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047

第47章 台湾民俗文化的推手林明德(3)

(一)灯笼系列:其中又分:1.文建会的年度主体灯,委托手工艺研究所以传统材质制作,意象是一只老鼠骑着蝙蝠(谐音“祈福”)双手捧着吉祥如意(恭贺大家新春如意);21县市文化中心的主题灯,则结合地缘、文化特色来经营意象。

2.点灯祈福,分北斗灯、南斗灯与卍字灯三区。前两者取自民间传统“北斗注死、南斗注生”,点灯祈求消灾解厄、延年益寿;后者为大放光明、事事吉祥之意。并特设青年男女点灯祈福,愿有情人成眷属生贵子。

3.艺术家彩绘灯,委托历史博物馆办理“艺术家彩绘灯笼创作”,邀请老中青百位艺术家,依照看家本领,或国画或西画或书法或漫画,在传统灯笼上现场挥洒。并动员各县市艺术家参与彩绘灯笼创作,鼓励民众亲子做灯笼,实际体验灯笼的奥秘与元宵的气氛。

4.老灯笼展。为了让民众了解传统竹编灯笼的技艺与类型,从而引发文化资源的维护与鉴赏,特别设计此单元,从各地借来40盏(年代最久有两百多年)古董灯笼,或曲馆灯或寺庙灯,型制则有福州灯、龙王灯、泉州灯、八仙灯等。

(二)民艺展演:包括工艺与艺术两类:

1.工艺:布置40个民艺棚,特别邀请9位历届薪传奖得主(即大甲帽席柯庄屘,灯笼谢水木,竹编李荣烈、黄涂山,木雕施镇洋,锡器陈万能,石湾陶崔国雄,剪纸李焕章,佛雕吴清波)、2位工艺奖得主(即陶艺陈金成、石雕王秀杞)、与中国结陈夏生女士,大家共襄盛举,展演精湛的技艺。并且安排“小西园”展览布袋戏中的角色戏偶,以窥偶戏之美。其他如金门的风狮爷雕刻,澎湖的文石巧雕,原住民的编织、珠艺等,为活动增添不少光彩。

2.艺术:为了有“闹元宵”的热烈气氛,特地安排舞狮、八家将、南瀛民族舞团“弄花灯”,以及民俗艺阵表演,包括鼓亭、鼠灯车、八仙阁、宫灯花车、龙形花车、头旗西灯、北管、神将与神轿等民俗艺术的表演。

(三)踩街祈福,万人灯会:

这项活动由火车站出发,经由迪化老街,到民生西路解散,经过霞海城隍庙旁的“元宵灯谜”会场。此一设计,有两种意义,一是受到“点灯”——开学灯的启发。古代私塾从春假前放寒假,至正月十五日开学。开学当天,每位学生都携带一盏精美的灯笼,到私塾请老师替他点燃起来,这种仪式叫做“点灯”,它象征带来光明的前程,又叫开学灯。一是走访老台北街道,缅怀先人筚路褴褛之功,增添对地方的历史情怀。(四)元宵灯谜:举行时间在3月3日晚上,地点在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旁,共有800题,大抵以台北老地名为谜底,寓教于乐,并希望培养民众的乡土意识。这样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元宵活动,可谓是“灯与火”的嘉年华会,在热闹有趣之余又提供民俗艺术与历史文化的省思。林老师是想藉此活动,一来证明民俗的丰美,以及整合新秩序的可能;二来深化元宵内涵,重现元宵风华;三来落实产业文化,使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工艺获得生机。

2002年,林老师则另辟蹊径,用心构思两项超重量级的大型计划,一则与有关出版业者合作出版“台湾民俗艺术丛书”,一则与台北市大龙峒保安宫董事会合作“典藏保安宫之美”。之所以要出版大部头的民俗艺术丛书,林老师在丛书序上说:

1984年,文建会为落实文化教育的推广和文化观念的沟通,邀请学者专家撰写《文化资产丛书》,内容包括古迹、古物、自然文化景观、民族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1997年,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为提供大家认识、欣赏传统艺术的内涵,规划《传统艺术丛书》。两类出版品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也缔造了阶段性的里程碑,其意义自是有目共睹的。不过,限于条件与篇幅,有些专题似乎点到为止,仍有待进一步去充实与发挥。……二十多年来,基金会立足台湾社会,开风气之先,把握民俗艺术脉搏,累积相当丰饶的资源。为了因应时代趋势,我们有系统地释放各类资源,回馈社会大众,于是规划《台湾民俗艺术丛书》,范畴概括:宗教、传统建筑、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工艺、饮食与休闲文化。每类由概论开端,专论接续,自成系统。作者包括学者专家,均为各领域之精英;行文深入浅出,理、趣兼顾;书型为25开彩色本,图文并茂,以呈现视觉美感。

