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7429500000003

第3章 帝王篇(2)

以前圉的妻子,也在其中,重耳不想接受她。司空季子劝告道:“圉的国家,我们尚且准备出兵攻伐,何况他以前的妻子呢?而且你接受以后,就和秦国结成亲戚,可以要求在秦国住下。你怎么可以拘泥于小节而忘掉大耻辱呢!”于是,重耳就接受了这五个女人。秦缪公高兴极了,设酒宴招待重耳。

在宴会上,赵衰唱了一首叫《黍苗》的诗篇。缪公说:“知道你们急着想回国了。”赵衰和重耳走下座位,向缪公再拜说:

“我们仰仗君王,好比庄稼的秧苗盼望及时雨。”这时正是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在这年九月死了,圉继位为国君。十一月,晋国葬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听说重耳在泰国,都暗中派人来劝重耳、赵衰等回国,说晋国准备做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缪公就派兵护卫重耳,让他回晋国。晋国听说秦国军队来了,也出兵抵御。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公子重耳这次一定会回国来登上国君之位了。只有惠公原来的重臣吕省、郤芮之流,不愿意立重耳为国君。重耳逃亡在外共十九年方得回国为君,这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但晋人绝大多数都拥护他。

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春天,秦军护送重耳到黄河边上。咎犯说:“我跟从您流亡天下,过失一定很多。连我自己也知道,何况您呢?请让我从此离开您吧。”重耳说:“如果回国以后,不跟你一条心,有河神为证!”说罢,就把一块玉璧投到黄河中,以此来向咎犯立誓。当时,介子推随从重耳,在船中见到这情形,笑着说:“这实在是上天对公子的开导,咎犯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向国君邀功,确实十分可耻。

我不愿跟这种人一道共事。”就自己隐藏起来,渡过了黄河。

秦军包围了晋国的令狐(今山西—临猗西),晋军驻扎在庐柳(今山西临猗西北),准备抵御。二月初一那天,咎犯同秦、晋的大夫在郇地(今山西临猗西南)订立盟约。初二那天,重耳入主晋国的军队。初六那天,到达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初七那天,重耳在武宫举行朝见祖庙的仪式,即位做晋国的国君,就是晋文公。晋国的群臣都去朝见他。晋怀公圉逃奔高梁(今山西临汾东北)。初八那天,晋文公派人去杀死了怀公。

【毛泽东评点】

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奏始皇也算。

——毛泽东1964年8月30日的一次谈话,转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鉴赏】

晋文公(前697—前628),献公子,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重耳从一个逃亡在外的政治流亡者最终成为一个诸侯霸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期流亡生活的磨练。

重耳从受到陷害逃生开始,流亡国外19年,先后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和秦八国,长期艰苦的磨练把他从一个贵族公子锻炼成一个高明的政治家。重耳出奔狄国时,已经43岁。他在狄国一住就是12年,还娶了妻子季隗。

当他不得已离开狄国时,吩咐留在狄国的妻子等待他25年不回来再改嫁。他到了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盛情款待,娶了齐国宗室的女儿姜氏。齐国的安逸生活,使重耳留连忘返,他不愿意再受流亡之苦,也不想回到形势险恶的晋国。当齐姜和赵衰等设计把他用酒灌醉抬上马车拉着离开齐国时,酒醒后他还以戈逐咎犯。这些都表现出他那贵族公子虚弱怯懦和苟且偷安的剥削阶级本性。可是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他遭受了卫、曹等国的轻视和无礼、五鹿人请他吃泥块的刺激以及季隗、齐姜和随行人员的鼓励、帮助,逐渐地坚强起来,终于成为一个阅历丰富的高明政治家。他在楚国受到很好的礼遇,当楚成王一再逼问他回到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楚国的时候,他只答应假如今后两国交兵,当退避三舍。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表现了绝不牺牲国家利益,不向对手屈服的英雄气概,显示出他已经成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二、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

重耳出奔时,随从的有几十个人,其中德才兼备、足智多谋的有五人:赵衰、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武子,他们都是重耳年轻时的朋友。重耳非常尊重人才,他以父礼对待狐偃,以师礼对待赵衰,以兄礼对待贾佗,并虚心采纳他们的建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团。他团结臣下,臣下都愿为他效力。赵衰深谋远虑,布仁德于民,巩固了这个集团的政治基础;狐偃以他的顽强斗志和机敏智慧鼓舞着这个集团,促进了集团事业的不断发展;先轸以自己的足计多谋和高超的军事才能使晋国扬威列国,最终成就霸业。毛泽东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有一次对他谈读《三国演义》时说:“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南下的班子,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这说明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是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晋文公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三、抓住机遇,成就霸业。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死。大臣里克杀掉根据献公遗命拥立的奚齐及其弟卓子,派人到狄国迎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见表上没有最富有威望的老臣狐突的签名,心中疑惧,不敢回国。里克不得已到梁国迎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国即位,即晋惠公。事实证明,里克是真心拥立重耳的,重耳坐失良机。

