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回族最后形成的重要时期。明代“转相化导”的伊斯兰教政策,以及通过通婚、语言文字、社会交往等一系列媒介,加速了回族文化从外形到内容的中国化进程,汉儒文化正式成为回族文化中与伊斯兰文化并行不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地域分布的大体定型,民族共同体的逐步扩大,相对宽松平和的社会环境,都决定了回族民族心理与民族情感中对祖国的感情更加深厚,天然的亲和力自然增强。这是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善与巩固时期。清代中晚期,回族发展充满了艰辛与曲折,民族情感饱受磨难,回族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得到锤炼,成为民族精神中最强劲的力量。这一点在近现代回族历史中得到充分证明,是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强化时期。
回族传统文化中先天的爱国情感与后天的充实、磨砺,造就了其民族特征中典型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随着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调适,其中爱国爱教的内容被一代代穆斯林所牢记并凝聚在民族精神的内核中,加以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因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促使生在中国的回族先民们养成学习汉文化的风习,并进而加入中华文明的丰富与创造的行列,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回族文化形成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也自然融入回族人的心理情感,使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加强。其次,在现实生活领域,由于婚姻、语言、姓氏、服饰、居住、社会交往等的广泛影响,以及政治上的参与,经济上的联系,更加固化了文化上的情结,爱国主义思想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回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成为回族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回族历史与文化发展中一脉相承且牢不可破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在近现代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局势中,与国内各民族人民一起,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正义的一边,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全民族爱国主义的辉煌一页。
2.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深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及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天朝大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国内各阶级、各民族斗争的内容也因之而发生转变。针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嚣张凶焰,广大爱国志士普遍以民族大义为重,自觉投入到维护祖国统一、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浪潮,涌现了一系列先进人物,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反抗侵略浪潮中的中流砥柱。回族人民置身其中,其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经受了考验,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曾说过:“回族在中国所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亦最强。故今后宜从事于回民之唤起,使加入民族解放之革命运动”,“回族向以勇敢而不怕牺牲著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之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一绝大保障。”爱国斗士、进步作家鲁迅先生也说:凡到了中华民族的紧要关头,回回人必有所动作。而这种“动作”是顺应着中华民族进步的大潮流的,充分地体现了回回民族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因为具备了这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意识,才使得回族爱国主义精神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发扬,并紧跟时代步伐,在封建社会末期,顺应潮流,最大限度地给予腐朽封建势力以有力打击;关键时刻,又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甚至以付出本民族巨大牺牲为代价来换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由自发斗争转变为自觉行动,挑起时代的重任,在实现全民族觉醒的基础上达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觉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回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回族人民将本民族的解放与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联系到一起,为消灭剥削、压迫的总根源,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迈上新的台阶,爱国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转变。经过清代中期民族生存斗争和近现代反对外国侵略战斗的洗礼,回族爱国主义的形式与内容开始发生转变,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特点所决定的多层次特点。具体表现为:
(1)由“忠君爱国”到“御侮报国”。“忠君”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爱国主义思想的前提条件,是封建统治秩序下爱国行为的最高原则,处在当时条件下的各族士民无不受此制约,回族历史人物亦不例外。但在近代社会,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性质的改变,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更广泛的内容,为维护祖国领土与主权而与外国侵略者所进行的殊死斗争是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首要任务。回族优秀儿女以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近代爱国主义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贡献涉及各个时期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物,他们在斗争中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与守土有责、寸土必争的感人事迹,同当时清朝政府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的投降主义懦弱行径形成了很大反差,与同时代涌现的关天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一道,已经完全超越了“忠君报国”的时代局限,而发展为“御侮报国”的高尚爱国境界,成为时代楷模,永载史册。
(2)由“保族卫教”到“出民水火”。1840年以后,清王朝对外政治完全失败,导致人民苦难更加深重,贪官污吏遍地横行,人民不堪忍受,反抗烽火同时起于南北。各地各族起义军中,西北回民大起义与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都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斗争目的反映了在反封建剥削、压迫的进步斗争中回族反抗斗争领导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特点。西北回民起义据说起源于回汉争讼(实际根源还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歧视性的民族政策),起义开始表现为明显的“保族卫教”倾向,即使后来起义发展到高潮,清朝封疆大吏均惊呼“剿不胜剿,防不胜防”,以白彦虎、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等为首的起义军领袖人物也多声称“事非得已”“愿为顺民”,仍然停留在“保族卫教”的范畴,未脱出固有局限。而云南杜文秀起义起因大同小异,曾寄望于“贤臣良将”持中息端。但不同的是,他们后来迅速认清反动统治者的本质,坚决走上义无反顾的反抗道路,提出明确的斗争纲领:“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和“联回汉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是封建社会回族人民反抗斗争中最彻底的一次,显示了极高的层次,是回族爱国主义斗争的丰碑。
(3)由民族自救到民族解放。如果说19世纪下半叶回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秩序的斗争从根本上仍然是为了实现民族自救的目的而进行的自卫斗争的话,那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就已是回族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自觉的觉醒运动。在这段时期内,回族中的先进分子在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办教育、出报刊、组团体、研学术,从事于广泛的唤醒民众的民族解放运动,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涌现了一大批风云人物以及“留东清真教育总会”“成都清真保路同志会”“上海清真商团”等革命进步组织。他们以实际行动响应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五四”运动以后回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文化、组织与人才的基础。
