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7432000000015

第15章 优质鱼类养殖(8)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注解从肛门流出,解剖腹腔有大量粘注解、肠中无食,肠壁充血。该病对鱼种成鱼的危害较大。

治疗:用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呈1毫克/升浓度(或用其它含氯消毒剂),同时药物拌饲投喂,按要求剂量与疗程使用。

4、水霉病

防治:(1)2%~3%的食盐水浸洗病鱼3~5分钟;(2)万分之四的食盐水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或浸洗病鱼;(3)对于受伤亲鱼,直接在伤口处涂抹高锰酸钾溶液或呋喃西林粉。

5、小瓜虫病

症状:病鱼皮肤及鳍上出现“小白点”,而且数量增加很快,几天就可布满全身,如发现不及时,能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防治:此病在水质不良、放养密度过大等情况下易发生,因此应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掌握放养密度,预防其发生。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

6、锚头鳋病

是一种常见的寄生性鱼病,锚头鳋寄生部位发炎红肿,肌肉组织坏死。

治疗:轻度感染时,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4毫克/升的浓度;严重时用1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浸洗鱼体。

7、车轮虫病

治疗可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20分钟,也可用0.4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第八节)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隶属于鲇形目、鱼尝科、黄颡鱼属。该鱼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经济鱼类,体型较小,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黄颡鱼价格逐年上升;黄颡鱼疾病少,饲料来源广,饲养管理简单,养殖效益较好。所以,发展黄颡鱼人工养殖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黄颡鱼头背宽阔而较平,头顶部覆盖薄皮,枕骨裸露。口亚下位,上、下颌有绒毛细齿,须4对,均呈青黑色。背鳍隆起,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其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强,前缘光滑,后缘有发达锯齿,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尾鳍深分叉,上叶稍长于下叶。胸腹部圆胖,全体裸露无磷,尾柄较细长,侧线平直。体侧呈浅黄色,无褐斑块。

2、生活习性

属温水型鱼类。生存温度0~38℃,在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中都有分布,适宜生长水温18~28℃,pH范围为6~9,最适pH为7~8,耐低氧能力低于四大家鱼,水体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能正常生长,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5毫克/升时会窒息。在自然界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的石砾底质的水域,白天隐居在深水区石砾底层,夜间游至浅水滩四处觅食。在池塘中也多处于水底层,喜集群和在弱光下摄食活动。

3、食性

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谱较广。在自然水域中主要以昆虫卵、幼虫和小鱼虾为食,也摄食一定量的低、高等植物碎片和种子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食性容易转化,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4、生长

黄颡鱼属中小型经济鱼类,但在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生长最快。在自然条件下,一龄可达20~50克,雄性个体要远大于雌性个体。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生长速度更快。

5、繁殖习性

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二龄有少部分性成熟,三龄全部性成熟。自然繁殖群体雌雄性比1:1.17。绝对怀卵量为1248~12417粒,平均为3883粒,人工培育的亲本,其怀卵明显增多,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黄颡鱼的繁殖季节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繁殖水温范围20~28℃,最佳水温23~28℃。性成熟的亲鱼在河床底部的砾石及河边杂李根须凹行处产卵,借助江河的流水冲动孵化。受精卵呈圆球形,浅油黄色,沉性,卵膜透明且粘性较强,常沉于或粘附在水生植物茎须等物体上发育。在水温24~28.5℃的,约42小时孵出鱼苗。

二、鱼种培育

鱼苗驯化转食后即可下搪培育大规格~龄鱼种。

1、池塘条件

面积-般为3~5亩较适宜,水深在1.5~2米,底部平整,淤泥少,水源充足,水质较好,池塘保水性能较好,便于进排水。做好池塘清野消毒和培肥水质工作。

2、放养密度

一般应根据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确定鱼种的放养密度,如养殖过程中不再分塘,希望出池规格达到75克以上,每亩的放养量应为4000~5000尾;如饲养到7~8月初再分池饲养培育鱼种的每亩放养量为1万尾,还必须套养白鲢夏花500尾,5厘米肉食鱼类鱼苗15~20尾。

3、饲料投喂

生广中多用小杂鱼绞碎后掺拌部分鱼粉、蚕蛹粉、豆粉、麦麸、三等面粉及专用添加剂等揉成团状饵料投喂在饵料台上,也可将鱼浆用三等面粉黏合-下直接投喂。目前,较为经济合理的做法是直接用全价配合词料投喂,粗蛋白含量38%左右。可以用粉料制成团块状饲料投喂,也可以用投饵机投喂粒径适宜的颗粒饲料。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5%~10%。

4、日常管理

饵料投喂“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期清理饵料台,定期调节水质,定期防治鱼病,至8月份后期,还必须加强夜间值班,防止产生缺氧事故。

