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7432000000003

第3章 虾蟹类养殖(2)

南美白对虾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成虾体长可达23厘米,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色,故有白肢虾之称。额角尖端的长度不超出第一触角柄的(第二节),其齿式(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约为1:3。额角侧沟短,到胃上刺下方即消失。头胸甲具棘刺及鳃角刺,肝刺明显,第一触角具双鞭,内鞭较外鞭纤细,长度大致相等,但皆短小,约为第一触角柄长度的1/3,第一至第三对步足上肢发达,第四、第五对步足无上肢,第五对步足具雏形外肢。腹部第四至(第六节)具背脊,尾节具中央沟,但不具缘侧刺。南美白对虾雌雄个体不论成熟与否,其大触须近基部处均有明显的折曲,因此不能以此作为判别性别的依据。

2、栖息习性

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能在水温6~40℃的水域中存活,生长水温为15~38℃,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对高温忍受极限达43℃(渐变幅度),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水温低于18℃,其摄食活动即受影响,9℃以下时侧卧。

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环境水深0~72米,能在盐度0.5‰~35‰的水域中生长。据报道2~7厘米的幼虾,其盐度的允许范围为2‰~78‰。经盐度驯化,可以在淡水池塘中养殖。近年在两广地区进行的淡水池塘和低盐度水域养殖已获得成功,并取得很显著的经济效益。

3、食性和生长

南美白对虾对饲料的营养需求低,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25%~30%就可满足其营养需要。该虾具有互相残食的习性,而且这种习性随着生长表现更为明显,但池塘养殖的成活率还可达到80%以上。该虾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忍受的最低溶氧值为1.2毫克/升,离水存活时间长,可以长途运输。自然环境中的海水、咸淡水、江河水、水库水、池塘及井水等,只要不受污染,均可使用养虾。

南美白对虾生长快、个体大,自然水域里捕到个体重100克以上的成虾,养殖个体重可达60~80克。在合理密度和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水温25~35℃,当地幼虾经60天左右饲养,即可养成10~12厘米、个体重10~15克的商品虾。养殖成活率高达80%以上,产量高,每亩产量高达200公斤,养殖效益显著。

4、繁殖习性

南美白对虾的繁殖期较长,怀卵亲虾在主要分布区全年可见,但分布区不同,亲虾繁殖时期不完全一致。其生殖器官属于开放性的纳精囊类型,繁殖特点与闭锁性纳精囊类型的对虾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卵先发育成熟再交配,后者是先交配卵再发育成熟。另外,开放性纳精囊类型,其精荚容易脱落,育苗比较困难。

南美自对虾多在日落时交配,通常发生在雌虾产卵前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多数在产卵前2小时之内。交配前成熟雌虾并不需要蜕皮,交配过程中先出现求偶行为,雄虾靠近雌虾,并追逐雌虾,然后在雌虾上方做同步游泳。继而雌虾转身向上,雌雄虾个体腹面相对,头尾一致、雄虾将雌虾抱住,释放精荚,并将它粘贴到雌虾第三至第五步足间纳精囊位置上。交配后数小时雌虾开始产卵,精荚同时释放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若交配不成,雄虾会立即转身,并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成功。雄虾也可以追逐卵巢未成熟的雌虾,但是只有成熟雌虾才能接受交配。南美白对虾成熟卵巢的颜色为红色,但产出的卵粒为豆绿色。头胸部卵巢的分叶呈簇状分布,仅头叶大而呈弯指状,其后叶自心脏位置的前方出发,紧贴胃壁向前侧方延伸。腹部的卵巢一般较小,呈宽带状,充分成熟时也不会向身体两侧下垂。体长14厘米左右的对虾,其怀卵量一般为10万~15万粒。南美白对虾产卵特点与其他对虾一样,卵巢产空后可再成熟。每两次产卵时间间隔为2~3天。繁殖初期仅50个小时左右,产卵次数高者可达十几次,但连续产卵3~4次后要伴随1次蜕壳。南美白对虾的产卵时间都在晚上9点至黎明3点之间。每次从开始产卵到卵巢排空仅需1~2分钟。雄虾的精荚也可以反复形成,但成熟期较长,从前1枚精荚排出到后1枚精荚完全成熟,一般需要20天。但摘除其眼柄后,精荚的发育速度会明显加快。黑暗和低温能有效地抑制雌虾的发育,特别是卵巢的发育正处于第三期以前的。未交配的雌虾,只要卵巢已经成熟,也可以正常产卵,但所产的卵不能进行孵化。

二、商品虾饲养

1、条件与设施

(1)选址

无污染的泥质或砂质、白僵土质的“荒滩”、“盐碱地”。

(2)水源水质

水源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不受农田灌溉和施用农药的影响,水质应达到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3)设施

