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7428100000087

第87章 台湾民间文学实践家——陈益源教授学术成就述评(1)

蔡丽云

陈益源教授这十几年来,先后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和中正大学任教,又在清华大学、世新大学、南华大学、真理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成功大学等校兼过课,开设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小说以及域外汉文学等课程。透过他的精彩讲授,众多台湾学子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与风土民情的可贵;也因为有他,使很多人对乡、对人、对自己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他是台湾一位能将学术专长与教学工作、社会活动高度结合的全方位学者,也是一个剑及履及的实践家。

认识陈益源的人大都知道他治学谨严,笔耕甚勤,硕果累累。这十几年来,他主持过多项专题研究计划,进行过无数次的田野调查与采录工作,并踊跃出席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而且策划主办过多项重要的研讨会和大规模的民俗文化活动,似乎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们看他在忙碌之余,还能发表六十余篇严谨扎实的学术论文,实在不得不佩服他在专业领域上的用心程度以及研究范畴中的坚强实力。尤其更受人瞩目的,莫过于他那十余种厚重的学术专著了,其著作质量之高,颇受好评,屡获奖励,总是让许多学者对他的学术成就及其贡献称羡不已。

以下试依陈益源教授的专长,评述其在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小说以及域外汉文学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

一、民俗学、民间文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领域里,陈益源教授早期担任过“弘化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协助编辑《民俗周刊》(中国时报),主编过《儿童民俗》(国语日报),并为《国文天地》、《新生儿童月刊》写过“为你说民俗”等专栏。陆续出版了《常言道》(台北:台湾新生报出版部,1990)、《原来如此》(台北:台湾新生报出版部,1992)、《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台北:里仁书局,1997)、《石头开讲》(台北:富春文化公司,1998)、《俗话说》(台北:富春文化公司,1998)、《故事与民俗》(台北:富春文化公司,1999)、《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台北:里仁书局,1000)、《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等专著。其中《俗话说》曾于1900年获得文建会好书推荐奖,《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一书更在1997年正式出版后,随即获得国科会甲种研究奖励,而《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一书也通过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查,成为奖助在大陆地区出版之台湾学术著作。

由于陈益源的“论析深入,新颖独创”[1],深获民间文学理论家谭达先教授的肯定与推崇,谭教授更在《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一书序言中提及:“若问此书的学术成就,我认为可概括为十二个字:开拓性、新颖性、时代性、科学性。四者贯串于全书,在论述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学术朝气与猛进精神。”他并说到:“上述四性蕴含的内容,至少体现在下列七大方面:一、视野广阔、体系新颖,多层面地勾勒了台湾民间文学的基本风貌。二、灵活利用古文献、近现当代作品与田野调查实况,显示了资料的全面性。三、论述务实中肯、细密,力图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四、注释精确、丰富、全面,学术性强,显示了台湾民间文学的科学领域宽广。五、采用重要的典型调查、人物塑像的专文,增强了学术个性的风格。六、创设专章,突出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殊贡献。七、艰苦探索,写出了中国大陆五十年来整理出版台湾民间文学简史。”之后,他更进一步认为:“这是当代构筑台湾民间文学科学殿堂最重要的开拓性专著。它蕴藏著作者丰富的学养,罕见的智能,卓越的识力,新颖的数据,敏锐的视角,深邃的见解,独特的风格。这些使它成为吸引读者热爱台湾民间文学的一颗异常的磁石。”[2]就是这种尝试创新的研究精神,以及扎实谨严的治学态度,使陈益源深获各界佳评。

此外,陈益源又先后完成“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调查与研究”、“嘉义县文化艺术长期发展计划”、“云嘉地区民间工艺调查”、“大陆地区整理出版台湾民间文学之调查与研究”、“彰化县民间文学普查工作调查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计划,并担任台北县县政顾问、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以及云林县、彰化县民间文学集的总编辑,编纂有《云林县民间文学集》、《彰化县民间文学集》、《台湾文学读本(台中县地方传说卷)》[3]等十余部作品,对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推动可说是不遗余力。