当等到公元前637年9月晋惠公死,重耳从他侄子手里夺回王位时,时间又过了14年。晋惠公死后,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圉逃回,被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怀公。秦国失去了控制晋国的资本,打算扶植一个亲秦的国君以便争霸中原,所以想帮助重耳回国。晋怀公即位后,下令随重耳出亡的大臣限期回晋,否则灭其家。狐偃的父亲狐突不肯召回狐偃、狐毛兄弟,被晋怀公杀死,使得晋国局势动荡不安。一些重要官员派人与重耳联系,愿作内应,重耳回国的内外条件终于成熟。公元前636年春天,重耳在秦军护送下返回晋国,登上王位,他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首先依靠秦国支持,平定惠公旧臣的叛乱,接着又整顿政务,励精图治,成就霸业。当时曹、卫、陈、蔡、郑等国都是倒向楚国一边的,只有宋国不肯亲楚,正受到楚国的围攻。晋文公便先出兵攻打弱小易制的曹、卫两国(楚的盟国),企图以此解除宋国之围;等到晋国移兵救宋的时候,晋、楚争霸的大会战——城濮之战便不可避免。

晋国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首先由于晋国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在舆论上占据有利地位。晋文公即位当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秦缪公准备护周襄王回朝。狐偃得到这个消息,马上对晋文公说:“要得到诸侯的拥护,没有比为王室尽力更为有效。既可以取信于诸侯,又合乎大义。”结果,君臣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公开打出“尊王”的旗号,在与诸侯的争霸中占了主动。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仍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所谓“尊王”,在当时就起维护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原各族的统治;所谓“攘夷”,就是抗击外族的入侵。

楚国当时被认为是南夷,自然在抗击之列。这个口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正确的,在舆论上或道义上晋国占了上风。

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君臣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政治上,一方面要宋国争取秦、齐两国的同情,共同对付楚国;一方面瓦解曹、卫与楚国的同盟,以便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敌人——楚国。在军事上,根据敌我条件构成的战争态势,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先“退避三舍“,以报答楚国之恩惠,在道义上占据有利地位,实则是以退为进,避开了敌军的锋芒,懈怠楚军的斗志,晋军则未战先退,憋了一肚子气,斗志旺盛;然后伺机对深入到城濮之敌各个击破:先击溃它较弱的右翼——陈、蔡两国联军;再集中主力汀击它的左翼;晋将狐毛引军后退,栾枝叫战车后面拖着砍下的树枝,扬起阵阵尘土,假装慌乱逃走。楚军中计,打马急追。不料先轸、郤溱指挥着晋军精锐,向楚军拦腰冲杀过来,楚军大败。经过城濮之战,晋文公大败楚军,这就打破了楚国称霸中原的局面。

城濮之战的胜利,晋国威震中原,原来亲楚的宋国连忙派人到晋国讲和。晋文公为了给自己的争霸合法化,继续使用“尊王攘夷”的策略,扩大政治影响。公元前633年6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等诸侯国君,在践土会盟,诸侯们表示要共同扶助周室,彼此和睦相处。周襄王也派大臣参加了会盟,并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领袖),赐给大辂、弓矢、祭祀用的黑黍酒和虎贲之士,要晋文公奉天子之命,安抚四方诸侯,惩罚不服从周王室的诸侯。

经过城濮之战和践土之盟,晋文公终于实现了称霸中原的夙愿,成了名正言顺的诸侯领袖。

晋文公在位8年,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病逝。去世前,为防止内乱,他妥善地处理了家庭关系和身后事宜,使他逝世后顺利地实现了王位的交替。

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

——秦始皇赢政

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赢政小传】

秦始皇,字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统领强大的秦军,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威服四海。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无不胆战心惊俯首称臣。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秦始皇治国的手段是高明的。在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他直接控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发统一的法令。在军事上,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并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修造驰道。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当然也为“焚书坑儒”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并吞六国,修筑长城,征服面越地区,都应该说是他功业的光辉写照。然而,全国统一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及求长生不老药。

派方士到东海求神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压榨剥削人民,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全是一副有力的添加剂,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毛泽东评点】

如果说,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4页。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转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21期。

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

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毛泽东1973年7月3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第363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

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毛泽东1964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时的谈话,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属于孟夫子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

——毛泽东1964年8月30日关于黄河流域水利建设的谈话,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引自郭金荣《晚年时期的毛泽东》,见1992年5月8日《南方周末》。

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董学文等《毛泽东的文艺美学活动》,第2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鉴赏】

毛泽东赞扬秦始皇,主要是为他完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大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秦始皇的肯定评价,在各种不同的公开场合,先后有过多次。

1958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过这么一段话——一股风来,本来是基本上好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成不好的;本来是基本上一个好的人,可以说他是坏人。比如我们对于秦始皇,他的名誉也是又好又不好。搞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没有人讲他好的,自从资本主义兴起来,秦始皇又有名誉了。但是,共产主义者不是每个人都说秦始皇有点什么好处,不是每个人都估计得那么恰当。这个人大概缺点甚多,有三个指头。主要骂他的一条是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