三、商品鱼饲养

1、池塘主养

(1)池塘条件

10亩以内,3~5亩为宜,这样便于投喂和捕捞。水深1.5~2米,池底淤泥不宜过厚,泥沙底质较佳。水源要求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鱼种放养前半月,池塘应用生石灰75公斤/亩彻底清池消毒,清除野杂鱼。然后施用有机肥200~300公斤/亩,培肥水质。

(2)放养规格及密度

根据鱼种规格、设计成鱼产量以及喂养条件确定放养量。鱼种规格小,放养量可高一点;规格大,放养量可低一些。一般亩放50~70克/尾的鱼种1500~2000尾,另外可套养150~230克/尾的鲢鳙鱼种100尾/亩,以调节水质,防止水体过肥。禁止混养鲤、鲫、罗非鱼和谈水白鲳等吃食性鱼类,因它们抢食能力比黄颡鱼强,混养它们会严重影响黄颡鱼的摄食生长和成鱼产量。

(3)投饲管理

喂养黄颡鱼成鱼的饲料有两大类:一类为小鱼虾、冰鲜鱼等纯动物性饲料;一类为人工配合饲料。用小鱼虾和冰鲜鱼作饲料时,应剁成1厘米左右细碎块投喂。黄颡鱼成鱼配合词料的原料包括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两类。动物性原料有鱼粉、蚕蛹粉、血粉、肉骨粉、酵母粉等,植物性原料有豆饼、莱饼、棉饼、玉米粉和麸粉等。因黄颡鱼属动物性偏杂食性的鱼类,故其成色配合词料中的动物性原料比例应大-些。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5%,蚕蛹粉10%,肉骨粉5%,豆饼粉l5%,菜饼粉10%,玉米粉5%,麸粉17%,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添加剂2%。

黄颡鱼有集群摄食的习惯。每口成鱼池塘中应设10~12个饵料台,饲料定点投在饵料台上,这样方便黄颡鱼集群摄食,也便于枪查吃食情况,确定投食量。也可以制成颗粒饲料真接投喂,根据气候水温确定投饵率。早春或晚秋水温低,投饵率(干物质)大约占鱼体重的0.5%~1%;夏季和早秋水温高,鱼摄食旺,投饵率大约是3%~6%。生长旺季一般每天投喂两次,即上午8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各喂-次。平时应经常检查饵料台,如果投饵1小时内,饵料台上基本无剩食,则投饲量正好。否则应适当增减投词量。

(4)日常管理

饲养黄颡鱼时,日常的管理工作主要有巡塘、水质调节、饵料台管理、鱼体检查、记录工作等。

巡塘:为防止黄颡鱼泛池死鱼事故,应加强巡塘工作。每天进行巡塘观察,是最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巡塘时,要求每天分早、少、晚3次进行。主要是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池塘的水质情况,检查饵料台上有无残饵,检查有无浮头的预兆、有无死亡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水质调节:观察和分析鱼类的摄食情况,目测水体的透明度和肥度、水色等情况,通过加水、换水,使用消毒剂、生物菌等方法进行调节,使水质清爽,透明度在30~40厘米。

饵料台管理:饵料台要经常清洗和消毒。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1次。

鱼体检查:在黄颡鱼的饲养过程中,要每隔半个月检查1次鱼的生长情况、有无病害发生,通过测量和分析,评判前阶段的管理工作和饵料的优劣,以便及时调整更为科学的喂养方法。

记录工作:内容包括鱼种下池的时间、规格、放养量、放养的总重量;投饲的种类、重量、投喂时间等;最初所施的基肥以及平时追肥的种类、重量及施肥时间等;注水的次数、量、时间、间隔时间等;池塘水质的变化情况、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等;每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水温等;在饲养过程中是否有鱼病发牛、是否用过药物、用药品种以及治疗效果如何等。

2、池塘混养

在主养其他成鱼池塘中套养黄颡鱼时,对主养品种没有特别的要求。根据主养品种不同,套养黄颡鱼苗种的规格、数量也有所差异。

池塘主养温和性鱼类如四大家鱼,宜套养一定鱼种,每亩放养50克/尾左右黄颡鱼鱼种50~100尾。至年底,规格可达200~250克/尾。

池塘主养吃食性鱼类,如罗非鱼、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鮰等,虽然这些鱼类品种抢食能力比较强、贪食,但由于其饲料的营养需求较接近黄颡鱼,套养效果较好。通常要求放养黄颡鱼的规格大一些。每亩放养100~200尾左右。

池塘主养肉食性鱼类,如加州鲈、鳜鱼、大口鲶等,这些鱼类品种通常饲养池塘水质较好,而且投喂的肉食饲料在主养鱼类摄食后均有部分沉于池塘底部,刚好被黄颡鱼摄食。虽理论上黄颡鱼有被肉食性鱼类吃掉的可能性,但生产实践证明,黄颡鱼的背鳍有硬刺,只要背、胸鳍棘刺变硬,这些肉食性鱼类就不会轻易吃掉黄颡鱼,每亩可投放苗种300~500尾。

