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投资学一本全
7442800000231

第231章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法(2)

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是从宏观经济、证券市场、行业分析到公司分析的顺序,最后选出所需证券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那些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策略来构建股票组合的机构投资者,一般会先研究经济或市场的总体趋势,以选择最好的行业或者市场板块进行投资,然后再从选定的行业或者市场板块内寻找最佳的投资工具。如果是全球配置,机构投资者也可能会先选定投资哪一些国家,然后再选择行业,最后选定具体的投资工具。他们一般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最好的行业或者市场板块上,而在板块内部具体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花费的精力会相对较少,其研究工作一般也都是从宏观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行业和个股。

而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是通过某些数量指标或特征的筛选,选出相应的公司,再结合宏观经济、证券市场、行业分析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来最终确定所需证券的过程。也就是说,采用这种投资方法的机构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个别公司的表现和管理,而不是经济或市场的整体趋势。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一般不是很重视将资产均衡地配置在各种行业或者市场板块上。“自下而上”的研究,其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一般都是直接从公司开始,并结合行业和整体的经济走势。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严格剔除过去一年内存在重大管理及经营问题的上市公司,同时摒弃流通市值过小的股票,再通过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初步排序形成初选股票池。

2.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通过调研,对初选股票池中的股票进行基本面分析,如财务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战略、公司竞争优势、并购重组机会等方面来充分考察公司未来预期,由此形成核心股票组合。

3.机构投资者精选基金还要根据行业景气度、行业竞争状况、行业风险、行业整体估值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使核心股票组合尽可能达到最优配置,并形成最终的投资组合。

从有效管理的资金规模来看,“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一般可以容纳较多的资金,一个行业或者市场板块往往可以容纳很大的资金而不影响到投资方法的执行效果。而对“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来说,由于个别股票可以容纳的资金量相对较小,尤其是投资于中小盘股票的机构投资者,资产规模的大幅增加,将迫使基金经理研究更多的股票,或者投资于非最优的投资机会,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投资业绩。而“自上而下”风格的机构投资者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总的来看,基金管理是一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工作,不管是宏观经济,行业走势,个别公司的管理和发展,还是市场价格方面的信息,所有这些可能会影响到未来证券价格的信息,只要基金管理人在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上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上建立了比较优势,就有较大的机会创造出超额收益。

(第807节)价值投资法

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价值投资理念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投资理念也被引入国内,并被广大机构投资者们所推崇。

价值,并不等同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者是资产的价值,数于百万计的投资人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理念的追随者,但事实却表明,其中大部分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价值投机者”。真正的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一种长期取胜的投资战略,它立足于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分析,然后寻找和把握其中的机会,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同时,我们看到,运用价值投资方法时,也有必要针对市场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战术调整。

对证券进行价值评估是机构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什么是价值评估呢?价值评估可以分为绝对价值评估和相对价值评估,绝对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进行贴现,得到企业的绝对价值,找出绝对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进行投资。相对价值评估就是按照某种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等,将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股票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找出相对被低估的股票。绝对价值评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过程复杂,严格依赖于众多的假设,且不同的人的评估结果差异很大。相对价值评估方法简便,比较对象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且不能排除群体高估或低估的弊端。

可以说,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证券市场本身,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决定了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的表现。近年来,尽管对于证券市场投资价值和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但是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这一问题,尤其是基于证券市场投资价值来研究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投资行为的还鲜为人知。那么,作为机构投资者,应该如何进行价值投资呢?

1.选择行业和上市公司

2003年以来,机构投资者有两个变化:一是价值投资趋势形成,从乱炒股票转变为注重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二是由于资金规模的扩大,2005年以来机构投资者开始注重行业研究。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股票的行业配置很重要,应该选择趋势向好的好行业,而不是较为便宜的差行业。如果把股票都集中在市场还不太认可的行业中,其业绩表现将难以达到预期。

在对上市公司的选择上,买优秀的一流公司,而不是买便宜的二流公司。也就是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没有90%以上的把握盈利,那么就不要去买,俗话说,不做没有把握的股票和行情。

2.尽量避免不确定性,赚应该赚的钱

有些股票未来不确定,上涨和下跌的几率各占一半,这类股票在投资组合中只能占很少的比例。同时,在未来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据称有重组或者资产注入概念的公司,暂时不要投资。在信息清晰明朗之后再买入,并不会错失投资机会。

3.放弃小波段,只注重趋势投资

任何一只股票都有波段,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波段都值得得去做,相信也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波段。所以,要放弃小波段,只注重趋势投资。