他要以基金会所累积的丰厚民俗资源,结合民间业者的资金与灵活的出版行销手法,赋予民俗艺术以崭新的风貌,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出版50到100册有关台湾民俗艺术的书籍,建构台湾民俗艺术的系谱,引领大众进入多彩多姿的民俗世界,领略台湾民俗艺术之美。而“典藏保安宫之美”的计划,系缘于林老师曾经承办的“保生大帝文化祭”和“古迹的盛会”活动,与保安宫庙方的合作十分融洽,彼此对保护寺庙艺术文化也有相当契合的共识,因此产生再进一步的合作因缘。1998年时林老师即向保安宫董事会提出“典藏保安宫之美”的计划,但因兹事体大而繁琐,又涉及庞大经费,经过董事会几年来再三商酌、层层审核之下,终获同意,将于2002年4月签约执行,预计一年之后配合保安宫庆成醮时提出成果。对于一座拥有二百五十多年的二级古迹寺庙而言,保安宫拥有太多的“美丽”与“风华”。它是早期同安人在大龙峒开垦时坚强的精神依靠,同时也是一座聚精积萃的艺术殿堂。保安宫的董事会更是全台湾最具“文化自觉”与“人文意识”的寺庙组织,一直坚持把“地方寺庙”转型为“文化寺庙”,他们维护庙宇艺术的苦心与自筹经费自行监造以古法重修的毅力,实在令人动容。经过长期的接触与沟通,他们完全信赖林老师的能力与诚意,于是准备将“典藏保安宫之美”此一庞大计划委托林老师去执行,林老师则计划以7个子题:(1)保安宫历史(李世伟教授主持)。(2)建筑重修工程与装饰艺术特色之研究(李干朗教授主持)。(3)神祗信仰及共同相关活动之调查研究(李丰楙教授主持)。(4)仪式音乐(吕锤宽教授主持)。(5)保安宫艺术之美(庄伯和教授主持)。(6)保安宫文学之美(林明德教授主持)。(7)保安宫影像之美(柯锡杰大师主持),加上尖端传播公司的录像。结合历史、宗教、传统建筑、雕刻、音乐、民间文学与摄影、录像,多元内聚,以呈现保安宫丰富的人文艺术之美。计划执行完毕,将出版《保安宫丛书》,其中精华将浓缩编成一册《典藏保安宫之美》,录像带将以中、日、英文介绍给国际社会,让保安宫不只成为大龙峒的地标,更是庙宇文化的典范与台湾的骄傲。

民俗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在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形成之前就已经生活在民俗之中了,但社会因科技的发展,使人“异化”并脱离原来的自然习俗生活体系,使人际关系日益疏离与紧张,所以我们必须藉民俗活动来重新调整生活的关系与态度。高丙中先生云:“人在生活世界里,就像鱼在大海、鹰在长空,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的。可是,如果把科学世界凌驾于生活世界之上,生活的意义就会被遗忘或被质疑,一切都要重新证明,不断证明,那么,人就会失去家园,人的精神就会失去回归的港湾。”又说:“民俗模式是超历史的形态。这一性质使民俗模式在生活世界里起继往开来的作用,保证生活的传承和连贯,它们既是过去活动的文化结晶,又是新活动的文化根据和蓝本。”[18]林老师二十多年来汲汲营营于台湾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推动,无非是看准了民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引导和依据的功用,在任何时代,民俗文化都不应该被轻视和忽略,他说:“投入民俗研究十多年,让我深深体会到台湾民俗的丰富与生机,正如民俗学者马雷特所说的:‘尽管民俗是在古代形成,但它属于这里和现在,它们随时都会恢复青春。”“‘面对一些正在消失的民俗,积极把握脉搏,缔造契机,思考实用审美的分际,寻找民俗活动的崭新方向。”至今,林明德老师仍旧坐镇在有“文化智库”之称的基金会中,为台湾民俗文化劳心劳力。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注释:

[1][2]林明德:《回顾,这十二年》。《开拓生命情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3]何怀硕:《在地的乡愁》,《联合报(副刊)》2002年1月9日第37版。

[4]J.H.布鲁范德著,李扬译:《美国民俗学》,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J.H.布鲁范德著,李扬译:《美国民俗学》,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林明德:《回顾,这十二年》,《开拓生命情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7]林明德:《民族艺术与现代生活之融合》,《文化资产维护研讨会专辑》,台北:行政院文建会1989年。

[8]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庄伯和:《地方采风》,《自立晚报》1998年8月3日第23版。

[10]林明德:《民俗小吃的定义与分析》,《台北市文化资产民俗部门之调查》,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95年。

[11]林明德:《七分饱》,《开拓生命情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12]林明德:《味在酸咸之外——台湾的民俗小吃》,《开拓生命情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13]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临。

[14]沉锡伦:《民俗文化中的语言奇趣》,台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林明德:《重现匾联的魅力》,《实践牛命理境》,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

[16]林明德:《重现匾联的赫力》,《实践生命理境》,高雄:高雄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

[17]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林明德:《庙会活动的新典范》,《开拓牛命情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18]庄伯和:《地方采风》,《自立晚报》1998年8月3日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