塑棚中间培育池面积以1.5~2.0亩为宜,池塘维护结构为无柱拱园塑棚,水深1.8米,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塘,[z1]池埂池底[z2]无渗漏水,堤埂有一定的坡度,浅水区水深0.4~0.6米,池塘进出水口加绢网,防止野杂鱼及鱼、蛙卵进入和防止对虾逃出,本池最好靠近养成池。

养成池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1.8~2.0米,池埂池底[z3]无渗漏水,堤埂有一定的坡度,浅水区水深0.4~0.6米,池塘进排水加绢网防止野杂鱼及鱼、蛙卵进入和防止对虾外逃。

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的配套设施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都要具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各池的进、排水口要尽量远离,要配备低压动力线路,增氧机,潜水泵,饵料小吊网,定置网具等。

2、虾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中间培育池覆盖棚膜

4月中旬检修塑棚支架、拱杆等结构并把棚膜覆盖妥当。

(2)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的清整

两种池塘在4月中旬以前要将塘底过多的淤泥清除,整理好池堤边坡以及进排水渠道,如时间充裕,要尽可能将池塘曝晒一段时间。

(3)进水

在虾苗放养前7~10天,中间培育池开始进水,进水前每亩施用经充分发酵的鸡粪150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3公斤。进水时用60~80目尼龙筛绢网严格过滤,防止野杂鱼、鲤鱼或鱼、蛙卵进池。养成池的进水应在中间培育池的虾苗计划出池前7~10天进水,施肥及进水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同中间培育池。

(4)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培养基础饵料生物包括:清塘、注水、施肥,清塘必须彻底,注水时,注水口滤网的网目通常采用40目,再不能过小,池内应合理地施有机肥或无机肥。

经冬季曝晒的虾池清除淤泥10~20厘米,放虾苗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50~60公斤/亩,或漂白粉8公斤/亩消毒虾塘。清塘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清塘后至放苗前10天左右,进水50厘米,施有机肥和化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施化肥为尿素3公斤/亩,过磷酸钙0.5公斤/亩。使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池水透明度25~40厘米,pH值8.0左右。施肥量要根据虾塘底质的肥瘦灵活掌握。

总之,在虾苗入池前,要培养足够的基础饵料生物,因为基础饵料生物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饵料所不能替代的,是提高虾苗成活率、增强虾苗体质和加速虾苗生长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饵料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对净化水质,吸收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虾病危害,稳定水质将起重要作用。

3、苗种放养

(1)放苗环境

中间培育池放苗时,池水深0.8米,池水透明度25~35厘米。放苗前拉空网检查,放苗水体应无任何杂鱼或卵。

(2)虾苗规格

虾苗规格应在0.7厘米以上,但以充分淡化的,10天苗龄以上的1.5厘米以上的虾苗为佳。

(3)放苗密度

中间培育池下塘虾苗的密度为8万尾~6万尾/亩,养成池的放养密度为2万尾~3万尾/亩。

(4)水温

中间培育池放养虾苗时的水温应达22℃以上,养成池放养虾苗时的水温度达20℃以上。

(5)盐度

中间培育池中用编织布围隔起来的淡化区(淡化区围隔面积按虾苗500~1000尾/平方米计划)的盐度应与供应虾苗场家的虾苗淡养驯化池水的盐度相一致(盐度差应小于±2‰),中间培育池中淡化区外的水体盐度为当地盐碱水域的天然盐度(大都在1‰~3‰),中间培育池中的淡化区与区外的水质的盐度差,经过近10天缓慢交换水逐步降盐,使虾苗适应当地盐碱水质的盐度。再经10天左右的培育,虾苗可出池分养入养成池。

4、养成管理

(1)水质调控

进水水质管理向养成池注入清洁并经除野处理的养殖用水,亦应达到淡水养殖水质要求。

水量及水交换虾苗中间培育期的后期,即淡化区围布撤掉之后,每天添加水0.03米,直到水位达1.5米左右,保持水位。添加水时应注意棚内中间培育池水与棚外露天供水池水的温差,不宜过大,切忌寒潮来临时,添加水,虾苗进入养成池后,根据水质的情况,酌情添加水和换水,水位要保持在1.8~2.0米。

池塘水色的调控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这些绿藻或硅藻是池塘生态环境中一种良性生物群落,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调控这一理想水色。目前最常规的方法是在池水中按比例施放氮肥和磷肥,如瘦水池塘早期施放有机肥,追肥量视池塘水质透明度、pH值、水色等灵活掌握,每星期追肥一次。到养殖中后期由于残饵及虾的排泄物增多,一般水色变深,此时应采取适量注排水或施用一定量的沸石粉或生石灰来控制水色的措施。