这十几年来,陈益源持续不断地致力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远处如越南、大陆,离岛如金门、澎湖,近者如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等地,处处都留存着他再三踏寻访查的足迹;又曾获韩国、日本之邀,前往汉城、名古屋等地出席国际会议,更在2001年11月被推选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其努力之至,成果之丰,由此可见。

除了亲自参与民俗文化调查与民间文学采集外,陈益源对于台湾民间故事家的发掘与研究工作而言,可说是首开先例,并且在几年之前已再三呼吁这项工作的迫切与重要。他认为:“故事家通常都有较强的记忆力,具有集散故事的本领,从他们身上可以采录到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而且他们所掌握的故事覆盖面大,往往颇能反映一定区域内民间故事的蕴藏情况。”他更强调:“说民间故事家是活的文化财也好,或活宝贝也罢;说发掘故事家是掘出一个故事眼也好,或找到一方活化石也罢。更重要的是,我们都该体认到,台湾民间文学先天资源本丰沛,但后天失血的状态也很严重,抢救之道,在于推动科学化的全面普查。台湾民间文学需要全面普查的共识,慢慢正在建立之中;在此同时,台湾民间故事家亦亟待发掘与研究……希望今后这类重点采录工作,也可以早日获得各界普遍的认同,因为它跟全面普查工作是相辅相成的。”[4]由此,足见其眼光独到,而且他说到做到,在调查辽宁故事家谭振山的经验基础上,很快就替宜兰县罗阿蜂、陈阿勉姊妹编出了台湾第一本故事家专辑[5]作为示范。

正是这股积极实践的苦功,使得陈益源迅速创造了他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界的耀眼成就。不过,在他诸多学术成果的背后更令人感受深刻的是,在他身上,示现了一份对于文化传承的认知以及对土地情感的投射与殷切关怀。

二、古典小说方面的学术成就

在中国古典小说领域里,陈益源教授的学术成就也是耀眼夺目的。

他曾应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之邀,担任陈庆浩、王秋桂教授主编《思无邪汇宝》之执行编辑,并于1997年8月完成编务,出版丛书41册,还参与了推出蒙古小说《梦红楼梦》的一些工作。此外,更陆续出版《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0)、《剪灯新话故事集》(台北:台湾新生报出版部,1992)、《从娇红记到红楼梦》(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香港:学峰文化事业公司,1997)、《古代小说述论》(北京:线装书局,1999)、《小说与艳情》(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古典小说与情色文学》(台北:里仁书局,2001)、《王翠翘故事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1)等学术专著,并先后主持过“明代文言小说之调查与研究”、“《黑暗传》歌本与小说之关系”等多项专题研究计划。

其中《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一书,于1990年7月由台湾学生书局正式出版后,随即荣获“教育部”青年研究发明奖,并于十年之后(2000年2月)在越南专家学者精心翻译之下,由河内文学出版社公开发行了越文增订版。另外,《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古代小说述论》等书出版后,皆荣获国科会甲种研究奖励,特别是《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一书,得到香港学峰国学文化研究所基金会的资助,于1997年12月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并于三年之后通过中华发展基金会委员会的审查,奖助该书在大陆地区发行简体字版。[6]2002年5月,陈益源还以《王翠翘故事研究》一书为代表著作,荣获了台北中国文艺协会第四十五届文艺奖章“文学评论奖”。

小说研究名家林辰先生就曾于陈益源《古代小说述论》一书的“简介”中提到:“本书的作者是20世纪90年代在古代小说研究界的一位新秀,在丰硕的编校成果基础上,接连推出了几部专著和文集,其特点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多有新资料、新见解——具体表现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以对《娇红记》的系统研究而引起学术界的注目,开拓了明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如《(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补正》、《明代文言小说提要》,体现了作者的深厚的古小说功底和严谨的学风,为文言小说研究传递了新的信息;二是以新的视觉审视一些热门的研究课题,作者不涉足聚讼纷纭的无休止的争论,而是以禁书狂丁日昌和被他所禁之书的关系,揭示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作者以其别具一格的风格成一家言——如《(姑妄言)素材来源》、《王翠翘故事的雅俗变迁》,从民俗学的角度考论通俗小说,角度新、题材新,有新意。”[7]如此的评述与肯定,甚是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