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名优水产品养殖技术
7432000000004

第4章 虾蟹类养殖(3)

自然生长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隐居。在食物丰盛、饱食时,为逃避敌害,常营穴居生活。无穴居条件时,便躲在石砾或草丛中隐居。河蟹通常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水草丰富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高密度饲养时,常隐伏于池底淤泥中。

一般来讲幼蟹穴居较成蟹明显,雌蟹较雄蟹明显。河蟹洞穴建造很科学,洞径与蟹体大小相适应,长度在20—80厘米,穴道与地面是10—20°倾斜,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非常适合其生活。河蟹喜欢昼伏夜出,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时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弃穴离去。

3、食性

河蟹属杂食性的甲壳动物,它的食性具有广谱性、互残性、暴食性、耐饥性和阶段性五个方面的特点。

河蟹具有广谱食性,它既能摄取附着藻类,有机碎屑,又能摄食多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还能摄食人工饲料,如粮食类、饼粕类以及人工配制的颗料饲料。

河蟹在蚤状幼体阶段就残食同类,在成蟹阶段尽管同类具有坚硬的甲壳不能被残食,但在蜕壳后短暂的软壳期为生命中的薄弱环节,易被同类残食。在黄蟹期间,刚蜕壳软壳蟹和附肢严重残缺的个体,更有遭到强者攻击吞食的危险。

河蟹以食水草、腐屑为主,喜食动物尸体、底栖螺蚬、蚌及蠕虫和水生昆虫等,偶也捕食鲜活小鱼虾。河蟹的消化力强,食量大,贪食好斗,往往同类相残,在蟹苗阶段就残食同类,在食物丰盛时可以吃的很多,而没有食物时,几天甚至一个月不吃,也不至饿死。随水温下降,食量减少,通常水温低于10℃以下时,食量减弱或停食。

4、繁殖习性

1.生殖洄游

河蟹是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洄游性水生动物,每年秋冬之交,水温开始急剧下降时,在江河湖沼等水域生长满两秋龄的大批性成熟绿蟹,成群结队进入江河顺流而下,在河口海淡水汇合处交配产卵,繁衍后代。河蟹的这种由淡水进入海水繁殖的过程,称为生殖洄游。

2.交配产卵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水的盐度和温度是产卵的必要生态条件,当水温8℃以上,盐度8—33‰之间,凡达到性成熟的雌雄蟹就会发情、交配。交配后的雌蟹,在水温9—12℃时,约经7—16小时即可产卵,在水中完成受精过程,卵受精产出后,绝大部分粘附于附肢的刚毛上,这种雌蟹称为抱卵蟹。

3.胚胎发育

河蟹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成食用蟹。河蟹的一生从胚胎开始要经过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蟹种和成蟹等多个发育阶段。河蟹的寿命一般为两年,如果与群众的习惯称呼相结合,河蟹一生各发育阶段的名称依次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仔蟹(豆蟹)、幼蟹(稚蟹)、蟹种(扣蟹)、成蟹等多种。

蚤状幼体在海水中经过五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开始在淡水中生活,经过5—7天蜕皮一次变成第一期幼蟹,到第三期幼蟹的外形已接近成蟹而为椭圆形。幼蟹经过多次蜕壳,体重在5—20克左右称为蟹种,蟹种再经多次蜕壳才长为成蟹。

河蟹的蜕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在幼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快,环境适宜,饵料丰富时,每次蜕壳后的增长幅度就大,河蟹在性成熟前的壳是黄色的,也叫“黄蟹”,一旦蜕壳就变成“绿蟹”后,即进入性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不再增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加蜕壳次数或提高生长幅度,是提高河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根据河蟹生长特点,生产中一般进行分段养殖。

二、仔蟹培育

仔蟹培育是指蟹苗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经20天左右的生长并蜕壳3次,即为III期仔蟹,规格达到1.6—2.0万只/公斤阶段的中间培育,从蟹苗到III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程到真正的蟹形。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食性从浮游生物食性过渡到杂食性。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食谱范围狭且对饵料要求高,但个体小,抗逆性差,摄食能力弱,直接进行放养,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池塘进行精心培育。

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类的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目前主要采用水泥池培育,网箱培育和土池培育三种方法。

1、蟹苗质量鉴别和运输

1.质量鉴别

生产上可采用“三看一抽样”的方法来鉴别蟹苗质量。(1)看规格是否一致,同批蟹苗大小规格必须整齐一致(一般要求80—90%),否则在仔蟹培育阶段易因发育阶段不同而造成自相残杀,特别是在饵料不足时会更严重。(2)看体色是否一致,优质蟹苗体色深浅一致,稍带光泽;劣质蟹苗,体色深浅不一致。(3)看活动能力强弱,蟹苗沥干水后,用手抓一把轻轻一捏,再放到蟹苗箱内,看其活动情况。如用手抓,手心有粗糙感,放入蟹苗箱内,蟹苗爬行敏捷,能迅速向四周散开为优质苗;如手心无粗糙感,放入蟹苗箱内仍成团,很少散开,则为劣质苗。(4)抽样检查,称1—2克蟹苗计数,折算成每公斤蟹苗数量。一般每公斤14—16万只为优质苗,18—22万只/公斤质量中等,24—30万只/公斤为劣苗。总之,选购蟹苗时,应选择大小,体色一致,发育阶段为4—6日龄(水温高时,日龄可偏低,水温低时则偏高),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盐度在4‰以下的淡化苗为佳。