近现代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深化。“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普遍接受新思想并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年轻一代回族优秀人物迅速成长并逐渐成熟,成为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和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典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给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新鲜血液,即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它不仅把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而且将爱国主义同争取中华各民族的彻底解放联系起来,从而使回族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升华。这一时期回族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民族自卫发展到民族自救与民族解放;由本民族的解放到中华民族的解放;由反剥削、反压迫到消灭剥削、压迫的总根源。
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爱国主义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是历史赋予回族人民的任务,也是回族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要求。这一时期回族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全身心投入振兴民族、振兴国家的伟业;继承勇于开拓、擅长经商的民族传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显身手;发扬民族团结精神,把本民族内聚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祖国稳定、繁荣、富强与统一作出贡献;发扬回族富于创造的精神,为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复兴、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再添光彩。
3.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的爱国主义传统。封建社会的唐宋至清代中晚期,是回族发轫、形成及发展壮大的时期,回族爱国主义也同样经历了生成、巩固与考验的时期。回族人民爱国主义传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统,这是回族形成与发展的两个重要前提;二是反抗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的传统,这是回族爱国主义传统中的闪光点,对回族民族精神的冶铸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是积极参与创造中华文明、开发祖国河山的实践,这是回族爱国主义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深厚基础;四是扫除前进中的障碍,关心民间疾苦,推动社会进步的传统。
近现代的爱国主义传统。清代末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苦难深重的历史时期。各阶级代表人物在寻找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道路上所表现的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既有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有新的历史时期所赋予的时代特点,即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空前团结与合作,各族人民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回族的表现尤其突出。近现代回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广大人民从上到下普遍参加了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二是在坚不可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回族人民经历了各种考验,由民族觉醒到民族觉悟,由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最终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道路,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历史探索中得到升华,为回族全民族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当代的爱国主义传统,即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就是回族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平等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国家与民族、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个人等关系的重新认识。因此,如何发挥好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等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就成为回族当代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继承历史上有利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优良传统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包括与其他民族的团结)以及和本民族内部的团结,为社会稳定、经济振兴、文化繁荣添砖加瓦,使回族爱国主义在当代更添光彩。
回族爱国主义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一如既往,始终不渝。主要指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特性,爱国主义传统成为回族历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精神支柱,始终激励着回族人民把握历史的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朝着全民族振兴的道路不断奋进。
第二,顾全大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主要指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原则。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一个形成较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进行过大大小小的起义斗争,而回族人民斗争的目标仅限于争取世道昌明、盼“盛世明君”,以维护民族利益,从未提出过政权口号,即使在清朝末年,民族遭受从未有过的劫难,几陷于灭顶,致起义烽火遍地,甚有燎原之势,但仍不为政权而争。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著名领袖马化龙在起义失败后遭受凌迟前,面对刽子手的肆意奚落时坦然而言:“皆道回回爱造反,历代立帝岂回皇?”鞭辟入理地揭示了这一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爱国主义思想中以祖国利益为重的原则起了关键作用,这也是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
第三,开拓进取,善于经营。主要指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经济基础。共同的经济基础与广泛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回族人民对中华国土与中华各民族的感情,这种相依共存、息息相连的关系也是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强大后盾。
第四,勤劳智慧,富于创造。主要指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基础。回族由于文化起点高,又兼具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优势,因而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上的贡献以及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而创造的回族文化的成就,如星光璀璨,照耀中国文化史的长空。正因为具有了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才使得短短的数百年回族史上名人辈出,有些人的贡献当之无愧地列入中国文化史的长卷,这也构成了回族爱国思想中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五,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典型结合。主要指回族爱国主义思想中民族性格的闪光点。回族民族性格中对内同舟共济、对外团结一致,尤其是当面临外敌压境的危难时刻,那种视死如归、争先赴义的崇高品德更是将民族性格中刚烈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全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中最亮的闪光点并被载入史册。这些优秀品格的养成,与民族文化内核中追求正义、驱邪除暴、争取和平的政治伦理观,遇压即抗、团结对敌的民族个性,保国卫教、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坦然面对生死的哲学思想传统有关,最终构成了回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民族精神内涵,这也是回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