护自己,躲避敌害。随着年龄的增长,甲壳上的斑点会越来越多,不仔细看真像是一块粘满沙粒的卵石。这样,它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在海底世界里,馒头蟹仍是有天敌的。因为章鱼就特别喜欢攀缠石块,它们总是利用石块为掩体来攻击猎物。这样,伪装成卵石块的馒头蟹便免不了会落入章鱼的魔爪,这时它们会丢掉一只侧肢,迅速逃跑。为了逃避厄运,馒头蟹也常利用地形地物避开对手。平时,它们在晚间东奔西走,不停地捕食,但一到白天,它们便成群结队地爬上海底沙丘俯身不动了。这时,若有章鱼凑过来,它便会顺斜坡滚动,在一片飞沙走石之中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珊瑚礁盘里有些什么蟹类?

在珊瑚礁盘的浅水里,还生活着活泼好动的梭子蟹,常见的种类有光滑的钝额蟹、钝刺短桨蟹、天蓝短桨蟹等。它们身体扁平,最后一对步足已变成桨状,善于游泳,它们大都可食。钝刺短桨蟹长得仪表堂堂,灰绿色的身体配着粉红色的螯,肢端褐白两色分明,性情活跃好斗,遇敌受惊时将两螯高高举起,摆出一副准备格斗的架式。但因个体较小,食用价值不大。

礁盘的缝隙和岸边的沙滩是方蟹科和沙蟹科蟹类活动的天地,这些蟹类头胸甲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体色单调,行动敏捷,较大的种类可食。方蟹和沙蟹科类也不少,其中细纹方蟹和角眼沙蟹数量较多。它们的体色.同栖息环境协调一致,特别是角眼沙蟹,与海滩沙色接近,不易被发现。它们十分机警,感觉稍有异常,便迅速躲进洞穴里,从而得以安然生存。

在礁盘深水处和珊瑚礁以外的潮下带约20米~100米的深的海底,常常有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蟹类频繁出没。蛙形蟹是较原始的种类,它的样子还不太像个典型的螃蟹,体呈蛙形,长可达100毫米以上,宽800毫米,有的重达1千克~1.5千克,它的体表为鲜艳的桔红色,步足的指节像个扁平的铲子,除用于游泳外,还可掘沙,它常常使身体埋伏沙中,而眼睛和触角露出沙外窥视周围环境。

有一种肝叶馒头蟹,它的体背高高隆起,看起来就好像一个馒头或提包,头胸甲的后侧缘向两侧突出,呈叶片状,看起来好似披着一个斗篷。平时,它喜欢伏居沙砾中,将额部露在外面,伺机捕捉靠近的小动物。

还有一种粗糙蟹是体型极不匀称的蟹类,它的外壳又厚又粗糙,步足很细小,难以支撑身体,行动十分笨拙。绵蟹看上去也十分有趣,它体表密生着绒毛,末两对步足已退化,置于背上,常用海绵来掩护自己。

谁造就了圣诞岛的名声?

在那浩瀚的印度洋东部的澳大利亚海区,有一座远海孤岛——圣诞岛,200米高的断崖在它的周围环绕,该岛早就以丰富的海鸟和磷矿资源驰名世界了。然而,近年来又因数以亿计的红蟹栖息于岛上而名声大噪。

红蟹通常是在岛上地势较高的热带雨林中安营扎寨,可它的幼蟹却是在海水里孕育成长的。每年南半球的晚春季节是它们的繁殖期,这是它们铺天盖地的向海边进军了。南半球晚春季节的初雨,是红蟹开始大迁移的信号。红蟹们纷纷从巢穴中爬出来,向着山下海岸爬行,数量逐渐增多。到了地势较低的地方,前进的速度自然减慢,因此,红蟹群急速膨胀,铺天盖地,马路上变成了一片红色。从热带雨林的红蟹巢穴到海岸,其高度相差200米,水平距离500米左右,红蟹要用5天~7天的时间完成这一距离的迁徙。