2.蟹苗运输

蟹苗运输主要采用蟹苗箱“干法”运输,这种方法简便,成本低,运输量大,成活率24小时可达90%以上。

蟹苗箱用1.2—1.5厘米的松木板制成,规格一般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10厘米。每个木框侧面中间均开气窗,以便于观察和通风,长边气窗规格为28厘米×3.5厘米,短边气窗为14厘米×3.5厘米。框底及气窗均用网目为1—2毫米的聚乙烯网绷紧固定,运输时一般5—10箱为一叠,最上端用一箱盖盖往即可。

“干法”运输蟹苗应注意以下几点:(1)蟹苗箱必须在水中浸泡12小时,以保持运输中潮湿的环境。(2)蟹苗箱内应放入满江红(绿萍),或仅留少量叶的水葫芦或水草(叶呈丝状),既可保证潮湿环境,又可保证苗层的通气,防止苗层在一侧堆积。(3)装苗时应防止蟹苗四肢粘附过多水分,坚持宜干不宜湿的原则。(4)一般每箱装运的密度控制在1公斤,运输时间为24小时。(5)运输时避免阳光直晒和凉风直吹,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6)如气温过低,应在白天运输,如气温过高,最好在夜间运输,气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不超过5℃。(7)运输途中,如蟹苗箱过分干燥,可用喷雾器将苗、箱喷湿,以保持箱间环境湿润,但一般蟹体不必喷湿。

2、水深和水生植物

1.水深

从理论上讲,河蟹必须在浅水环境下才能蜕壳,特别是在仔蟹阶段,蜕壳频率高,耗氧大,因此必须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浅水环境。经生产试验表明,仔蟹阶段最适的水层是10—30厘米,而80厘米以上,仔蟹不蜕壳,全部死亡。

但是生产上,培育水体水深过浅,水温、水质易突变而不利于仔蟹的生存,因此,为了稳定水质,仔蟹培育池的平均水深应保持在50—80厘米,同时池内种植水生植物(沉水和漂浮植物),人为创造一个浅水环境,供仔蟹栖息、生长和蜕壳。另外,在气候骤变前应适应加深水深,防止水质突变。

2.水生植物

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培育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这是因为:(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在池中种植沉水植物(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葫芦、水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2)解决了水浅而水质不易控制,水过深而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水草的嫩叶、嫩根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4)降低了水中氨氮,增加了溶氧,改善水质,水生植物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了水中因投饵、河蟹排泄所造成的氨氮增加,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分解,改善水质,有利于仔蟹生长。(5)防止仔蟹逃逸,仔蟹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在下雨受潮后,也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讲,单靠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俗话说:“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水草在蟹种培育中的重要性。

3、土池仔蟹培育

土池培育仔蟹,投资省,生产量大,但水质不易控制,投饵也不均匀,成活率相对较低。土池培育仔蟹应掌握以下技术关键:

1.池糖条件面积0.5—1亩,池深1米,水深0.4—0.8米,池坡1:3水源良好,水质良好,池底少淤泥,池底向出水口倾斜;池塘长方形,东西向排列,长宽比为5:3。

2.认真整塘,彻底清塘,为蟹苗提供一个无敌害的水环境。在春初化冰后,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填好漏洞和裂缝,用聚乙烯网片(每平方米4目)将池塘四周围起,网底部埋入土里10厘米,网高1—1.1米,以防青蛙、癞蛤蟆等敌害的爬入。用药物(生石灰、茶粕或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等)清塘,杀灭池内敌害。蟹苗下塘前,用0.2毫米厚的塑料薄膜缝在网片下端,基部用泥土压实,薄膜高35厘米,其中埋入土中5厘米。

3.确保蟹苗在水蚤高峰期下塘,为蟹苗提供量多质好的最佳适口饵料。在生产上常无法根据清塘日期来要求蟹苗下塘时间,而且只能塘等苗,不能苗等塘。此外,依照池塘天然生产力,塘中水蚤数量并不多。因此,在生产上均采用先清塘,然后根据蟹苗下塘时间施有机肥,人为制造水蚤高峰期。

4.放养和种植水生植物。在池塘较浅的一半放养水葫芦、水浮萍、中间用毛竹拦住;在池塘较深的一半种植沉水植物菹草、聚草等,每平方米4—6棵,蟹苗下塘前要求:

(1)水葫芦、水浮萍不少于整个池塘水面的1/2;(2)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3)水清见底;(4)无蝌蚪、青蛙、杂鱼、虾等敌害生物。

5.做好蟹苗接运工作。各运输环节必须环环紧扣,密切配合,做到“人等苗,车等苗,塘等苗”。蟹苗运到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池中2分钟,再提出水面2分钟,再放入池水中2分钟,再提起,如此往复2—3次,以便蟹苗适应水温和水质,然后将蟹苗放入网箱内暂养。

6.蟹苗暂养,饱食下塘。将蟹苗放入网箱内,待其活动正常后,投喂药物水蚤等饵料,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待蟹苗饱食后(一般经2—4小时)再放入增育池中。

7.合适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蟹苗80—150万只(5—10公斤),规格大,质量好的,密度可稀一些,反之则密一些。

8.分阶段精养细喂。生产上可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建立投饵模式(表1-2)。

饵料中水草的数量要保证充足。人工饵料可配制粗蛋白40%以上的颗粒料投喂,也可采用新鲜野杂鱼,加少量食盐,煮熟后去骨搅拌成鱼糜,再用麦粉拌匀,制成团状直接投喂。其混合比例一般为杂鱼和麦粉0.8:1,饵料一部分投在浅水区,另一部分投在水生植物密集区。

9.分期注水,控制水深。蟹苗初下塘时,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蜕壳变为I期仔蟹后,加水10厘米;变态为II期仔蟹后再加水15厘米;变为III期仔蟹后再加水25厘米,达到最高水位(70—80厘米)。加水时,采用30目筛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遇气候急变,则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水质突变。

10.加强日常管理。(1)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青蛙等)进入池内,必须及时加以捕杀。(2)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吃食,勤杀灭敌害生物;中午查仔蟹生长(发育阶段),勤维修防逃设施;傍晚查水质,勤作记录。(3)池内保持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左右,过少要投放,过多需捞出。

4、网箱仔蟹培育

是将网箱放在大池塘或天然水体中进行仔蟹培育,其优点是方法简单,幼体可免受敌害生物侵袭,水质良好,蟹苗不易逃逸,又易捕捞,成活率高,缺点是放养密度低,生产能力低,而且万一网箱被水老鼠等咬破,仔蟹则全部逃掉。

1.网箱设置地点

网箱应设在水质清新,无污染,有一定平缓的水源,溶氧充足,避风向阳,水深1.5米以上的湖泊、水库和大池塘中。

2.网箱规格

网箱用聚乙烯网片缝制而成,网目为1毫米,箱高0.8—1米,网箱高出水面0.2米,一般以6—10平方米为宜。为防止蟹苗和仔蟹逃逸,网口用聚乙烯网片封顶,形成封闭式网箱。网箱一边留一投饵口,其大小以能投放饵料或放入捞海等工具即可。投饵口要装尼龙拉链,以便于开闭。

3.放养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2万只蟹苗,放养密度与水质有关。水质清新,透明度大,溶氧高的水体可多放养,反之则少放养。

4.投放水葫芦

投入面积占网箱水面的1/2,以供蟹苗附着,栖居和摄食。

5.投放适口饵料同土池培育。

6.日常管理

定期检查蟹苗生长,定期洗刷网衣,保持箱内外水流畅通,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及时修补破洞,做到“四防”,即防风雨、防逃、防敌害和防缺氧。

5、水泥池仔蟹培育

水泥池一般是采用原有的虾、蟹、鳞育苗池或专用池,可为仔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小水体内高密度进行仔蟹培育。有密度大,成活率高,占地面积小,人为易控制生态环境,捕捞方便等优点,但其造价较高,管理要求细致,所需的活饵料仍需由土池内提供。

1.形状和面积一般以圆形或截去四角的正方形为宜,面积10—20平方米,深50—60厘米,池底向中心倾斜,中心没排水口。

2.消毒放养前5—7天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消毒,新砌水泥池必须加水浸泡15天,以防水泥的大碱性过高。

3.投放水草水葫芦和水浮萍的投放面积占水面的1/2左右。

4.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蟹苗2—4万只为宜。

5.饵料种类、数量及投喂方法见土地培育。

6.水质水泥池为高密度培育,池内必须保持微流水的环境,不断交换池水,一般每5—8小时换一次。

7.防逃仔蟹攀爬能力极强,只要池壁湿润,仔蟹就可以沿壁爬出。因此,下雨前池内需增加水葫芦和水浮萍的数量,为蟹苗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下雨时,用塑料薄膜遮盖池壁,以保持池壁干燥。

三、蟹种培育

蟹种培育是指将III期仔蟹(或蟹苗)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育到当年秋末或第二年春初阶段的幼蟹培育。生产上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鱼种由夏花养成秋片和春花,幼蟹一般出塘规格为5—20克/只,即50—200只/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