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102

第102章 民俗学家柯杨教授

武文

柯杨教授,原籍甘肃宁县,1935年出生于兰州。195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曾兼任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目前仍兼任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和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柯杨先生师从钟敬文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开设“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研究”、“花儿研究”、“民间文学专题讲座”、“民间文学研究方法论”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他以长期田野作业得来的丰富资料和深厚的学理修养为基础,善于将感性与理性、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以流畅、洪亮、幽默、风趣的语言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令学生们陶醉其中。历届学生一致评价说:“听柯先生讲课,不但能获得知识、启发思路、拓展视野,而且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享受!”

在科学研究方面,柯杨教授以大西北特色民俗和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花儿”为主攻方向。他所主编的《西北民族民俗文献》(26卷,1990),因收入许多有关西北民族的原始稿本、重要手抄本和稀见石印本等极有价值的史料而受到学术界的好评。他始终在未知领域里艰苦跋涉,最善于把自己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和理论的分析,不断地去释疑、解难。他所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被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和引用的就达40余篇。比如,《花儿溯源》(1981)、《关于临夏花儿——“出门人的歌”的族属问题》(1985)、《新疆回族传统花儿琐议》(1986)、《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2000)等论文,在论述花儿的历史、族属流变以及内容的多样性和民间歌手的创作、演唱特质等方面,均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的创造性见解,而以《甘肃永登县“薛家湾人”的职业及其信仰习俗》(1988)为题的长篇调查报告,则极有说服力地澄清了所谓“中国的吉普赛人”这一以讹传讹的非科学的论断。至于《让游客体验有价值的存在——简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五个要素》(1996)、《旅游产品开发与创造性思维》(1997)、《旅游与环境伦理》(1999)等论文,则是他把民俗学理论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作为民俗学家的柯杨教授,近十多年来肩负着使“花儿”研究走向世界的重任。他不仅指导美、日、德等国的留学生通过研究花儿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而且先后到美、韩、荷、意、德等国讲学或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使国际学术界对“花儿”这种活态民歌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了解。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奔赴我国大西北调查与研究“花儿”,这与柯杨教授在国际学术讲坛上大力弘扬这种地域性民间文学的学术交流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大学教授的柯杨先生,始终把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在为青年学者屈文焜的论文集《花儿美论》所写的序言中说:从屈文中可以看出,对于我所写的花儿学术论文中的某些观点,有的他有怀疑,有的他不赞成,这种切磋论辩和探求真理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应当充分肯定,大力发扬。因为,见解的一致往往使人们无所事事,而观点的分歧反倒使人们大有作为。更何况,对立是繁荣的基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这是任何事业得以发展进步的辩证法,“花儿”的研究岂能例外。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柯杨教授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对我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心态,肯定是有所启迪的。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