大个头的雄蟹率先抵达海岸,浸泡在海水中,补充失去的盐和水分,所到之处,海水仿佛也被染成了红色。率先抵达的雄蟹在此挖掘巢穴,恭候雌蟹来此交尾,3天内可产约10万粒卵。雌蟹将卵粘附在腹部,在穴中大约需待上2周,等待卵的成熟。待到大潮之夜,雌蟹在潮水临近时,带着就要孵化出的蟹卵聚集在海岸上。这些雌蟹将身体的一半浸在水中,而后腹部一张一合地把孵化出的水藻状幼体放入大海。这些水藻状幼体几经蜕皮后,经过大眼幼体阶段,最后成为幼蟹。大眼幼体与小虾有些相似,一般都附在水藻等海洋植物上,过着浮游生活。大约经过25天左右的时间,海岸上又会呈现出一片红色,这一次可是因为红蟹的大眼幼体汇聚到海边而形成的,经过数日后再次蜕皮,最后变成甲壳只有5毫米宽的幼蟹,就又开始爬上陆地。

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生活着多种蟹类,然而,只有红蟹是圣诞岛上所独有的蟹类。那么,为什么红蟹仅分布在圣诞岛上呢?这一不解之谜如今成了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

海蟹能吃人?

海蟹能吃人,听起来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在日本东南沿海的海洋中,有一种尖头蜘蛛蟹,这种蟹长成后体型巨大,体宽一般有30多厘米,当它伸开锋利的蟹爪时,足足有3米多长,最大的可达3.7米。这种蟹通常是生活在3600米的深海海底,靠捕食鱼类为生。你别看它身躯庞大,动作却十分灵敏。在它眼前游过的小鱼,几乎没有一条能幸存。每到繁殖期,它们便爬到浅水区产卵,这时,它们就会趁机袭击人类。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海面上,只露出两只潜望镜式的眼睛,寻找攻击对象。同时,它们利用体内的传感器,会感受到海面上运动物体的震动。当它发现捕鱼小船时,会先静悄悄地靠近小船,然后猛冲过去,用8只锐利的爪狠狠地缠住人的身体,然后再用两只又大又坚硬的螯钳进行攻击,会把缠住的人夹得遍体鳞伤,精疲力尽竭,这时,它们就会张牙舞爪地把人吃掉。

由于这种杀人蟹在历史上已多次伤人,因此,日本东南沿海的渔民对它已深恶痛绝。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对付它。

藤壶是什么?

藤壶身体外围有坚硬的壳板,中间留有一个小口,形状好似一座座小火山,它们固着在岩石、船体及海上其他人工设施上生活,甚至还在贝壳、鲸、海蟹的甲壳上安家,靠过滤海水中的有机物生存。说来令人难以相信,它们竟和虾、蟹同属于甲壳动物,因为虽然它们的外形和虾、蟹不大一样,但它们从出生到幼体阶段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藤壶类是营固着生活,所以不需要自由生活方式所需的许多器官,因而它们没有眼睛、触角和行走用的足。当它们遇到敌害时无法逃避,所以具有硬而厚的壳来护身。藤壶为了取食,用枝蔓状的足作一系列有节奏的动作扫拨海水,觅取微粒食物。它们的幼虫能自由游泳,成为较大动物的重要食物。

藤壶在每脱一次皮之后,就要分泌一圈胶粘性藤壶初生胶,这种胶有多样生化成分和极强的粘着能力。它附着在船底上能给船只增加阻力,降低航速。它的粘接性能高得惊人。如果要除去它,除非连表面的钢皮也一起揭下来。据统计,舰船由于生物附着,尤其是藤壶的粘附,世界每年需要消耗清理费用及舰船报废损失额竟高达100亿美元。

虽然藤壶对海上的设施危害极大,但人们也从它身上得到启发,正在着手研究人工合成“藤壶胶”呢。如果用这种粘合剂修船,只要几分钟时间,便可以在水下将钢板牢牢地粘接在漏洞或裂缝处。假如这种奇异的粘胶能力被用于水下抢险补漏工作,定会卓有成效。而且在医疗上.可以用它来止血和粘合伤口,粘接外科手术上的刀口时就会像粘纸一样方便了。

藤壶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它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