亲鱼池套养黄颡鱼,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塘水体的空间的天然饵料生物,并能控制小杂鱼、虾类与亲鱼争饵料与氧气,还可以控制亲鱼池塘中锚头蚤病。亲鱼池塘套养常见是在亲鱼产卵后准备产后培育的池塘中进行。在第二年亲鱼产卵时捕捞亲鱼,同时将黄颡鱼捕获上市。每亩可套养5厘米左右苗种600~800尾,或50克/尾以上的苗种100~200尾。

(第九节)泥鳅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小鱼,隶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分布广泛,除西部高原外,我国各淡水水域,如湖泊、池塘、河溪、水沟、稻田等都有。

泥鳅个体虽小,但可食部分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的誉称,既是营养食品,又是保健食品。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日本等地深受人们喜爱,市场销路好,是我国出口创汇水产品之一。目前,单靠捕捉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供应,进行人工养殖大有可为。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泥鳅体腹鳍以前是圆筒状,由此向后渐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肤覆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2、生活习性

泥鳅喜本息于泥质溪流或静水水域和沼泽地,稻田等水底层,常钻入泥土中,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能利用口吸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可在缺氧水体中生活,离水后亦不易死亡。

杂食性,以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为主,生长适温为15—30℃。

一般二龄性成熟,成熟个体雌性大于雄性。产卵期4—9月,为多次分批产卵类型,以5—7月,水温25℃左右时最盛。繁殖力强,体长8—20厘米的泥鳅怀卵量一般为2000—24000粒,产卵于浅水处的植物体上,卵略带粘性,米黄色,半透明,经2—3天可孵化。

二、人工饲养

1、鳅池的建造

鳅池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大旱不干,大雨不涝的地方,土质以粘土最为理想。鳅池的建造要做到防逃、易捕。除水泥池外,其它形式的养殖鳅池均需用泥土作防逃墙,并在墙中央嵌木板或马口铁皮,插入泥土中15厘米~30厘米。防逃墙应高出水面30厘米,上沿最好加设宽12厘米左右的尼龙网或金属网作罩檐。鳅池的进、排水中都要装拦网,以防泥鳅逃跑和污物、敌害进入。

2、苗种培育

自然产卵的鱼卵均在培育池内孵化、培育。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000~3000尾。鳅苗下塘前一周,清塘、施基肥培育开口饵料。破膜后待卵黄囊消失,然后投喂鸡蛋黄喂养2天后,移入培育池培育。培育方法同家鱼鱼苗的培育方法相同。

当鳅苗长到4厘米时,要及时分池,以减少密度。分池时要按不同规格分别放养,分池前还需经2—3次的拉网锻炼。分池后每亩3—5万尾即可,再经3个多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厘米,体重11克左右即可进行成鳅养殖。鳅苗下塘后每天要加强巡塘,随时检查拦鱼设施,防止鳅苗潜逃,防止缺氧泛池,及时清除敌害生物。根据鱼苗长势及水质状况适当施以投饵和加注新水。

泥鳅仔鱼在侧卧期间,运动能力很差,只有做简单的垂直运动,水体一般不宜过深,随着鳅苗的长大,水体深度可逐渐提高到40—50厘米,酷署季节,水温经常超过32℃,会引起仔鱼大量死亡,可采取遮荫和注入新水的方法,使水温维持在30℃以下范围。

3、成鳅饲养

(1)池塘饲养

目前采用最多的养殖方式是池塘主养殖,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池塘面积以免50—250平方米为宜,池塘深70—100厘米,水深40—50厘米,分土池和水泥池两种。水泥池要在池底铺上20厘米深的泥土,土池池壁须用砖或石块浆砌,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塘底部要求平坦,进、排水方便。进水处要有过滤设备,以免野杂鱼混入塘内;出水口要有拦鱼设备,池塘中央或附近应建集鱼坑。放养前10天,清塘消毒。水深40—50厘米,放养密度为5—6克者,每平方米放40—50尾,规格小的,适当多放,规格大则应少放。

养殖过程中,既需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进行人工投饵。鳅种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天追肥1次,每次每亩追肥60—75公斤,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是米糠、麦麸、豆、菜饼、蔬菜叶及蚯蚓、蝇蛆和螺、蚬等,也可以是人工配合饲料。水温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可占摄食总量的60—70%;水温20—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半;水温23—28℃时,动物性饵料占50—60%,在不同季节要适当调整饵料的成分和投喂量。一般每天投喂两次,早上6—7时投喂70%,下午4时投喂30%。在泥鳅生长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鳅体重的7—8%,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应少投或停喂30%。在泥鳅生长适温范围内,日投喂量为鳅体重的7—8%,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应少投或停喂,投饵应做到“四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