4.判断和预测未来一年市场上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尽量买同类股票中价格相对较低的。同时,对各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横向对比,对同类公司的市值与资产对比进行分析。在形成基本判断之后,根据这一依据再考虑每个公司不同的特点,如公司负债、管理层水平等等。

5.不轻易换股

任何股票的波动都是有自身的规律,坚信价值投资思想就必须要对自己选择的有90%把握盈利的股票有信心,不能因为暂时落后大盘或者其他股票而放弃。

(第808节)指数投资方法

指数投资就是以复制指数构成股票组合作为资产配置方式,以追求组合收益率与指数收益率之间的跟踪误差最小化为业绩评价标准。由于市场高度有效率,投资者不能战胜市场,以资本市场理论为基础产生了指数投资方法。指数投资这个方法也是机构投资者经常使用的方法,因为这个方法的投资风险比较分散,投资的成本也很低廉,而且能够追求长期的收益,投资的组合也比较透明。

指数化投资是从美国兴起的,在上世纪90年代,ETF产品的出现导致了指数化投资在全球市场蓬勃发展。目前全球ETF数量已经相当于2000年总计仅有92只时的19倍,而全球ETF资产规模则接近于2000年时743亿美元的10倍。不过指数化投资在中国生根发芽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它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重大成就。过去几年指数化投资的实践与历程,证明指数化投资在中国是有潜力的。

作为一种被动式的投资方式,指数化投资与主动式投资方式的根本差别,在于它完全按照指数样本股票的组合进行投资,基金管理人不进行选股,而将选择股票的权利交给指数编制机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终选择股票的权利其实并非交给了指数编制机构,实质上是交给了市场。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证券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越多,证券分布面越广,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组合中的非系统性风险。指数投资并不试图战胜市场,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水平,也就是取得与所模拟的指数较贴近的收益率。

目前市场上最流行且认同度最高的指数,通常按照市值和流动性进行选股。在透明化的指数选样标准下,股票进出指数样本股票组合实际上是市场综合力量推动的结果,是“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选择市值覆盖率高的宽基指数进行投资,其核心理念就是以被动方式分享市场收益并承担市场风险。

而且指数投资的费率比较低,它的管理运作费用、交易费用和市场冲击成本都很低。因为指数化投资是采取跟踪代表性指数的消极性投资策略,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去寻找、分析信息,不需要高薪聘用分析人员,而且持有期限较长,进出市场频率和换手率低,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运作费用。这也是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喜欢使用指数投资法的一个原因。

(第809节)套利投资方法

套利投资方法是指利用市场对金融产品定价的短暂偏差,机构投资者在同一品种的不同市场或同一市场的多个品种之间进行套利投资。它依赖于对这种稍纵即逝的机会的敏感识别和把握,往往要通过开发出一些定量模型进行监测与交易来完成。

机构投资者在进行套利操作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入市前要进行严谨的分析,制定严密的方案并完整执行,不可随意操作。

2.建立有效的交易系统,套利交易跟单边交易一样,也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规则,包括入市条件、建仓步骤、出市条件、平仓步骤等。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止损原则、单次亏损限制、整体亏损限制等。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利润出来后,不可因自信而解单边头寸。应先在成交量不大的合约操作后,再进行成交量大的合约的操作;因为反过来操作时会因为成交不了等量的头寸而变成单边投机。而且套利交易仍要有追随趋势的原则,这里指的趋势不是要求我们判断涨势或者跌势,而是要求我们判断价差正在变大还是变小。

相对来说,机构投资者套利比个人投资者套利更有优势。由于机构投资者在资金、成本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套利投资方法几乎成为机构投资者的专利。比如,中金所2006年10月末推出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情况恰好反映了这一结果。根据首创期货分析师易骥的估算,以IF0611合约为例,机构投资者总套利次数比普通投资者高出600次,收益率水平和对套利时机的把握也明显优于普通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作为逐利主体,为了创造尽可能高的利润必须密切关注证券的价格变动和近期的收益水平,一旦发现市场出现波动,就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防范、转移和化解市场风险,增加自身经济收益,减少自身的经济损失。机构投资者毕竟是一个利益主体,当市场行情发生转折时,出于获取交易差价的需要,机构投资者理性的、集中性的买卖行为,比散户非理性的追涨杀跌对市场行情所产生的冲击要大得多。

套利动机会加大机构对资金的需求,造成资金紧张。同时,由于央行刚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降低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备付率,市场资金供给减少,也推升了资金价格水平。机构高价从银行间借入资金无非是为了获取套利收益。这些机构大部分为券商、保险公司等跨市场机构,尤其是券商本身自有资金量有限,资金需求的刚性,造成这些机构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的价格水平,助推了货币市场利率。