在养虾池中施放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EM生物活性细菌等,能及时降解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如动物尸体、残饵等,减少有机耗氧,稳定pH值,同时能均衡地给单细胞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营养,平衡藻相和菌相,稳定池塘水色。

(2)池水pH值、溶氧量、透明度的调控南美白对虾适宜的pH值为7.8~8.5,但养殖的中后期曾出现过9.2的峰值,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调控pH值,不宜过高,否则会增加氨氮的毒性,抑制虾的生长。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随着虾体的增长,对水中溶氧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养殖前期视水质状况采取间歇性开启增氧机;以后随着虾的生长逐渐延长开启增氧机的时间,精养池和高密度高产养殖池,到养殖的中后期必要时需24小时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底层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最低不能低于1.2毫克/升。因此,应注意定时监控池水的pH值、溶氧量、氨氮等变化,保证养虾的万无一失。

(2)饲料管理

饲料品质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

饲料投喂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5%,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放养密度,对虾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天理论投喂量,再根据摄食情况(疾病、脱壳等)、天气状况确定近几日的日投喂量,每天投喂都应用小吊网观察对虾摄食情况依据摄食情况,对第二天的投饲量进行调整。

(3)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

放苗初期(中间培育期),由于棚内温度稳定,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较多,通常日投喂三次,即6:00、14:00、22:00,虾苗分入养成池后,调整日投喂次数,可增加至投喂4次,即6:00、11:00、17:00、22:00。无论是三次或四次的投喂,每天最后一次的投喂量应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在中间培育期对虾苗的投喂,饲料以遍洒方式全池均匀投喂,养成池虾的饲料投喂仍是遍洒方式,但以对虾喜栖的边坡浅水区为主,深水区为辅。

(4)测定

每天上下午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等水质要素。盐度和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水质要素视水质情况每周测定一次。每10天测量一次对虾的体长、体重,每次随意抽样测量的对虾尾数应大于50尾。一般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撒网取样测之。

5、病害防治

(1)巡塘

养虾单位应安排昼夜值班人员,防止池虾意外事故发生,养殖技术人员应每天凌晨及傍晚各巡塘一次,发现病虾死虾要立即检查分析病因、死因,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每天观察对虾摄食及饲料利用情况,为次日饵料投喂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切断病源

不得纳入其它疫病虾池排出的水,共同使用的工具要严格消毒,不得投喂霉变的配合饲料。

(3)药物使用

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要求,并须掌握以下原则:(a)使用的渔药应“三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号)齐全。(b)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建议使用生物制剂,不得使用含有机磷等剧毒农药清池消毒。

6、养成收获

在宁夏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均为小批量采购(保证鲜活)以使用定置捉虾网罾陆续捕捞较为适合,池内剩虾近2成时可采取排干池水收虾。

(第三节)河蟹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螃蟹、毛蟹,在国内的称谓较多,随地区而有不同。河蟹是一种大型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历史上,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雷州湾,几乎凡是通海的江河、湖泊都有河蟹自然分布和生长。近40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建设切断了河蟹的洄游通道,再加上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我国河蟹资源日渐枯竭。

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属水产珍品,历来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在港澳及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因此,河蟹生产在水产业中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70年代我国利用天然海水和人工半咸水人工繁殖育苗成功,为河蟹养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多种养殖方式在各地兴起,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河蟹全身被一层坚韧的甲壳所包裹,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头胸部背面覆盖一背甲,称为头胸甲,俗称“蟹兜”。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表面凸凹不平,前缘正中为额部,有4个齿状突起,称为额齿;在右前侧缘各有4个侧齿。额部两侧各有一带柄的复眼,复眼内侧有2对触觉器官,上有专司触觉作用的感觉毛,第二对触角基部有一排泄孔,用以排泄尿液。

河蟹的口器在头胸部腹面,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自内向外依次层叠而成,头胸部两侧,有左右对称着生的5对胸足,第1对钳形,掌部密生绒毛,雄蟹更甚,称为螯足,其功能为摄食和防御,其余4对结构相同,具行走功能,称步足。

河蟹的腹部扁平,称为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紧贴头胸部腹面。雌性结构成近圆形,俗称“圆脐”,雄性为狭长近似三角形,俗称“尖脐”,这是区别雌雄的最显著标志之一。河蟹腹部和腹肢,其数目、形状和功能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雌触腹肢4对,着生于2—5腹节上。每个腹肢均分为内肢和外肢,内肢上密集刚毛,具抱卵和搅水功能。雄蟹腹肢只有2对,着生于1、2腹节上,每个腹肢只有内肢,已特化成为交接器。

2、栖息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